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9544字
阅读时间:19分钟
作者简介:孙光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保险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辑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新西兰在1950年以前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新西兰人均GDP约为4.7万美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3%,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高收入国家中居中。新西兰的养老金体系是“两条腿走路”(石蕾和何璇,2010),包括零支柱的国家超级年金和第三支柱的缴费确定(DC)型补充养老金KiwiSaver计划。KiwiSaver的引入增加了新西兰的国民储蓄并增强国民的安全感(赵秀斋,2023),该计划具有制度弹性大、税收优惠和可投资产品种类丰富的优势(李丽丽,2022)。截至2022年,新西兰的“第三支柱覆盖率”达到98%,大大高于美国的19.8%和加拿大的67%(郑秉文,2022)。本文分析KiwiSaver制度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揭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自动加入机制是提升KiwiSaver参与率的关键制度性安排,独特的ETE税优模式、雇主匹配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激励手段、账户灵活支取的管理方式,是提高参与率的重要因素;投资收益波动较大和管理费用偏高是潜在的问题,但未对制度参与率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一、新西兰“两条腿走路”养老金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
(一)作为“第一条腿”的超级年金制度
新西兰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之一。1898年,新西兰政府通过立法确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税收融资、统一标准、非缴费型的养老金。受益对象为65岁以上、非亚裔、经过经济情况调查、“品质良好”的老年人。受经济大萧条影响,新西兰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1938年,工党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法》,引入两个税收融资、统一标准的养老金项目:基于收入调查的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补贴;需纳税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国家养老金(两者不能同时享受)。
1977年,新西兰政府推出一项更为慷慨的养老金计划——“国家养老金”(National Superannuation),取消了原有的收入调查,为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相当于80%平均工资的养老金,该制度成为完全普惠的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1988—1990年,政府统一税收水平,取消了一切储蓄的税收优惠,但未调整现有的体制设置。税收优惠的取消意在促进更好的资源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平效应。1991年,政府计划将国家养老金变成有高度针对性的福利补贴。但由于群众强烈反对未能实施,不过领取年龄提高到65岁。1993年,国家养老金更名为新西兰超级年金(New Zealand Superannuation,NZ Super)。
新西兰超级年金是由政府提供的、非缴费型、统一标准的国家养老金,属于零支柱,作为一项基本福利,提供给所有年满65岁的新西兰公民和常住居民。它采取政府收入的现收现付制,政府收入大部分来自累进所得税(边际税率为15%~39%)和营业税(税率为12.5%)。83%的新西兰超级年金领取者拥有房产,租房的养老金领取者可以申请经济状况调查的住房补贴。
在建立养老金制度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新西兰一直以单一的非缴费型制度作为养老保障支柱。进入21世纪,新西兰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新西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1.2%增加到11.7%,到21世纪的最初10年,这一数据从11.8%增加到13.0% ,即人口老龄化速度翻了一倍多。由于超级年金制度过于单一,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投资风险,再加上出于降低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财务压力的考虑,政府不得不引入缴费型制度。
