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478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傲娇“钻石领同学圈”:“中国三大精算师”
一定程度上说,精算师实际上是保险公司的“命脉”。相对于其他工商企业,保险公司对精算更为依赖。保险公司不是慈善组织,而是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组织。但保险公司和其他公司有很大的不同:不知道确切的生产成本,只能预测;甚至连自己收到的钱是多少,也不能确切知道。保险精算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预测不一样,它是以收支相等原则和大数法则为基本原理的科学。精算涉及的知识十分庞杂,对从业者的综合要求很高,因此精算师资格的获取也十分困难。
华安合群职衔表
中国最早的三位“海归”精算师
在最早的华人寿险职业计核员岗位,除陈思度外还有两位风云人物:陶声汉(江西南昌人)和李守坤(河北昌平人)。令人称奇的是,他们仨不仅同庚(皆出生于1899年),还是“清华系”数学专业的学霸同窗,均为京师清华学堂的庚款留学生,喝过“洋墨水”,且都拜在密执安大学格罗威教授门下攻读精算硕士学位,都参加过北美非寿险精算学会(CAS)资格考试并获得准会员资格,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科班出身精算师。作为第一代“海归派”精算师将西方先进的精算理论引入中国,活跃于国内保险业界,并在沪上各大公司CTO岗位大显身手,他们精通数理逻辑、数据分析、保险法规,从事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评估财务风险,为董事会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堪称业界核心精英,撑起寿险业务的半壁江山。
1933年,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为广泛征求各会员公司对保险立法的意见,在以他们仨为核心,集思广益计核业务的基础上,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关于《保险业法》草案的详尽修改意见。1935年6月7日,国民政府立法院正式通过的《保险业法》第八条规定:“保险业应设置保险计算员,至少一人,但损失保险(注:即财产保险)不在此限”,从而确定了“精算师(计核员)”的法定角色。
相关资料还显示,寿险精算精英们还试图在民国政府《保险法》的起草中添加寿险精算师的法定责任条款,但因寿险公司数目虽多,精算师人员却严重不足而最终没有写入这部保险法中。但无论如何,我国保险业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精算师,就有了精算师团体,为行业的稳定经营发挥了技术保障作用,逐步转变了外国人独占此职业的状况,这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寿险组精算委员会构成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寿险组精算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记录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寿险组精算委员会是中国最早的精算职业组织,陈思度是创始人之一。1936年6月,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发起成立以陶声汉为筹备主任的“寿险精算委员会”,并于6月19日下午3点,在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与会者有代表8家公司的7位委员:中国保险公司副经理兼精算师陶声汉、华安合群保寿计算专员兼太平保险人寿部精算师陈思度、宁绍人寿保险公司秘书长兼精算会计主任李守坤、永安人寿上海分公司副经理郭琳天、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沪局协理兼司库霍永枢、天一保险公司杨士珍、泰山保险公司Mr.J.Lutitt。记录员是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秘书王中振。
寿险精算委员会成立之际,上海的精算职业人数尚在个位数内,因此这一专业机构的出现并非着眼于精算职业自身的发展,而是为了从精算角度解决业界的实际难题:“本会寿险同业,对于营业员之待遇,无论佣金津贴薪给或其他任何名目,为谋划起见,乃组织精算委员会,请各公司之精算主任或顾问举行会议,将各会员公司之保单性质详加研究,以求一水平线的标准待遇”。
故而,在精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七位与会代表拟就了一份《精算员建议草案》,并审议讨论了营业员在第一年保费中提取酬劳的最高比例等事项,通过了规范寿险市场的佣金标准,这是国内第一份关于寿险营销人员保费提成率的规范性文件。其中规定:(一)关于个人营业员之酬劳在第一年之保费内,最好能以左列之百分率为最高之标准。十年期保法,百分之三十分;十五年期保法,百分之四十五分;二十年期及以上保法,百分之五十五分。(二)关于第一年之营业总费用,在所收之第一年保费内拟以左列之百分率为最高之标准,在此百分率内,包括普通营业人员之佣金津贴或花红,及营业部管理人员之薪水,暨营业部之租金杂项等一切开支款项。十年期保法,百分之五十分;十五年期保法,百分之六十五分;二十年期及以上保法,百分之八十分。
精算职业在上海发轫并渐为业界尊重的过程正是民族保险业由初生走向兴旺繁荣的一个缩影,也描摹出近代中国高端金融人才成长的一种轨迹。正是由于陈思度在业界的影响力日益显现,1935年,他参加中国保险学会,1936年10月12日,中国保险学会假座中国银行三楼会议室举行会员大会,会员以通信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陈思度得到二十票,当选为第二届理事。
1936年9月中国保险学会第一届年会合影
《申报》1934年4月20日刊登的太平广告
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广告
陈思度编写的五部英文寿险计算专著
1938年12月30日,太平保险公司人寿部改组为独立法人的“太平人寿保险公司”,陈思度继续负责太平人寿的精算业务。陈利用赴菲律宾、印尼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公差机会,进行民情调查,搜集用于制作温带和亚热带人群保险费率表的基础数据。在1940年至1942年,他编写了《人寿保险计算书(温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平衡保费法)》《人寿保险计算书(温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依利奈法)》《人寿保险计算书(热带经验表﹒周息三厘半依利奈法)》,以及按美国依利诺斯州规定的标准计算我国通行的《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等4部英文精算著作,由太平保险公司附设印刷所印刷,每册仅印精装100本。1945年,陈思度的第五部英文专著《人寿保险单纯保费表》在沪出版(注2),均成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陈思度的报刊文章,所见不多,仅见刊登在《申报人寿专刊》第3期和《时事新报人寿特刊》第3期的《人寿保险进展之趋向》一篇,其他大作有待细考。
注释
注2:《上海与中国精算职业的发轫》,张姚俊著,载于《东方早报(上海)》2016年12月20日;《要当“钻石领”?得先喝过“洋墨水”!——精算职业及民族保险业于沪上发轫(下)》,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公众号2018年6月22日。
本文节选自《追寻——“保联”先行者的足迹(续集)》
供稿:林振荣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