误区一
米汤米油最营养
虽然,强化了铁的婴儿米粉,早就被广泛推荐用于辅食添加初期,作为宝宝生理性贫血阶段及时补铁的重要途径。但,仍有不少家庭,将家庭自制的稠米粥表面的那层米汤(俗称“米油”)作为第一口辅食喂宝宝,坚持认为“很有营养”——尤其是小米油。
问题是,这些稠米汤/米油,不论是来自大米小米还是什么米,基本不含铁元素,也不可能含有婴儿米粉中强化的其它营养素。含量最多的,不过就是些淀粉和少量B族维生素,且浓度也比不上米粉。至于“油”,含量更是微乎其微——米类脂肪含量那么低,就凭这些米汤,哪儿那么容易有油啊?
误区二
早加辅食长得壮
既往我已经强调了无数次:辅食添加的国际推荐意见,不早于17周(4个月)、不晚于26周(6个月)。
别管是米汤、果水、固体食物,只要不是奶,4个月之前一律不能添!不能添!不能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再记不住就请自觉跪榴莲壳!
误区三
母乳充足,不急着加辅食
跟前一个误区对着干的,是6个月多,甚至到8个多月还不加辅食的——基本上都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家长仗着奶水足,认为母乳比什么都有营养,晚俩月再添辅食根本没问题。
嗯!身长体重的增加一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宝宝错过了辅食添加的敏感期,这就有大问题了!
换句话说,别人家娃都能吃干馒头的时候,你家娃还在喝稀粥,别人家娃已经大口吃肉的时候,你家娃可能连肉是啥滋味儿都还不知道……
然后,别人家娃抵抗力杠杠的,你家娃因为缺铁而发生贫血,开始反复生病。或者,到了1岁多,妈妈母乳跟不上娃的胃口了,小家伙还不怎么会吃,导致体重不长、甚至往下掉。那就不只是缺铁这么简单了,整体免疫力都会降低,甚至出现营养不良……好好的胖娃娃生生饿成豆芽菜的情形,脑补一下?
误区四
水果比蔬菜有营养
特想叉着腰问一句:谁说的?
水果水果,顾名思义,水分是含量最高的营养素。水果中所含维生素的品种、数量以及微量矿物元素都比蔬菜少,膳食纤维的含量往往也不及蔬菜。但是,水果糖分含量高,所以热量比非淀粉类蔬菜(红薯、土豆、芋头、山药什么的)高,吃多了容易让宝宝掉进两类坑:太胖或太瘦。
掂量一下,谁更有营养?
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宝宝,全天水果量按月龄从小到大有那么二三四五六口就够了!而不是二三四十口!
1岁以内的宝宝,是坚决需要禁止果汁的!别管鲜榨不鲜榨,只要是果汁,都要被拉黑。同样需要被拉黑的还有果水——简单总结就是:只要不是靠“嚼着吃“的水果(果泥、果块、果片这类都算嚼着吃),1岁以内都不能加!不能加!不能加!——三遍!
误区五
牛羊肉海鲜大豆小麦…容易过敏,1岁后再添
一头是什么水都给宝宝喂,另一头是该添加的反而不添。
各国专业团体目前的推荐意见是:婴儿在1岁内,要广泛尝试添加各类食物,这样反而可以降低幼儿期及儿童期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对于过敏体质的宝宝,尤其建议要尝试。
除非是添加后可以明确宝宝对这种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在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共同帮助下),否则,该添的就添,别推迟,推迟到1岁后再尝试反而增加过敏风险。
误区六
太晚让孩子吃固体食物
宝宝通常在6-8个月就可以吃需要咀嚼的固体食物了。啃嚼不烂的磨牙棒,宝宝可以用来锻炼舌头侧送能力(把食物推到牙龈处咀嚼);很容易熔化的溶豆,宝宝可以用来锻炼舌尖把食物送到牙龈的能力;或者用柔软的块状食物,例如煮软的西兰花,让宝宝锻炼口腔的综合运动功能。
如果宝宝太晚接触固体食物,他们的口腔运动功能可能没有得到及时的发展,会影响他们接受的食物种类。
研究发现9个月以后才接触固体食物的宝宝,与6-8月就开始接触的宝宝相比较,到7岁时进食的食物种类更少,尤其是水果和蔬菜,也有更多的喂养问题。
误区七
骨汤鸡汤鱼汤——十全大补
从孕期到哺乳期,中国的“汤”文化,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能一直影响到辅食添加期——给宝宝用汤做粥和面条,不陌生吧?
家长的理由很简单:白米粥白面条白水煮菜?那多没味儿啊,宝宝不爱吃怎么办?骨头汤鸡汤鱼汤鲜美有营养,既然不让放盐,那就原汤炖面,总比白水煮的好吃。
嗯,家长的爱心特别能理解,只是,这个坑踩得有点儿深!
鸡汤鱼汤为什么鲜美?因为有钠盐和谷氨酸啊——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了解一下?
