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学者称仁山先生,为北山四先生之一,是兰溪唯一供奉于孔庙的圣贤。
先生自幼抱经世致用之学,于天文、地理、兵谋、礼乐、阴阳、律历等无所不通,民间视为贤人达事的象征。据传仁山先生能预知千年后事,遂使其生平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其中的一部分传说确有史实为佐证,而传说中的一些虚构、夸张成分,则是顺应当时民间习俗或敬仰仁山先生之才学人品而为后人所编。现将梓里乡邻有关仁山先生传说的几则故事整理如下:
金华许谦,自幼聪颖,师长稍授之书,即懂会背。长后一心想寻访名师。得悉兰溪金履祥是一位理学大师、教育家,隐居故里铜山后金村,自办仁山书院,传经讲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效果优良,学者皆称仁山先生,名扬浙中。许谦决定不顾路远前往求学,是年隆冬,一日早晨大雪纷飞,许谦脚穿草履,徒步冒雪,从金华出发往兰溪寻求仁山先生。值次日中午才到达铜山后金村,入村口,见一学童在村前大塘埠头洗乌炭,许觉好奇,洗乌炭是何之意?于是向前动问:“小学童,谁叫你在此洗乌炭?”学童回话:“是先生吩咐我,先在书院中燃旺一盆炭火,余多这数块炭要我到塘边用水认真洗,肯定能洗到白。”许又问:“你先生尊姓大名?”学童说:“姓金名履祥,学者皆称仁山先生。”许听后,心中豁然明白肯定能洗到白的隐语,十分高兴。即叫学童陪他去见先生。将到书院,只见先生从院门朝他走来,且说:“今天虽然仍下着雪,但我晓得你求学精诚意切,不顾路远艰难,肯定会来,免得你一时难找上门,故叫学童在村口塘边洗炭接白相迎。”入院即示意许将冒雪打湿的衣裳在早燃旺的炭盆上烘干。许谦听后,顿觉仁山先生是位超凡之人。自思今天贸然上门求学,也在他预料之中,识算无差,自此对仁山先生万分敬佩,许谦在先生精诚教诲之下,奋学二年,于经史之学得以真传,后成浙中学派中坚,名列金华何、王、金、许四先生之一。是年,金履祥在仁山书院执教,一日放晚学后,金履祥先生带名生许谦,前往相邻五里之程的新叶村(今属建德市大慈岩镇)回访学友。傍晚时分途径景宅形岗下的一坵水稻田,走到田缺口,田缺中正在淌水,履祥先生向谦发问:“田缺流水是什么声音?”谦停步随口相答:“哗哗之声”,又说:“潺潺之音。”先生继而又问:“其调是哀是乐?”谦呆了一会,摇摇头,不得其解。先生即说:“田缺水在流,是在流泪,其声痛哭流涕,故细听凄凉悲哀,是哀调。”许越听越不得其解,先生接着说:“这坵田的业主家遇上灾难,无法解决,只得卖田,所以此田与其它田缺流水声有异,是正在哭泣。”继而先生又说:“幸好此业主虽然家庭贫困缺钱,但平时能以体力行善,故此田今虽卖出,日后仍能回到他手里。”许半信半疑之,两人跨过田缺向前走。未久走入新叶村,见路旁一户农家客堂里,灯火明亮,先生约许进去看看,两人跨入大门,见堂中方桌边坐着一位穿长衫者和一位站着的短袄农夫,两人正在买卖契约上押花甲。先生动问其故,穿长衫者见先生发问,很有礼貌地指着农夫说:“其妻身患重病,家境贫困,又急需一笔巨资医治,求我帮忙,愿以田出售,得钱以治妻病。”先生又转问农夫,他却欲言又止,含泪诉说苦衷。许插话道:“此田卖出,无地可耕,尔来日何以为生?”农夫于满脸愁容中流露出一线慰藉说:“三年后可以赎回。”许听后在发愣。先生即拉他出大门。路上对许说:“田日后仍能回到原主人家,听见了吗?”许点点头。先生同时告诉许,“田缺流水在哭,为的是田要易主一事。”自此,许谦更崇拜金履祥先生。金履祥先生,在仁山书院讲学,一日与名生柳贯外出郊游,行至通往上唐村大路的小山坡岗上,见路旁一块十余斤重的大石头,先生指着石头对柳说:“你看,这块石头要走路了。”柳贯听后,一头雾水,自思,石头本是一静物,既无翅膀又无脚,如何能自己走路?心中甚奇,存一疑团,但又不好多问。两人边走边谈,行不到十余丈,对面来了一位农夫,是刚从邻村买来一只仔猪。一头竹篓中装着仔猪,另一头竹箕中放着几块小石块,挑着担,两头轻重极不平衡,十分费力。先生指着农夫对柳贯说:“你看,这位农夫待会要把路旁那块大石头带走。”