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故事|李渔风情街的由来

文摘   2024-09-30 07:18   浙江  

【编前语】明天,十月一日,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也将迎来永昌李渔风情街开街的高光时刻,见证永昌老街绽放新活力的奇迹。老街复活,一直是一个难题,而对于永昌老街,一条从宋朝走来的老街,要复活何其之难。借全市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之时,永昌把这条老街命名为李渔风情街,希望能借李渔文化赋能之力,使这条老街得以复生。那为什么要叫李渔风情街呢?许多人纳闷,其实这也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毕竟这是一条从李渔老家夏李到兰溪的必经古道,沿道曾经有排塘的荷叶连天碧,有临街的酒家风月,而李渔每次经过此街,必要留连于荷塘月色,或迷醉在茶楼的烟火人生中。如若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永昌镇中心一条石板街穿街而过,自东而西,有两里多长,是从夏李到兰溪城里的必经之路。道路两边酒肆、旅舍、货铺等林立其间,十分繁华,尤其是铁器店,从东头到西头有十几家,叮当之声,终日不断,方圆十里的铁器都出自于这条街。

街的东头一侧有一个大池塘,镇上人叫“排塘”,里面种了一池的荷花,每到花开,粉的、红的、白的,一阵风过,纷纷摇曳,风姿万种。李渔每次经过都要逗留一番,荷花是他最爱的花之一,虽然伊园方塘里也种了荷,但没有排塘这么大气势。

有一次,他在排塘边看到两个少女划船在采莲,大概是姐妹吧,两人一边嬉闹一边采莲。边上有个老头钓鱼钓了一半,酒瘾犯了,便把钓竿搁在树上顾自到街上的酒楼喝酒去了。两姐妹一看,顽皮地拿了钓竿,划船到塘中心去钓了。李渔虽然已是人到中年,但看到青春洋溢的画面,也忍不住地笑出声来。他站在池塘边的树下呆呆地看得入了神,一看就是半天。晚上回到伊园,想起两姐妹采莲的画面,觉得太有意思了,不禁挥笔写下十首《采莲歌》,留下了当年少女在排塘采莲的风情记忆:


两村姊妹一般娇,同住青溪隔小桥。

相约采莲期早至,来迟罚取荡轻桡。


采莲欲去又逡巡,无语低头默祷神。

折得并头应嫁早,不知佳兆属何人?


采莲只唱采莲词,莫向同侪浪语私。

岸上有人闲处立,看花更看采花儿。


不识谁家女少年,半途来搭采莲船。

荡舟懒用些须力,才到攀花又占先。


郎看妾在水中央,妾笑回看岸上郎。

去岁采莲犹未嫁,曾将比翼妒鸳鸯。


渔翁去上酒家楼,遗却长竿倚树头。

小妹窃来含笑把,采莲舟作钓鱼舟。


姊妹朝来唤采蕖,新妆草草欠舒徐。

云鬟摇动浑松却,归去重教阿母梳。


人在花中不觉香,离花香气远相将。

从中悟得勾郎法,只许郎看不近郎。


同来同采更同香,带叶连房任所欢。

只有一枝不肯让,斗争并蒂结成团。


采到昏黄花渐无,却来叶上弄珍珠。

双双赌水忘归去,圆处为赢碎作输。


从排塘往西走,路过一座桥,到了街的中间,有一座太尉庙,供奉叶法善天师。与太尉庙隔街相望,是一个小戏台,戏台两侧柱子上贴着一副楹联:三五人千军万马, 六七步四海九州。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九月初九重阳等重大节庆,这里都会有班子来唱戏。每回唱戏,只要不出远门,李渔是必到观演。在太尉殿门口的茶桌上找个位置,要上一杯茶,一碟花生,一碟瓜子,真是“有戏有味”的神仙日子。在他40岁离开家乡后,对家乡的戏曲也是念念不忘,也为他后来组建李氏家班、并成为闻名中外的大戏剧家奠定了基础。

