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基层,是党中央国务院今年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在政令的传导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做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开着"减负"的旗号"增负" —— 基层干部本就工作繁重,现在又多了个填写减负工作表的新任务。更有甚者,周末在家,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临时组织的减负专题会。种种荒诞的做法,无疑给基层干部增添了无谓的负担。弄虚作假、避重就轻,减负如何"去伪存真"?表面上,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被叫停,实际上却换了面目依旧存在。工作群被一刀切取消,结果要么信息轰炸让重要通知不胫而走,要么只能依靠低效的电话逐一通知。基层领导的"政绩情结" —— 基层减负屡屡"减而不实",归根结底在于一些基层领导对减负工作的误读。他们把减负视为一道必答的"考题",用"阳奉阴违"应付检查;或借减负之名强化绩效考核,变本加厉推高工作强度。在这种状态下,上级的良苦用心难以传导至基层一线。严格督查问责,对形式主义做法"亮剑",让务实作风深入人心"减负的目的,不在'减'而在'实'"。唯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轻无谓的事务性负担,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工作中。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基层减负进行到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换来基层的"轻"与群众的"喜"!
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