(二)作为“第二条腿”的KiwiSaver制度
新西兰超级年金是完全以财政为资金来源的养老金制度,人口老龄化给政府带来更加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缓解公共养老金制度带来的财政压力,向老年居民提供更多收入保障,新西兰政府于2006年9月通过KiwiSaver Act 2006,并于2007年7月开始实施。自此,新西兰独特的“两条腿走路”养老金模式正式形成。
KiwiSaver制度实施伊始,与劳动就业紧密相连,具有部分第二支柱特征。政府鼓励雇员自愿将年薪的4%或8%存入KiwiSaver账户,暂无强制性雇主缴款。同时,为了激励人们参加该计划,政府为参加者提供1000新西兰元的启动补助和每周不超过20新西兰元的税收抵免(最多每年1040新西兰元)。2008年4月,新西兰开始实施雇主匹配缴费,强制雇主向雇员账户存入相当于其年薪1%的资金,并为雇主提供和雇员相同的税收抵免。
此后,KiwiSaver制度进行多次改革,以参数调整为主,总体趋势是降低税收优惠、减轻政府责任,以及增加账户管理的灵活性。2009年4月,雇员的最低缴费率从4%降低至2%,雇主匹配缴费的上限为2%,同时政府停止为雇主提供税收抵免。2012年6月,KiwiSaver制度的税收抵免调整为每年不超过521新西兰元。2013年4月,雇员和雇主的最低缴费率从2%上调至3%。2015年5月,1000新西兰元的启动补助政策被废除。2019年4月,KiwiSaver制度增加两个新的缴费率(6%和10%),形成现行的5档缴费率。2019年7月,政府出台关于锁定期的规定,要求60岁以上的人在该计划中停留5年,方可取出账户资金。2021年3月,KiwiSaver制度引入新的提款类别,允许患有缩短寿命先天性疾病的人在65岁前申请提取账户资金。
新西兰养老金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水平从低到高、养老责任从侧重国家到侧重个人的转变。虽然新西兰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波折反复,但是它在预防贫困、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以及鼓励民众参与等方面的成效非常显著。通过NZ Super和KiwiSaver两个养老金计划,新西兰基本实现养老金覆盖全部人口,并实现对不同群体的分层保障,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近10年,新西兰KiwiSaver制度的参加人数和参与率均持续稳定增长。参与该制度的总人数从2013年的209.5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316.9万人;制度参加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从72.5%增加到95.8%;总人口参与率从47.2%增加到61.8%(见表1)。这种高参与率与新西兰KiwiSaver制度的四重机制密切相关。
二、KiwiSaver的四重机制
KiwiSaver是一种自动注册加入的DC型个人储蓄计划,旨在帮助人们积累退休金,兼具第二、三支柱的特征。虽然是一项自愿储蓄计划,但雇主仍需进行匹配缴费。账户管理十分灵活,个人可以通过雇主从自己的工资中缴费,也可以直接向自己的计划提供商缴费,并且能在多种情况下提取账户资金,以及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计划调整。自愿储蓄的形式多样,例如房地产、私人经理基金、共同基金、直接持有的股份、债券、现金以及少数劳动者参与的雇主协助的储蓄计划和雇主补贴的养老金计划。新西兰KiwiSaver制度引入了四重机制。
(一)自动加入机制
KiwiSaver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自动注册退休储蓄计划,其自动加入机制的创新性举措使参加该计划的人数迅速增加。统计显示,在KiwiSaver所有参与者中,个人直接加入的约占50%,自动加入的约占40%,其余10%通过雇主加入。由于选择退出会丧失税优资格和雇主的匹配缴费,每年退出的人并不多,基本维持在22万~25万人,2012年后逐渐减少,到2015年为23.4万人,约占KiwiSaver制度参与者人数的9%。截至2008年3月31日,参加KiwiSaver制度的人数为71.6万人。到2022年3月31日,参加KiwiSaver制度的总人数已达316.9万人,同比增长2.5%。根据新西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新西兰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约为331.7万人。据此计算,KiwiSaver制度已覆盖新西兰劳动年龄人口的95%以上,覆盖率在所有OECD国家中名列前茅。
根据新西兰相关法律规定,当符合参加KiwiSaver制度条件的人开始从事一份新工作时,他会自动加入一种KiwiSaver制度(Default Scheme,即默认计划),参加者在年满65岁时可以获得NZ Super和KiwiSaver制度的双重保障。这种准强制性特征确保了大多数公民能够加入该计划,并为自己积累养老金储备。KiwiSaver参加者既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该计划中,也可以选择加入其他计划。选择继续留在默认计划中的参加者被称为“默认参加者”(Default Members)。截至2022年3月31日,KiwiSaver制度的默认参加者数量约为29.8万人,同比下降约16.3%。与默认参加者对应的是积极参加者(Active members),积极参加者指选择加入其他KiwiSaver制度的参加者。截至2022年3月31日,KiwiSaver制度的积极参加者数量约为287万人,同比增长约4.9%。二者合计,KiwiSaver制度的参加者(316.9万人)占当年新西兰总人口(512.4万人)的61.8%。
