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算师之父”陈思度(三)

财经   2025-01-06 09:58   北京  
点击上方“中国保险学会”可以订阅!

本文字数:1264字

阅读时间:3分钟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1949年末,陈思度赴香港定居,香港的保险业相对比较发达,内地一直留存的海外保险业务也多集中于香港,所以有大量的保险业务需求,包括精算顾问工作,因此陈思度在香港身兼多职,除了太平保险香港分公司和永安人寿保险公司的精算职务,对华安合群保寿印尼分公司的业务提供咨询顾问外,还担任一些亚太国家和地区的顾问直至退休,1978年移民美国,1981年病逝。以从业时间和成就而论,陈思度当属民国时期中国精算师群体中的佼佼者,有学者因此把他誉为“中国精算师之父”。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谢志刚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陈思度对中国保险业还有另一个“意外”贡献:目前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名称“Actuary”的中文翻译——“精算”和“精算师”术语的使用,与陈思度先生在上海兼职太平保险公司的职务有关。1934年4月20日,上海《申报》刊登太平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启事,广而告之太平保险公司拨资100万元设立“人寿保险部”一事,同时也披露了公司高管人员名单及其职务,对陈思度职务“精算师”的中文称谓,是目前能够查阅到的最早出现这个术语的公开资料。另外,“精算师”这个术语得以在我国台湾和香港保险业中流行,更是与陈思度有直接的关系(注3)。


陈思度先生曾在1962-1963年期间多次应邀赴台,鼎力襄助台湾保险业界制定寿险经验生命表。因为那时台湾地区的经济已渐趋稳定,新台币已试行,台湾地区决定开放保险业,尤其是人寿保险业,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编制出台湾本土的寿险经验生命表。台湾保险业资深人士确信,非专才不能完成,而陈思度是当时不二的人选,他在编制生命表方面造诣最深,出版的多本专著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况现在寓居香港,故而决定邀请陈思度赴台,帮助编制,以取代之前沿用的日本寿险经验生命表。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Actuary的中文说法是什么。陈思度建议使用“精算师”名称,并做了解释:金融和保险业中已经存在许多专业职位,都是用“师”来称呼的,比如“会计师”“律师”,甚至还有“公估师”。而Actuary这项工种又与“计算”密切关联,因此“算”和“师”都应该是合适的,只是在“算”字前面最好再加上一个修饰词。而咱们中华文化中不仅有“精打细算”,还有“精益求精”“博大精深”等很多与此关联的词语,因此,用中文的“精”字来修饰“计算”比较合适,就叫“精算”,Actuary就叫做“精算师”吧!台湾同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翻译,从此,“精算”及“精算师”这个专用名词就开始在台湾媒体中正式使用了,尤其是1969年6月23日,精算师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时启用了这个名称。随后传至香港,20世纪80年代初再传回内地,成了行业规范用词。


历史已成过眼云烟,往事尘封无人眷顾。陈先生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淡如水,渺如烟的平凡一生,会在中国保险发展史上留下那么深的印迹。

注释

注3:《中国精算的早期历史:从“Actuary”到“精算师”》,谢志刚撰,载于《保险研究》2016年第8期;《小题大做:调查“精算师”术语的来历》,谢志刚著,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馆刊》第1期。

本文节选自《追寻——“保联”先行者的足迹(续集)》

供稿:林振荣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