转眼到了清康熙九年(1670年),李渔离开家乡已经20年了,60岁的他思乡之情愈来愈浓。这一年,他受邀前往福建演出,在经过兰溪的时候便顺道想回到家乡夏李看看。

李渔带着乔、王二姬等一行人,在兰溪城里一落脚,县令赵滚便闻讯前来拜访,请他去府上叙话。李渔却思乡情切,急着要回夏李。没想到永昌街上有百姓早已传开,说佳九公(李渔族里排行的尊称)带着那两个大美人要回老家来了,大家商量着要佳九公和他的美人在永昌的戏台上唱一曲,也好让大家饱饱眼福。主意已定,大伙都盼着李渔经过街上时就把他留下来。

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胡子湘制作的李渔与乔王二姬花灯


这一日,到了傍晚时分,李渔和他的戏班到了永昌,前后两个马车丁丁当当地悠悠而至。大伙一看马车上挂着的李氏家班旗幡,便一拥而上,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两个马车围了个水泄不通。李渔没想到家乡人民如此热情,从那些一张张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上,感觉到了一种久违了的乡情。他连忙下了马车,跟大家一个个地打着招呼。有人便把他拉进了酒楼,在首席的位置坐了下来。

当李渔从大家的七嘴八舌中听清意思后,便爽快地答应了,转身吩咐家班全体人都下了马车,卸下装备,准备登台唱戏。

店家赶忙先上了酒菜,家班一行简单用餐后便去准备了,化妆的化妆,布景的布景,调音的调音。只留下李渔还在跟几个相识老友推盏叙旧。

这日演的是《比目鱼》,正是取材于当地衢江边一个村子里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年轻人因戏相识,台上的戏演到了台下,非要成亲不可,这可是戏班的大忌,女主是班主的女儿,便赶紧找了当地的财主,准备出嫁,女主得悉后,在演最后一曲戏时,与男主双双跳河殉情。这本来是一出悲剧,在当地茶馆里被传了几十年了,每每有哪家父母不同意子女的婚事,便都会拿这事来作比方,与其殉情,不如作个人情同意自由婚恋。

而李渔在剧中却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说两人跳河后,顺着水流漂到了富阳,让一对老渔民夫妇救上了岸,后来还考取了功名,回到兰溪接走了父母,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永昌的乡亲父老还是第一回看到这出戏,掌声不断,笑声不断,特别是演到乔、王二姬扮演的小生与花旦深情对望时,那真是一举手婀娜多姿,一移步风情万种,一回眸倾国倾城,台下几百双眼睛看得一个个都快掉出来了。

正沉浸其中时,乐声忽然戛然而止,戏演完了。大家还陶醉在虚幻梦境中拔不出来,欢呼声、掌声、笑声,夹杂在一起,李氏家班的演员们不得不一次次地谢幕。最终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李渔答应连演三天,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第二天,县令赵滚命人抬着一块刚写好的“才名震世”牌匾,敲锣打鼓地送到永昌来,让乡亲们又一次沸腾起来。

经不住乡亲们的热情,最后又加演了一天,李渔才依依不舍地带着他的戏班离开了家乡,前往福建去了。此后,因为生计的奔波,再也没有回来过,一直到去世。

后来,大家为了记住李渔的乡梓深情和乔王二姬的万种风情,便把这条老街叫做“李渔风情街”了。

【写在后面】听了李渔风情街的故事,您是不是有点心动了呢?那还等什么呢,赶紧行动吧,这里有风有情还有李渔等着您,与其到别的地方看人头,不如到永昌来找风情!


三白草堂小李渔
他向世界白了三眼,一白为人须清白,简单点好;二白为市须傻白,糊涂点好;三白为文须明白,通俗点好。正所谓白一眼不足为奇,白两眼怦然心动,白三眼引人入胜,此为自由呼吸之三白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