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基金压力与财政负担:2024~2050——基于代表性个体和基金整体的精算分析

2025-02-08 16:54   北京  
点击上方“中国保险学会”可以订阅!

  本文字数:3611字

  阅读时间:9

作者简介:薛惠元,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欣芸(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保险研究》2024年第5期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特点,给养老保险体系造成了潜在挑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下文简称为“职工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基础部分,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在精算平衡原则下,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的设定应当与退休人口平均预期余命(等于退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减退休年龄)相协调,参保人死亡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恰好归零。


目前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仍然沿用2005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远低于退休人口预期余命,带来个人账户超支问题。当前,合理估计和预测个人账户超支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既可以了解个人账户的实际收支平衡状况、摸清“统账结合”的底数,也可以为个人账户“存”还是“废”、“做大”还是“做小”、“做实”还是“做空”等长久争议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个人账户的历史性缺口和改革措施将带来的长期影响,相关支持文献仍然较少。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是:


第一,在微观层面构建了职工养老保险代表性个体的个人账户超支测算模型,在宏观层面构建了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整体超支测算模型,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个人账户超支的历史性缺口,对2024~2050年个人账户基金整体超支额的大小及给付压力做出系统性预测。


第二,模拟了计发月数、记账利率、养老金调整比例三项核心参量对个人账户超支的影响,并模拟了取消个人账户余额继承情形下个人账户的财务平衡状况,为个人账户的参量调整和计发方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分析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计发月数是个人账户储存额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之间的关键平衡点,而退休人口预期余命与计发月数大致相当又是实现个人账户精算平衡的首要考虑。如果计发月数设定较高,则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较低,参保人死亡时个人账户储存额尚未发放完毕,余额将通过继承方式返还,不存在个人账户超支的问题。如果计发月数设定较低,则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较高,参保人死亡前个人账户储存额会全部发放完毕,需要由统筹基金按照原标准继续发放,并享受养老金调整,直至个人死亡,就会造成个人账户超支。


除此之外,记账利率和养老金调整比例也会对个人账户超支额产生影响。记账利率对个人账户超支额的影响需视具体情形而定:如果记账利率等于实际的投资收益率,提高记账利率可以增加个人账户储存额,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增强个人账户的资金储备,减小个人账户缺口;如果记账利率提高,而实际的投资收益率却没有同步提高,则虚高的记账利率会扩大个人账户缺口。与之不同,养老金调整比例对个人账户超支额的影响是确定性的:由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所需的资金按比例分别从个人账户余额和统筹基金中列支,提高养老金调整比例会加快消耗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余额,即“消耗”效应,可能导致个人账户出现超支时间更早、超支额更高。


(二)模型构建


本文以代表性个体的个人账户超支测算模型作为微观研究对象,以个人账户基金整体超支测算模型作为宏观研究对象,分别测算出微观、宏观层面的个人账户超支情况。

三、参保人口预测

缴费人数总体上较为稳定,而退休人数从2024年的1.40亿快速上升到2050年的4.22亿,退职比从 2024年的48.0%快速上升到2050年的138.1%。这意味着,如果职工养老保险到2050年一直保持混账管理模式,每1000名缴费人口缴纳的金额需负担1381名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出,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压力急剧上升。

四、关键参数设置

(一)实际缴费基数与名义缴费率


人均缴费额等于实际缴费基数与名义缴费率的乘积。1997~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不实,实际缴费率占名义缴费率的比重在55.4%~93.6%的区间。考虑到近年来实际缴费率占名义缴费率的比重一路上升、渐趋平稳,本文假定2023~2050年该比重维持在85%,从而换算出2023~2050年的实际人均缴费基数。


(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投资收益率


在基准测算中,本文假定2024~2050年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回归到投资收益率的实际水平,默认二者保持一致,均设为2.0%。


(三)养老金调整比例


在基准测算中,假定2023~2050年的调整比例为3%。


(四)财政收入


本文假定2024~2050年财政收入占比为16.0%。

五、基准测算结果与分析

(一)代表性个体的个人账户超支测算结果


随着年份推移,个人账户超支额整体上升,高龄老人个人账户的超支情况尤其严重,到2050年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超支额突破5万元成为普遍现象。


