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减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减负,旨在为基层干部卸下繁重的包袱,摆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桎梏,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事业中。减负不仅关乎干部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国家专门下发文件,将当年定为"基层减负年"。然而五年过去,减负成效并不明显。2024年,国家再次发文,重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一举措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基层减负的关注与思考。1. 优化党的作风建设。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党的十九大以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被视为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2. 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减负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发挥基层主体作用,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才能通畅无阻。3. 满足基层干部现实需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肩负着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文山会海、过度督查、频繁调研等形式主义问题,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疲于应对。形式主义严重耗费基层资源,阻碍为民实事的落地。随意"甩锅"给基层,动辄以"属地管理"为由将工作责任层层下压,任务下达不足24小时就要求反馈。奉行"材料至上"主义,事事都要基层提供书面汇报,忙于材料编制却无暇服务群众。做秀式的"多头调研",一个接一个的督查转悠在基层单位,给基层增添沉重负担。留痕主义大行其道,没有痕迹就是没有工作。为了迎检,不惜"人造材料"、制造假象。检查名目过多,教师疲于应付。不少学校"成为标杆"反成"沉重包袱",频频迎接检查参观。点赞转发、统计排名之类的"指尖负担"使教育工作者身心俱疲。学生参与公益也沦为"被动应付"。一味追求"千城一面"的城建模式,生搬硬套城市化样板,打造"水泥乡村"。惠农政策执行不力,群众争取应得利益却多次周折。基层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总之,"面子工程"看似光鲜,实则加重了基层负担,偏离了为民服务的本质。1. 问题根源。形式主义盛行,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有成就感。基层单位为应付检查而突击造假,上级不以身作则,下级却要为其买单。2. 权责划分。适度留痕无可厚非,但将留痕异化为教条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分清哪些事项确需留痕,哪些可以从简。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非自证清白。3. 为基层松绑。基层干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担当作为。上级部门要避免层层加码,让基层直面矛盾一线。还要考虑特殊国情,兜住民生底线,体现为民情怀。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上下齐心协力。唯有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小我"服务"大我",让基层轻装前行,社会治理的图景才会更加美好!
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