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级部门又开始给基层送"福利"。所谓的"福利"包括为基层减负、赋能等等。市里有指示,下边儿自然纷纷行动。但这些新"福利"施行了半年多,员工们的感受却并不美好。不可否认,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是减少了。比如,会议数量少了些。后勤行政方面的沟通会、协调会等基本上改成微信下发了。业务汇报会议,也改成EXCEL表格上传数据了。另外,汇报材料的PPT页数也少了,改用WORD文档,只要求内容,不要求美化。一些要求定时上传照片的考核系统也暂停使用了。看似基层工作简化不少。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里消失的工作,必然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比如会议少了,为了掌握动态,就要求更多的材料和表格。项目微信群不让建了,进度共享、沟通就只能一对一私聊或打电话。原本在群里一次性通知的事项,现在要逐一告知并额外解释。5分钟搞定的事,如今要花2小时。这减负,到底减了个啥?所谓的"赋能",想让上级部门为基层提供支持、帮助解决问题。但上级机关人员很多都不了解一线业务,自己都一知半解,又如何给人"赋能"?基层申请个预算都困难重重,更别提其他事了。但不管实际效果如何,"赋能"的动作总要做足。于是就变成了所谓的"督导服务",领导们到基层转一圈,抓着员工问会议精神掌握了没。员工答不上来还要挨批评。为应对检查,基层不得不让员工提前背诵会议文件、领导讲话。真是求求你们安安心心呆在办公室里,别下来添乱了。"有需求尽管提"的承诺也成了空头支票。需求提上去了,回应永远是"我们再研究研究",然后就没了下文。其实基层的需求很简单,无非就是人手、设备、经费、时间等等。但往往一句"降本增效"就全部驳回了。与其这样,不如别提"赋能",省得让人空欢喜一场。少来几次"督导",基层还能节省一些人力物力呢。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上级的美意,经过层层传递,早已变了味。越往基层,领导的个人意志越能发挥作用。市里想减负,领导让员工会偷偷加班,明减暗补。基层反而更累了。包括减负、赋能,在上级眼里是"结果",传到下面就成了"过程"。减负不是目的,而成了一项任务。于是就要开会研究、逐级宣贯、制定方案、各方座谈、列出清单、跟踪落实、定期反馈、复盘总结。赋能不看实效,只看动作是否到位。基层没得到提升,那是基层自己的问题。繁文缛节太多,而实际成效遥遥无期。员工们好不容易适应了旧的做法,现在又要从头学起,疲于应付。所以,恳请您,别再给基层送什么"福利"了。与其搞形式主义,倒不如让大家安安心心按老办法干活。新的一套,无非是换汤不换药,不如省了这功夫,少折腾基层员工。
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