KiwiSaver制度实行自愿退出机制。如果符合自动加入KiwiSaver制度的条件,但不想参加该计划,个人可以选择退出,但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原则上,个人在开始工作的第2~8周(即第14~56天)可以选择退出KiwiSaver制度(前14天为冷静期)。如果不选择退出,默认此人同意继续留在KiwiSaver制度,雇主将继续从参加者的工资中扣除供款。同时,在部分特殊情况下,申请退出的期限最长可以宽限到3个月。此外,如果个人直接联系KiwiSaver制度提供商加入,则无法选择退出,但可以暂停供款。
任何一个新西兰公民或常住居民开始从事一份新工作时,他的雇主均会自动为其办理加入KiwiSaver制度。这意味着劳动者无需主动申请,自动成为KiwiSaver制度的参加者。由于默认计划的存在,在自动加入以后,雇员的工资将被扣除3%作为KiwiSaver制度的缴费,这样实现了自动定期存款的机制,为个人增加了养老金储蓄。同时,虽然KiwiSaver制度实施自动加入机制,但人们仍然可以自由选择退出该计划——个人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申请退出,如果未按时提出退出申请,则继续参与并进行缴费。
综上所述,KiwiSaver制度具有良好的自动加入机制。准强制性确保了大多数人能够加入该计划,而自动加入机制使个人无需主动申请即可成为参加者。此外,通过默认缴费率和退出机制,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意愿进行缴费或选择退出。这种自动加入机制不仅提高了参与率,而且为个人提供了便利,保留了灵活性。
(二)强制性雇主匹配缴费机制
强制性雇主匹配缴费机制实现了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功能的整合,使KiwiSaver制度既继承第二支柱的强制性特征,又拥有第三支柱的灵活性、便利性和自主性特征。一是第二支柱特征:工作关联,最低缴费。KiwiSaver是与就业直接关联的计划,当个人开始从事一份新工作时,只要符合相关条件,他就会自动注册加入KiwiSaver制度。与此同时,雇主必须为雇员进行配套缴费。这种工作关联性表明KiwiSaver制度具有第二支柱养老金制度的特征,它通过雇主与雇员间的关系建立并维持该养老金计划。二是第三支柱特征:个人可以选择退出与否和可以自由选择缴费率。如果符合自动加入KiwiSaver制度的条件,但不想参加该计划,个人可以选择退出。另外,对于没有雇主的群体,KiwiSaver制度允许以个人名义加入,他们可以直接联系KiwiSaver提供商并自主决定缴纳资金。这种灵活性和允许自主选择缴费的制度安排意味着KiwiSaver制度同时具有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特征,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进行养老金计划的管理和调整。
KiwiSaver制度的筹资渠道包括个人缴费、雇主匹配缴费和政府补贴三部分。就个人缴费而言,个人可以灵活选择从税前工资中缴纳的比例。目前可以选择的缴费率有5档,分别为3%、4%、6%、8%和10%。雇主通常会支付与个人缴费率相同的比例。如果未选择缴费率,将会默认按税前工资的3%缴纳到KiwiSaver账户中。对于雇主配套缴费部分,雇主需要对雇员的KiwiSaver储蓄账户进行最低3%的强制性供款。当雇主已经为雇员向另一个养老基金供款,或者雇员暂停缴费时,雇主可以停止向KiwiSaver制度供款。关于政府补贴部分,政府每年向一些成员进行补贴,KiwiSaver制度的政府补贴额为个人缴费额的50%,每年的补贴限额为521.43新西兰元。个人无需执行任何操作,由KiwiSaver制度提供商代表其成员申请政府补贴。
资金进入KiwiSaver账户后,全权由计划参加者选择一个KiwiSaver基金公司的基金类型进行投资。默认的KiwiSaver制度提供商仅提供具有保守投资组合的计划,但允许其他注册提供商提供各种投资组合。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基金类型,根据基金的投资组合构成,一般分成五种。(1)防御型基金(Cash/Defensive Funds),仅配置10%以下的中高收益/风险资产(股票、债券等),剩余90%均是防守型的资产,如银行存款和一部分现金;(2)保守型基金(Conservative Funds),配置10%~35%的中高收益/风险资产;(3)平衡型基金(Balanced Funds),配置35%~63%的中高收益/风险资产;(4)成长型基金(Growth Funds),配置63%~90%的中高收益/风险资产;(5)激进型基金(Aggressive Funds),配置90%以上的中高收益/风险资产,仅保留少部分现金作运营和赎回备用金。
除此之外,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一生各阶段应该根据年龄变化进行不同的理财规划。因此,一些KiwiSaver制度提供商提供“终身”基金选项(类似目标日期基金),随着参加者年龄的增长,其账户资金将被转移到更具防御性的基金。例如,激进型基金适用于年龄在35岁以下的成员,成长型基金适用于年龄在35~49岁的成员,平衡型基金适用于50~59岁的成员,保守型基金适用于年龄在60~64岁的成员,防御型基金适用于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成员。
