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基层干部如何摆脱"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形式主义困局

旅行   2025-01-18 13:58   山西  
基层减负,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少地方和单位推出了科技化治理模式,希望解决"基层能看见却解决不了、部门能解决却看不见"的突出矛盾,切实为基层减负。然而,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不仅没有减轻基层负担,反而可能加重了基层的无力感。
究其原因,这种闭环管理往往源于一些不科学、不务实的考核指标。为了彰显信息化手段的政绩,有的地方把关注点放到了任务量、办结率等数据指标上,而忽视了问题解决的实质。基层干部为了完成考核,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上报一些可以自行解决的小问题上,而对于那些真正棘手、需要上级部门协调的难题,反而因为无法解决而不敢上报。
破解闭环管理的困境,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入手:
【正视基层的能力边界】 属地管理并非万能,基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有局限。一些复杂问题,涉及上级部门职责、政策法规冲突等,单靠基层很难彻底解决。考核指标的设定,应充分评估基层的实际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
【强化部门的责任担当】 "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怪圈,反映出部门职责界定不清、推诿扯皮等顽疾仍然存在。职能部门应当强化法治思维,积极回应基层诉求,以依法履责、高效协同的实际行动,让基层吹哨能够真正"有人应"。
【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有益尝试。但机制的有效运转,关键在于基层协调部门工作的实质性权力。倘若仅赋予基层对部门的形式上考评权,而在人财物等关键资源上缺乏制约力,协同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树立科学考核导向】 基层治理要警惕"唯数据论"的倾向,考核指标的设定应当尊重客观规律、接受群众评判,给基层留出创新空间,避免简单追求数量、速度的"指标陷阱"。多倾听一线声音,现实中许多考核的不合理之处,便能迎刃而解。

考核真的应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见感受,要容忍问题的客观存在,要给基层留出自主创造空间。
总之,科技让基层治理有了更多可能,但科技不是万能的。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还需在体制机制层面下更大功夫,让基层干部从"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困境中走出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唯此,我们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感谢您的关注!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还请点亮点赞+在看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职场文化笔记
专注分享公务员体制内职场、人事、经验、感悟、故事,带你洞悉体制内规则,精进做人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