你们是没有往汤里放盐,但是,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人家鸡肉猪肉鱼肉……各种动物肉里自己就含有不少的钠(误区十里已经提到这一点了),随便加水煮一煮就能溶解一部分到汤里,要不然汤能平白无故自带咸淡味儿?
更何况,汤里必须携带一部分油脂,对于体重超标的宝宝而言,必须有“催肥”的功效,而不仅仅是培养出重口味。
宝宝不爱吃原味的食物?那就好好反思一下那些浓缩了爱心的“鸡汤”吧。
另外,打击一下,这些汤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营养价值,营养都在肉里面。
而且1岁之前不建议特别加盐。
误区八
婴儿勺使用不正确
相信您自己使用勺子是非常熟练的,但是您知道用婴儿勺给宝宝喂泥糊状食物有哪些注意事项吗?这可并不简单哦。
要点如下:
1.使用小勺面、长勺柄的婴儿喂养专用勺。
2.家长直接将勺子从正面送到孩子的嘴前,不要从侧面送过来。
⬆ 正确示范
⬆不正确示范:勺子从侧面送入
3.勺面送到唇内就停止,这时候勺尖大约位于舌尖的位置。
4. 婴儿闭合嘴唇后直接向后把勺子拉出来,宝宝会把食物抿下来。不要把食物倒进宝宝嘴里,或者用勺子刮宝宝的上颚。
⬆不正确示范:如果勺子柄是上翘的,有可能是家长在“倒”食物或者用孩子的上颚刮食物
使用婴儿喂养勺的常见误区
❎ 勺面太大,让宝宝口腔感觉不舒服。
❎ 勺子从侧面送到宝宝的嘴里,而不是正面。宝宝不喜欢出其不意地被喂一口食物;正面来喂时,孩子看到食物自己张大嘴,会感觉更愉悦。
❎ 勺子不是平进平出,让孩子自己把食物抿下来,而是“倒”食物或者用孩子的上颚刮食物。
❎勺子送得太深。请记住勺子上的食物是孩子抿下来的,不需要送那么深,倒进去。如果宝宝被勺子喂得不舒服,他们有可能会讨厌进食这件事。
误区九
害怕宝宝呕吐
呕吐反射是一个保护性的反射,防止口腔内硬的东西呛到气管里去。
小婴儿舌面的“呕吐感受器”会比较靠前,吃手都有可能会作呕。到了6个月左右,宝宝们会把手里拿到的东西都塞嘴里啃,常常啃着啃着就作呕;添加辅食的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宝宝吃着吃着就作呕。
别担心,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宝宝的“呕吐感受器”逐渐退到舌面靠后的位置,适应日渐粗糙的食物。
宝宝尝试新的食物,有时候会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孩子愿意尝一尝,吃到嘴里就吐出来了也算90%的接纳这种食物,好过完全不尝。如果孩子知道自己不想吃的食物可以吐出来,反而更加原意尝试。
别惊慌,也别认为宝宝不接受这种食物,平静地清理,下次再试试这种新食物。
误区十
施压或“贿赂”宝宝多吃
有时候,家长会太紧张宝宝吃进去了多少,不允许宝宝自己来决定吃多少,会盯着宝宝进食,劝、强迫、或者“贿赂”宝宝多吃一点。这样的压力,可能增加宝宝的肾上腺素水平,产生厌恶情绪,从而也厌恶起了食物。
研究证明,施加压力让孩子进食,反而让孩子讨厌这种食物。而“贿赂”宝宝虽然可能让宝宝这次多吃一点,但是宝宝内心对食物的评价反而降低了。
小儿误饮、误食后的处理
确认宝宝刚刚吃了什么,量是多少。
观察宝宝的呼吸、脉搏及脸色的状态,是否有呕吐、头晕的现象。
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如毒副作用很小的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家长不用特别紧张,可让孩子多饮温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排出即可。
如误服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例如安眠药、降压药、解痉药以及外用药时,要尽快送医院。只有确知毒性不强或医院较远时再考虑自行催吐。
在去医院时,要带上装了宝宝误食物的容器,最好能将宝宝误服药品的包装和说明书一并带上,以便医师充分了解药物成分,对宝宝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些特殊的物质,比如盐酸,误服以后若是喝水稀释会使宝宝呕吐,也可能会呛到,所以这时不应让宝宝再吃任何东西。
先让孩子喝温开水、淡盐水,然后用筷子或手指轻压舌根部,促使其呕吐,如此反复多次,使其尽量吐出胃内的残余物。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可将孩子腹部顶在救护者的膝盖上,头部放低,再将手指伸入孩子的喉咙口,轻压舌根部,反复进行,直至呕吐为止。
温馨提示:尽量不要让孩子躺着呕吐,那样很容易导致呕吐物在喉咙口囤积,引起窒息。
物品存放要分门别类,有毒有害物品的存放要妥当。
对于成员较多的家庭,有害物品的标识要清楚,以防错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小心。不要给孩子喂不明成分的食物或饮品。
小结:
有害物品要藏好,
人多手杂勿乱置,
安全催吐要及时,
求诊物品准备齐,
小小细节省时间,
大家一定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