柳不信,即驻足回看,只见那农夫在大石头旁歇下担,用手将大石头搬进竹箕中,用双手拎起掂掂重量,觉得两端轻重大致平衡了,即弯下腰,挑起担子,迈开大步去了。先生指着农夫对柳说:“你看见吗,这块大石头要走路,现在不是走了吗?”柳无言以答,甚为信服。心想,先生能识天下事,路旁石头要走路都识得,真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律历的贤能之士。时元成宗元贞二年,黄店镇三泉村唐良骥创办齐芳书院。书院设在柱竿山庙中,唐与仁山先生是好友,遂邀请先生去讲学。一日夜深人静,屋外一片漆黑,伸手不见其指。先生孤灯伏案,专心研读经史,继而批阅学生文章。突然刮来一阵妖雾阴风,哗的一声,一扇纸窗被吹开一个大洞。正当先生站起身,忽见一只骷髅零丁的魔掌伸进窗来,且伴有颤抖之声,向先生乞求讨封。先生即随手从书案上拿起一支红水笔,大声喊道:“你这恶鬼,深更半夜,竟敢来此作乱,你有何可封。”将红水笔在魔鬼掌心写上一个“山”字,顿时,只听见魔鬼哎呀、哎呀痛苦哀求之声,手掌越压越扁,却始终难以抽回,许久,先生怒骂:“我在此攻读圣贤之书,批阅学生习作,你竟如此大胆,前来冒犯,怜你苦求之哀,今放你回去,但你要把书院四周田野间的青蛙一只不留地赶走,如若今后再来冒犯,定叫你有来无去。”顺手在“山”字之下再写上一“山”,意为“出”,刹那间魔掌消失。从此,晚间太平无事,再未有魔鬼出现,且书院四周田野间青蛙绝迹。自此,齐芳书院成为一处文雅清净讲学之所。相传,黄店镇彩衣堂自然村,宋末年间出一孝子,每天给年迈父母端茶送饭,夏给父母打扇纳凉,冬给父母生火取暖。年近三十,不愿娶妻。为此,父母日夜操心,终日愁眉不展,为解父母心思,孝子想出一个馊主意,经常穿花衣服,学孩童唱歌、唱戏、做捉迷藏游戏,显得自己还是儿童,也能逗得父母稍展眉愁,时有开怀之笑。对于婚事,后在父母再三催促和远房亲友的劝说撮合下,终于娶妻成家。婚后,在孝子孝行的潜移默化中,媳亦对公婆孝顺有加。孝子田间耕作劳动,孝媳在园中摘菜、灶间做饭、塘埠洗衣洗菜,真情服侍双老,其乐融融,生活过得甜甜蜜蜜。其时,金仁山执教三泉村齐芳书院。初夏的一天,先生休假,信步闲游,来至三里之距的小村边,见一村妇手拎竹篮在园中摘菜,后转村边塘埠头洗菜洗衣。其时,村中走出一位银鬚白发前辈,见先生忙上前施礼,并邀请入村到家品茶就座,并召来几位村上有识之士相陪。席间,谈及村上大厅将落成,但尚未定厅名,此事早想请先生施名,今天地有缘,巧遇先生,敬请施名,并劳大书堂匾。先生应诺,深思中,偶觉何不就以村妇摘菜洗衣一事施名“彩衣堂”。并向长辈和在座有识之士作解:“彩衣既是孝子穿彩色衣服逗父母快乐之意,也是孝媳塘边洗衣洗菜的意思,且‘彩’与‘菜’谐音,‘堂’与‘塘’亦谐音。”前辈和有识之士听后,一致赞扬好厅名。后选吉日,挥毫“彩衣堂”三字于木匾上,挂在大厅中堂横楣上方,众人见之,无不喝彩。许多年后,一日大厅遭遇一场大火,大厅化为灰烬。唯“彩衣堂”木匾一块,跌落地面,毫无烧烫之痕,完整无损,且色泽如先。该匾灾后被一村民拾得,随手捡回家,用作猪圈护栏。是年,村上闹猪瘟十分严重,全村各户所养大小毛猪无一幸存,唯他家用此匾护栏的两头仔猪,非但未染瘟疫,反长得特别快,又肥又膘,壮似小象,重约三百斤。人人见之,都觉惊奇,众口议论,一致赞曰:“这与金仁山先生所写彩衣堂之书有故,先生笔书带有仙灵之气。”至今近八百年,“彩衣堂”三字右边有“金仁山书”四字的大匾,仍如当年一模一样,悬挂在后经复修的彩衣堂自然村的大厅正中,光照千秋,世代流传。建德市大慈岩镇,离新叶村不足五里的儒源村,南、北、西三面环山,所环之山海拔都在四百米以上,群山起伏,连接新安江白山延伸之山脉,真可谓崇山峻岭。山上林茂叠嶂,无数支山涧下泄,汇集在儒源村前,成一条流溪,向东流经近七里之外过前方村至下王村并入芝溪。宋末咸淳七年,儒学大师、理学家、教育家金履祥,献“牵虚捣实”之策以败退元兵,未采纳,宋亡。金履祥隐居故里讲学著书,其间曾一度在儒源村重乐书院讲学。先生精通经史,于天文、地理颇有研究,在教学之余,常步室外欣赏自然山水,踏勘山岚地形走势。