自动加入机制、强制性雇主匹配缴费和政府补贴共同确保了KiwiSaver稳定的资金来源。近五年,KiwiSaver制度管理的基金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3月31日,KiwiSaver基金规模为897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10.0%,高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同期水平(见图1)。
2021—2022年,在参加KiwiSaver制度的316.9万人里,有193.8万人进行缴费,同比增长2.9%,缴费人数占总参加人数的61.2%。KiwiSaver基金收入为206亿新西兰元,其中缴费收入为109.7亿新西兰元,占当年基金收入的53.3%;投资收益为13亿新西兰元,占当年基金收入的6.3%。在缴费收入中,个人工资缴费收入为51.4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6.2%;雇主缴费收入为27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0.02%;个人一次性缴费收入为22.2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20.3%;政府补贴收入为9.1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2.0%(见图2)。
(三)灵活化账户管理机制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的KiwiSaver基金支出分别为49.2亿、62亿、70.1亿、77.4亿及124.8亿新西兰元。总体上看,近五年KiwiSaver基金支出逐年增加,且在2022年出现大幅增长。
KiwiSaver制度的账户管理十分灵活,参加者除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以领取全额养老金外,在购买首套住房、移居海外或面对重大经济困难等情况下,可以提前提取部分或全部账户资金。同时,KiwiSaver的计划调整十分便利,个人可以选择暂停缴费、调整缴费率或者更改提供商。这种灵活性使KiwiSaver制度能够满足个人不同的资金需求和目标。
2021—2022年,KiwiSaver基金支出共计124.8亿新西兰元,其中KiwiSaver基金提取支出37.4亿新西兰元。在提取支出中,65岁以上人口提取19.5亿新西兰元,占基金提取总额的52.1%;购买首套住房者提取14.4亿新西兰元,占比为38.5%;陷入经济困难者提取1.06亿新西兰元,占比为2.8%;其他提取支出2.43亿新西兰元,占比为6.5%(见图3)。
1. 退休提取
一般而言,当KiwiSaver制度参加者达到新西兰的法定退休年龄(目前为65岁)时,他们有资格提取KiwiSaver账户内的全部资金。但如果个人加入KiwiSaver制度时的年龄在60~64岁,且加入时间在2019年7月1日之前,其资金将被锁定在KiwiSaver账户内5年,即在65岁时无法正常提取资金。从2020年4月1日起,KiwiSaver制度允许参加者自由选择在65岁后随时退出计划并提取账户资金,或将资金保留在KiwiSaver账户中5年后提取。换言之,如果KiwiSaver制度参加者选择在5年锁定期后领取,并且该人在年满65岁后继续工作,就可以继续向KiwiSaver账户进行缴费,同时获得雇主的配套缴费和政府的缴费补贴。
2. 购买首套住房提取
当个人参加KiwiSaver制度(并缴费)已满3年时,购买第一套住房可以从KiwiSaver账户提取全部资金(包括个人缴费、雇主缴费、政府补贴和投资收益在内的资金)。限制条件是,个人需要在账户中留下不少于1000新西兰元,并且,如果该人在澳大利亚有养老金账户,需要将澳大利亚养老金账户的钱转进新西兰KiwiSaver的账户。
此外,KiwiSaver制度提供“家庭启动补助金”(KiwiSaver Home Start Grant)。根据购买的是现有住房(二手房屋)还是新建住房(新房或打算自建房屋),KiwiSaver制度参加者可以获得最高10000新西兰元的补助金,用于购买第一套住房。同时,如果个人在加入KiwiSaver制度前已经拥有一套住房,那么他可以将账户中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不动产。此时,计划参加者只需联系新西兰公房署(Housing New Zealand),让其确认个人拥有与首套购房者同样的资金提取资格即可。
3. 移居海外提取
移居海外提取KiwiSaver账户资金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移居澳大利亚。如果KiwiSaver制度参加者永久移居澳大利亚,通过联系相应的KiwiSaver制度提供商,个人可以将资金转移到澳大利亚退休金计划。另一种情况是移居除澳大利亚外的其他国家。在海外(非澳大利亚)居住1年后,参加者可以从KiwiSaver账户中取出除政府补贴外的大部分资金。也可以申请将账户资金转移到经批准的外国养老金计划中。
4. 其他情况提取
