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加班、层层留痕、文山会海......种种怪状,折射出机关单位的"形式主义"之疴。近日,人民日报连续发文,直指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三大顽疾,引发广大干部群众共鸣。奇怪的是,尽管这些问题反复被提及,却总是难以根除。是巧合,还是必然?过度加班,已成体制内的"家常便饭"。一些单位仿佛陷入了"加班成瘾"的怪圈:领导喜欢在周末加班,下属不得不"自愿加班";新项目争先恐后,赶进度成了常态......久而久之,过度加班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损害身心健康。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加班最严重的单位,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往往以KPI论英雄。在这样的氛围下,加班成了体现忠诚和敬业的标准。可悲的是,许多加班并非源于工作需要,而是迎合领导偏好。在一些机关单位,这样的对话屡见不鲜。过度留痕,成了形式主义的"遮羞布"。一些干部不是埋头苦干,而是忙着制作各种台账资料,生怕领导检查找不到"工作痕迹"。可笑的是,这些"痕迹"往往脱离实际,毫无价值。它们不仅浪费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更掩盖了真问题,让决策"悬空"。"以痕代绩"的做法,恰恰暴露了一些单位"重形式、轻实干"的官僚主义心态。据统计,某些基层单位一年要接300多个通知,开100多个会议。"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就要反馈",已成常态。面对铺天盖地的文件会议,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暇思考。过度依赖文件会议,反映出一些机关在信息流通方面的短板。在数字时代,层层发文、级级开会的做法早已过时。这种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只会让干部困在"信息茧房"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对于体制内顽疾,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重蹈覆辙。革除形式主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仅靠"提意见"远远不够,关键要真抓实干,让"干"字当头。首先,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以会议论资排辈、以文件论英雄"的陋习,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其次,要改革信息流通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畅通沟通渠道,用好大数据,真正让信息"跑"起来。再次,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将干部的实绩与职级待遇挂钩,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位居其上"。革除形式主义,需要上下共同发力。只有从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两端发力,形式主义的"堡垒"才能被攻破。让我们携手破除机关事业单位的顽疾,为干事创业者"松绑",让"为民服务"不再是空谈,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