见儒源村三面群山落水,汇集流溪到此,当即预料儒源村未来之变迁,并断言:“儒源村今后毕竟成湖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掀起了一轮全国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五十年代初,通过水利专家勘察、设计,在此建成了一个大水库,名“解放水库”,修渠灌溉新叶、上吴方、李村、麻车岗至檀村以东万余亩良田,同时建起小型水电站,造福民间。但当年的儒源村、重乐书院,今全淹没在水库中。乡民传诵:“仁山先生八百年后之事,料如指掌,今果验矣,实非凡人之智慧。”一日,先生步出书院,独自游赏室外自然风光,偶感柱竿山与所览群山有异,其山四周是村庄和庄园,平地涌起海拔300余米的孤山,孤峰挺立,不与群山相连,形似擎天柱,故名柱竿山。由此,先生游兴倍增,信步登上山巅,眺望四周,西北玉华、三峰、白露诸山挺立,东南衢、婺、瀫水如带如练。近看山前山后,炊烟缭绕,村落点点,仰望蓝天,心旷神怡。许久,漫步下山,忽见巅下一处躺卧一块大岩,平坦光泽。先生停步,凝目审视,顿觉此处可以书之,用以点缀孤山佳景,使之名扬乡邑。带此之念,下山回书院。隔日,先生已成竹在胸,再上山岩,挥毫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每字约一米正方,着笔刚柔间错,骨肉相宜,力透其岩,并凿刻成形,染以红色,十分秀气,成为摩崖石刻。就此一举,倍增山名,招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观赏游玩。此书真迹,距今近八百年,虽久经风雨侵袭,字样仍不减当年姿色。故民间赞曰:金仁人先生之笔非凡,书法含有灵仙之气,真不愧为一代儒贤。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离桐山后金村仅五华里,当年新叶村先祖东谷公,请仁山先生选村基、定朝向。金仁山先生精通阴阳、律历,经分析地理环境,物业气候,把村址选在道峰山正南、玉华山正东,两山和村落三者形成直角。依道峰山为朝山,玉华山为祖山,村为两山之间峡谷东南口。正是“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风水宝地。仁山先生预言:“此地建村,千年无难,千丁出入,人才辈出,代代兴隆。”自建村至今近八百年,确无人为自然之难,全村近三千人口出入,富户比比皆是,代代兴隆。仁山先生还指点迷津,站在村前向北望道峰山,中间两个小山坡,加上道峰山有三个坡峰,断言此处后世将会有三次受皇封。果不所料,第一次,元泰定三年(1326),叶震父母叶克诚和妻唐氏受封;第二次,天历元年(1328),敕命叶震和妻受封;第三次,明万历十二年(1584),叶希龙等受封。叶氏宗厅,有序堂厅址,是村中主要部位,经先生精堪选择,定于村北边的南塘堘,坐南朝北,三进两天井,后进安置先祖神龛,厅不得开正中大门,而从厅左侧建一仪门进弄堂,再向左开厅大门进厅堂。这一布局,避北风从厅正大门入厅,保持厅内温暖地气,以养人生息。自建有序堂以来,每年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村民住房屋背积雪尺余,冰冻连日不化。但有序堂屋背,雪后两小时,屋背积雪全部融化干净,大厅室内暖和宜人,不觉寒意。夏天酷暑当头,入有序堂,顿觉凉爽,人人见之,无不称奇。至今,新叶村村大业大,全村拥有三进两天井的大厅堂五幢,历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祭祖和主办集圩物资交流大会,邀请剧团进村演出,每逢祭祖大年,则请多个剧团进村演出,曾有数年同时请五个剧团进村,分别在五个大厅中同一天鸣锣开演,同一天闭幕结束。一般演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其时,村上迎来市镇领导、市文化部门相关的贵宾同赏佳节,电视台曾为此专题拍摄播放,声名愈加远播。村上户户亲朋盈门,观看乡戏,集圩购物,迎来送往,热闹非凡。新叶村今已高列全国古建筑文保单位。印证了仁山先生七百余年前的预言:新叶村,千年无难,千丁出入,人才辈出,代代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