当KiwiSaver制度参加者面临重大经济困难,例如无法支付最低生活费用、需要为自己或受抚养的家庭成员支付医疗费用、自己患有严重疾病、需要支付受抚养家庭成员的丧葬费等情况,个人可以提取部分KiwiSaver账户资金(不包括政府补贴部分)以应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正在遭受重大经济困难。
5. 计划调整便利
KiwiSaver的计划调整十分便利,参加者可以根据情况变化选择暂停缴费、调整缴费率或者更改计划提供商。(1)暂停缴费。根据加入KiwiSaver制度的时间长短,所有参加计划并缴费12个月及以上的人均可以暂停缴费3个月至1年,无须给出任何理由。暂停期间,个人可以随时恢复缴费,只需与雇主联系即可。(2)调整缴费率。每3个月(除非雇主同意更短的时间范围)KiwiSaver制度参加者可以更改一次缴费率,即在3%、4%、6%、8%和10%几档费率间进行调整。(3)更改计划提供商。KiwiSaver制度参加者可以随时更改计划提供商和投资风险组合,但一次只能选择一个计划提供商,即不能同时选择两家及以上的计划提供商。
(四)创新的“ETE税优+政府补贴”机制
2007年新西兰引入KiwiSaver,制度起步时采用“ETE税优+政府补贴”的模式。根据现行政策,KiwiSaver制度的投资收益需要纳税,但在资金提取时无需纳税。如前所述,KiwiSaver制度在筹资时以税前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综上所述,KiwiSaver制度采用ETE税制,即仅在投资运营环节征税。
政府提供的补助类型有:(1)为计划参加者的缴费提供税收优惠,不是直接抵扣或减免税负,而是将应减税额转入账户,雇主和雇员缴费基数越大,政府补助越多。这种退税到账户的机制可以增加账户积累。(2)为计划的新加入者提供一次性启动补助,额度为1000新西兰元且免税,制度实施第一年的启动补助占总收入的53%,直到2015年5月取消该项补贴。(3)对参加者首套购房按雇员缴费(不超过1042.86新西兰元)的50%给予补贴。此外,政府按年向管理账户基金的金融机构提供管理费补贴。
KiwiSaver制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不同计划类型的税收政策不同。一种是广泛持有的超级年金计划(Widely-Held Superannuation Schemes),另一种是组合投资实体计划(Portfolio Investment Entities,PIEs)。如果个人参加的KiwiSaver制度属于广泛持有的超级年金计划,那么其投资收益将按28%的税率征税。如果个人参加的KiwiSaver制度属于投资组合实体,则根据个人过去两年的应税收入确定(以两年中应税收入低的年份为准)其规定投资税率(Prescribed Investor Rates)。按照应税收入由低到高,相应的规定投资税率有10.5%、17.5%和28%三档。
自动加入机制、强制性雇主匹配缴费机制、灵活化账户管理机制和创新的“ETE税优+政府补贴”机制四重机制合并发力,共同推动新西兰KiwiSaver制度的高参与率和迅速发展。根据行为经济学的观点,人们具有很强的惯性,倾向于保持现状不作出任何改变,默认参与养老储蓄计划。偏爱现状、问题简化以及默认选项是促使自动加入措施起作用的原因。强制性雇主匹配缴费机制确保雇主与雇员共同为KiwiSaver制度作出贡献,这不仅提高了养老金计划的融资水平,而且有助于为雇员提供强有力的养老保障支持。灵活化账户管理机制使个人能够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规划养老金,有助于提高个体对养老金计划的信心和满意度。“ETE税优+政府补贴”机制为个人提供充足的激励,税收优惠鼓励个人自愿增加缴费额度,政府补贴给予低收入人群额外的经济支持。这一机制不仅激发了个人的参与积极性,而且通过政府的参与促进整个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
三、外部因素对KiwiSaver的
参与率影响不大
(一)近五年投资收益波动较大的影响
2022年,KiwiSaver基金的投资收益为13亿新西兰元,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KiwiSaver基金投资收益分别为132亿、-8.2亿、38亿、31.6亿新西兰元,2018—2022年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5%、6.7%、-1.3%、16.2%及1.4%。总体上看,近五年KiwiSaver基金的投资收益波动较大、回报非常不稳定,除负收益的2020年外,基金年度投资收益最高值为最低值的10倍多(详见图4)。
KiwiSaver制度的投资收益不稳定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市场波动性。受经济、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投资市场存在波动性,投资收益可能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二是长期投资性。KiwiSaver制度旨在为参加者提供长期养老金积累,通常持续数十年。在如此长的时间范围内,市场会经历多次周期性的涨落,投资收益也可能会出现高低起伏。三是不同投资组合的表现差异。某些投资组合可能在一些时期表现出色,但在其他时期表现不佳,从而引发投资收益的波动。四是全球经济环境。KiwiSaver投资组合可能涉及国际市场。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地缘政治风险和货币波动等因素均会对投资收益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KiwiSaver基金之所以在2020年形成较大亏损(-8.2亿新西兰元),是因为2019年底暴发、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