(二)基金整体超支测算结果


2024~2050年,随着缴费基数上涨,个人账户给付缺口预计从2024年的16.8万亿元上涨到2050年的42.5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将面临很高的给付风险。


进一步地,本文报告了不同给付情形下个人账户超支部分的给付压力:第一,按照现行制度,超支部分从统筹基金收入中支付,超支部分的支出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2.16%上升到2050年的15.68%。第二,如果进行分账管理,超支部分从个人账户基金的累计结余中支付,给付压力整体较为可控,但前提是个人账户实账积累,与当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情况不符。第三,如果超支部分从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入中支付,在混账管理模式下,预计到2050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拿出当年10.46%的收入填补个人账户超支部分的缺口。第四,如果超支部分从财政收入中支付,超支部分的支出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0.31%上升到2050年的2.66%。这意味着,要补充2050年的个人账户超支部分,就需要用掉2.66%的财政收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六、进一步测算与分析

(一)参量调整情形下的个人账户超支额


1.调整计发月数


与基准情形相比,调整计发月数可以有效缓解超支部分的给付压力。例如,在基准情形下,超支部分占统筹账户当期收入的比重在2050年将高达15.68%;而在调整计发月数情形下,这一比值仅为4.41%。


2.调整记账利率


调整记账利率对个人账户超支的影响是存在时间滞后性的,基于高投资收益率的高记账利率可以缓解整体超支情况。


3.调整养老金调整比例


与记账利率不同,养老金调整比例变动对个人账户超支的影响是即时生效的,高调整比例情形的超支数额或比重明显高于基准情形和低调整比例情形。


4.参量调整的组合方案


就缓解个人账户超支情况而言,提高计发月数这一措施起主要作用。如果不提高计发月数,其他措施带来的效果是有限的。


(二)取消余额继承情形下的个人账户财务平衡情况


由于继承支出的规模本就较小,取消余额继承对个人账户财务平衡的影响不大,且随着年份推移,节支效果越来越有限。

七、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代表性个体的微观测算结果显示,人口长寿化会使高龄老人个人账户超支的情况愈发严重,预计到2050年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超支额突破5万元成为普遍现象;女性个人账户出现超支的年龄更早,但因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标准较低,整体超支情况并不比男性严重。


第二,个人账户基金整体的测算结果显示,超支部分预计以13.4%的年均增幅急速上涨,到2050年规模将高达17218亿元,需要由当年统筹基金收入的15.68%、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10.46%或财政收入的2.66%填补;由于超支部分由统筹基金负担,个人账户基金每年仍有结余,2050年累计结余将达到635073亿元。


第三,参量调整情形的测算结果显示,渐进式上调新退休人员的计发月数是缓解个人账户超支的最有力措施,在2042年及之后预计能够减轻5成以上的超支压力;提高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和下调养老金调整比例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超支,无法使超支问题限制在可控水平。


第四,取消余额继承情形的测算结果显示,由于继承支出的规模本就不大,这一方式对缓解个人账户财务失衡风险的效果较为有限,且节支效果随年份推移弱化。


(二)政策建议


根据测算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参量调整办法,明确调整的启动机制和遵循规则。一是建议定期对计发月数进行调整;二是建议解除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中基础养老金部分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的捆绑调整,上调时只包含基础养老金部分;三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避免过高的记账利率让个人账户养老金出现“越领越多”的怪象。


第二,为可预想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情况提前做好充分的资金准备。一是增加内源性积累,在保持缴费基数温和上涨的情况下,积极扩大职工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群体的覆盖率;二是筹划外源性融资,以财政预算形式建立弥补超支缺口的长期机制,划拨部分国有资产,以专项资金的形式交由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管理经营。


第三,重视职工养老保险混账管理模式带来的不可持续性问题,理清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支出责任,为个人账户改革探索可行方案。


请点击 ▼

欢迎订阅2025年度《保险研究》

《保险理论与实践》

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