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868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作者简介:易福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燕菲儿、杨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保险研究》2024年第3期
一、引言
农业保险凭借其“时间维度分散,集体层面共担”的风险分散机制,在改善农户效用、缓解农村贫困以及提升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仍面临着农户真实需求分化加深、供给定位有待优化等理论挑战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实际难题。具体来说,如何基于国情探索高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有理论支撑的农业保险险种以及评估保险市场有效需求是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理论界亟待完成的任务。
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研究基本处于重实证轻理论的状态,学术界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理论的努力始终在迷雾中艰难摸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学界从国际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发展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指导,但尚未认识到国内外农业保险市场在农户保险决策及外部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我国农业在快速转型过程中为农业保险理论发展提供的肥沃土壤。基于此,本文围绕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沿革,阐述支撑农业保险市场形成的理论依据,揭示农业保险发展中的理论困局,辨析农业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并根据国情,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理论在发展中的偏差,指出农业保险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
补贴必要性
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性保险,国内外学者系统阐述了通过政策手段推动农业保险市场形成的合理性。
第一,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抬高的市场交易成本是保费补贴存在的重要原因。需求角度,作为投保人的农户掌握着更多有关于作物产量以及生产风险的信息,容易产生消极防损、减损懈怠或骗保等行为;供给角度,保险公司则因高额赔付和管理成本而可能退出市场,如果通过提升费率应对,又容易“驱逐”低风险农户,造成需求低迷。
第二,风险系统相关性削弱了农业保险供给的动力。农业生产的地域相邻性导致风险高度关联,违背了保险个体相互独立原则,加剧了保险公司受灾年份的赔付压力。虽然可通过产品设计缓解系统性风险,但实际农业保险费率设计、赔付方案多按照政府意志而非真实风险,这也间接导致了部分保险公司采取“协议承保”“协议理赔”等行为避免超额赔付。
第三,保险需求不足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堵点。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依据农业风险的高损失率和高管理成本厘定的公平费率过高。二是,生产多样化、非农就业等多种风险分散方式降低了农业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三是,因农业保险产品的正外部性产生的“需求不足”。
第四,补贴是纠正农业保险潜在外部性造成保险市场规模无法达到社会最优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农业生产潜在的溢出效应以及农业保险支农的政策属性,政府为追求社会福利采取的财政投入,将使农民成为补贴的直接受益者。但随着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保险规模的扩张以及农业风险的加剧将抬升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成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关农业保险外部性的讨论本质上并未离开界定社会“最优”的农业保险供给水平,但遗憾的是,理论上所谓“最优”的农业保险规模从未被清晰阐述或者度量。
三、农业保险供给理论优化:效率提升
提升保险市场供给水平是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条主线。
第一,优化产量保险费率厘定是农业保险产品设计的基石。在“保费与风险对等”原则下,参数估计方法虽可通过设定分布函数形式估算产出,但易与真实情况偏离;非参数方法克服了分布假设限制,却面临样本量不足问题。近年来,研究转向利用气候模式、遥感技术等外部信息补充数据短板。例如,利用ENSO循环下气候模式的变换信息识别农作物单产分布的差异并以此提高费率拟定的精度。
第二,农业保险多元化发展为激发农业保险供给积极性提供了另一个突破口。其中,收入保险凭借其应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优势备受青睐,但其作为农业支持政策的合规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基于农业保险多功能性探索保险衍生品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也是保险发展的备选思路。除此之外,通过提升农产品期权交易市场容量等做法优化外部金融环境,也可作为政策的着力点。
第三,农业保险市场竞争模式决定市场运行效率。适度竞争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既要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经营成本提升以及不规范经营行为引发的保险市场效率低下。同时,为保证有序竞争,政府参与市场应该有明确边界,减少因过度干预造成的保险市场行为扭曲。
第四,加强农业保险公司分散农业大灾风险能力。农业风险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承保主体承受着高赔付率的潜在风险,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体系。对于再保险、巨灾风险基金等工具使用的可行性以及最优规模均需要结合现实灾害、原保险制度模式及市场容量等多方面进行差异化判断。此外,有关体系构建中责任安排、风险分散范围、资金筹集方式以及监管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四、农业保险需求困境破解:
理论到现实的鸿沟
理论上,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供给可以破解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困境,但事实证明,缺少坚实的需求基础往往会导致农业保险产品市场的供给数量及结构的失衡。因此,需要着重关注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与购买决策的因素。
(一)农业保险需求的基础:支付意愿
农业保险支付意愿(WTP)是其潜在需求的现实表现及判断基础,相关文献采取了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对农户保险支付意愿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一方面,对农户实际行为的观察是获取农户保险支付意愿及需求的直接方法。尤其条件估值问卷法可在知晓农户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询问农户愿意为规避损失支付的最高保费价格,达到判断农户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目标。但也存在着情景设定主观性强以及样本量不足的缺陷。
另一方面,现实决策环境的复杂性难以为直接方法估计保险支付意愿提供理想化条件,进而导致需求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而显示性偏好方法可通过构建刻画农户决策过程的模型,利用微观农户数据估计他们对保险的真实需求,成为农业保险需求研究的另一个方向。但其仍面临着模型构建准确性以及数据样本量可获性的挑战。
(二)农业保险购买决策
将购买意愿转化为有效需求是实现农业保险政策目标过程中的巨大挑战。
第一,农户预期效用的提升:理论基础
本质上,农业保险费率应等同于农业生产的期望损失。但不少模型过于抽象,忽视了农户的多样化经营、跨期决策等风险应对方式,导致农业保险对于农户来说没有理论上的预期价值。因此,今后农业保险需求的研究方向应该明确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的真实需求水平,这也是保险价格厘定和保险产品设计等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购买行为的复杂性:现实决策
考虑到影响农户购买行为因素的复杂性,现有文献采用因果识别方式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农业保险购买的影响程度,包含农户特征、收入水平等。除此之外,基于经验所形成的主观保险认知同样对农户保险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外部环境的约束:分析局限
农户保险购买决策的讨论不能脱离特定的外部环境。有别于市场发育完善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市场极有可能因市场机制缺陷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低需求。例如,从真实决策场景出发,对跨期决策的关注更能反映出信贷约束对保险购买行为的制约作用。
总体而言,对农户决策复杂性以及外部环境差异性的把握是农业保险需求估计的前提。而与之相背离的是,现有研究多基于市场完备以及农户独立决策的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导致了农户的真实保险需求与模型估计需求之间的偏差。
五、农业保险溢出效应研究:
关注焦点的偏移
农业政策实施的衍生影响极有可能超出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农业保险政策也不例外。从农户理性行为假设出发,购买农业保险会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决策过程进而改变农业产出水平。已有研究阐述了开展农业保险对农药、农膜、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保险环境保护作用发挥。
从农民收入角度,高额保费补贴存在着正向激励作用,但其产生潜在的生产扭曲效应同样也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一方面,保费补贴对种植结构和规模的改变导致的农作物市场价格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益于农业生产者收入的提升。另一方面,保费补贴与其风险管理初衷的偏离。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国内外研究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但此类研究的结论并非农业保险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从重要性来看,农业保险研究应服务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完善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标,过分强调农业保险政策的潜在影响甚至是负面作用显然失之偏颇。因此,未来研究重心应当回归准确把握农业保险实践层面困境的根源以及突破口,探索实现农业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制度构建。
六、研究展望
与我国农业保险实践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既不能对过去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推广,又不能为今后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国内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可以着重聚焦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立足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实条件,积极推进扎根国情的农业保险理论发展。第二,以提供农业保险实践解决方案为目标,夯实提升农业保险供给能力的理论依据。第三,注重保险理论探讨,完善农业保险购买决策的理论框架。第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解决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第五,关注农业保险市场新兴需求,运用前沿技术进行理论探索。第六,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激励机制,优化农业保险市场竞争模式。第七,明确农业保险补贴的定位。因此,在农业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中,每项政策都需要按照政策的理论机制实现支农目标,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