投资收益波动大未对KiwiSaver制度的参与率产生明显影响。近五年,KiwiSaver制度的参加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和总人口参与率均保持稳定增长,与投资收益率的剧烈波动形成鲜明对比(见图5)。可见,在上述四重机制的强有力支撑下,KiwiSaver制度的“参与黏性”很强,制度参与率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这有利于参与者进行长期基金积累,增加养老储蓄。
(二)管理费用偏高的影响
在KiwiSaver制度运行初期,有专家学者就管理费用提出批评质疑。Winston Peters认为,KiwiSaver制度是金融业制造的一个“十亿美元的骗局”,私人计划提供商收取高昂的管理费用,建议KiwiSaver制度基金应当投资于政府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西兰金融市场管理局(Financial Markets Authority,FMA)的数据显示,KiwiSaver的六家默认计划提供商对投资收益提取的管理费用总额为4300万新西兰元,占当年投资收益1.04亿新西兰元的41%,其他计划提供商对基金投资收益提取的管理费用占比高达28%。此后,KiwiSaver制度开始着重解决管理成本高的问题,措施包括对默认计划提供商实行动态调整,以及加强对计划提供商的数据披露等。
虽然相较KiwiSaver制度建立初期,其管理成本得到一定控制,但管理费用依然相对较高。2022年,KiwiSaver基金总管理费(Combined Fees)支出6.9亿新西兰元,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KiwiSaver基金总管理费支出分别为4.2亿、4.8亿、5.4亿、6.5亿新西兰元,基金收入分别为127.6亿、145.9亿、119.6亿、274.2亿、206.0亿新西兰元。总体上看,近五年KiwiSaver基金总管理费支出的绝对数额逐年增加,但总管理费占基金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详见图6)。
如前所述,近五年,KiwiSaver制度的参与率持续稳定增长。在上述四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参与KiwiSaver的激情未过多受到基金总管理费支出逐年增长,以及管理费率波动较大的影响。
四、总结和评价
个人养老金是新西兰“两条腿走路”养老金体系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安排。与其他国家常见的“三支柱”养老金模式不同,新西兰采用的是相对简化的“两支柱”养老金模式,即零支柱的非缴费型养老金NZ Super和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养老金KiwiSaver制度。在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建立后的一百多年里,新西兰超级年金凭借较低的制度成本成为保障老年人口的主要支柱。新西兰作为坚持以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障主体的唯一发达国家,主要原因在于该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缴费能力天然不足,在保障老年人口的现实压力下,政府选择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显然比强行构建缴费型养老金制度更为合理。受人口老龄化和财政压力增大的影响,以及出于增加新西兰人退休储蓄的考虑,新西兰政府跟随世界潮流,建立了个人养老金制度。新西兰在仅有零支柱的情况下,跨过第一、第二支柱,直接建立了第三支柱。正因如此,新西兰KiwiSaver制度自建立伊始,便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第三支柱,而是兼具第二、第三支柱的特征。正是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新西兰第三支柱的高参与率,以及“两条腿走路”的养老金模式。
多重机制支撑新西兰个人养老金KiwiSaver制度较高参与率。在发达国家中,新西兰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近50年,加拿大超过60年,智利、德国有20年。新西兰KiwiSaver制度正式实施不过10余年,已经实现如此高的参与率(覆盖超过95%的劳动年龄人口),可归因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制度设计兼具强制性与灵活性,以及自动加入等多重机制。新西兰政府为计划参加者缴费提供的税收优惠,不是直接抵扣或减免税负,而是将应减税额直接转入个人账户,这种激励形式更加简单易懂,且利于增加账户积累。虽然自动加入的制度设计是提高覆盖率的关键性因素,但是ETE的税收优惠模式、政府直接补贴、强制性雇主匹配缴费以及相对简单的制度设计(具有各种预设的默认设置),均在确保人们高水平参与KiwiSaver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