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恋,哲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管理教研室主任。
摘 要:文章以科学网(Web of Science,简称WOS)数字文献库为数据源,检索了2012—2022年间关于音乐消费研究的文献,通过数据清洗得到122个样本。作者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VOSviewer与Citespace两款软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量化及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了2012—2022年间音乐消费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
关键词:音乐消费;文献计量学;可视化;VOSviewer;Citespace
随着音乐消费媒介的发展,当下的音乐消费态度、观念、心理、行为和习惯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近十年来,音乐流媒体的出现使得音乐消费变得无时无处不在,无形的消费将空间与时间的缝隙尽可能填满。音乐流媒体形塑了当下的日常音乐消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流动的、碎片化的,音乐消费自然也不再禁锢于固定的时空中,音乐出现在人们每天经过的车站、超市、餐厅,出现在吃饭时、看书时、喝咖啡时……音乐时时刻刻无处不在。音乐流媒体的出现为音乐消费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就像Spotify的创始人丹尼尔·埃克(Daniel Ek)提到的:Spotify在市场上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遍在性”(Ubiquity),即无处不在的概念。
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简称IFPI)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音乐消费市场同比增长18.5%。流媒体占据了音乐市场份额的65%,同比增长24.3%。流媒体,尤其是付费订阅部分是整体增长的关键。在IFPI发布的报告《2021年音乐参与全球画像》中显示,2021年音乐消费者平均每周音乐参与时长为18.4小时,其中音乐消费方式占比最高的为流媒体,达到78%。①我国的音乐消费力量也不容小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7121万,占网民整体的70.7%”②。音乐消费的增长使得对该领域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相较于传统消费来说,现代消费已不再是消费商品,而是消费欲望。音乐消费如何完成消费目的的转变?音乐消费的欲望又如何被构筑?近十年来,音乐流媒体的普及已经成为了音乐消费研究的重要关注点。2012年至今,关于音乐消费的研究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大量的学者关注到了虚拟时代音乐消费这一议题,现存文献对音乐消费中的音乐版权、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地研究,但文献计量学视角下,整体性地把握音乐消费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成果还较为匮乏。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对音乐消费领域2012—2022年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量化地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通过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较为直观地梳理和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做出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厘清以下问题:发表音乐消费研究的主要国际期刊有哪些?国际期刊中,音乐消费研究领域的最高被引论文有哪些?该领域被引量最高的核心作者都是谁?国际期刊中,音乐消费研究领域最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有哪些?相互之间有何关系?
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结构与量化信息,但其数据分析的功能特点,致使对文献的思辨性分析有所欠缺。为弥补该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将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思考与讨论。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献的量化分析由来已久,但形成文献计量学这一独立的学科则晚得多,“直到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理查德(Alan Pritchard)首次提出用术语‘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取代‘统计目录学’的名称”③。这一术语的出现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被合称为“三计学”,而后加入的“网络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形成当下更广泛被认可的“五计学”。④文献计量分析能全面地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现存文献,借助可视化工具形象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发文作者、研究关键词、核心发文期刊、主要发文国家、主要发文机构等重要信息,通过知识图谱探究文献的共引关系,充分挖掘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更精准地预测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常见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有Citespace、VOSviewer、Ucinet、Bibexcel、Histcite。每种工具均有其特殊功能性与特长,据统计被使用较多的是Citespace和VOSviewer两款软件。前者由陈超美教授开发,可进行作者、机构、国家、术语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引文、作者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文献耦合分析;爆发词分析。后者由荷兰莱顿大学CWTS资助开发,可做关键词共现图,作者或期刊的共引关系图,关键词共现关系图。⑤两款软件各有所长,为更合理的进行可视化分析,本研究结合两款软件完成知识图谱地绘制。
(二)数据来源
科学网(Web of Science,简称WOS)是具有海量高质量资源的数字文献库,功能开发完善高效,是最适合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库。因此,本文选择科学网核心合集作为分析数据的来源,为了使检索获得的数据更为精准,引文索引选择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音乐消费一般对应的英文为“Music Consumption”,但无论是在学术使用还是日常使用中,还存在其他表述方法。通过查阅词典和参考已有文献,将检索关键词扩大为音乐消费(Music Consumption)、音乐消费者(Music Consumer)、音乐需求(Music Demand)、音乐参与(Music Participate)、音乐出席(Music Attendance)、音乐场所(Music Revenue)、音乐销售(Music Sales)和音乐购买(Music Purchase)。确定最终检索式为TS = ((“music consumption” OR “music consumer” OR “music demand” OR “music participate” OR “music attendance”)OR (“music revenue” OR “music sales” OR “music purchase”)),由于本文主要分析近十年音乐消费研究,因此,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
研究采集数据时间为2022年6月24日,检索到文献148篇。为了提高最终分析文献的有效性,通过限定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得到144篇文献,限定文献语言为英语,得到141篇。再去除无摘要或信息不全的文献2篇,去除内容不相符的文献16篇,其中完全无关的文献6篇,关于电影消费研究的文献8篇,药物滥用的文献1篇,性倾向研究的文献1篇,重复文献1篇,最终得到122篇可供分析的有效文献(见表1)。
表1 有效文献的数据来源
二、绩效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发文趋势
本研究所使用的122篇论文来自于28个国家182个机构的266名作者,发表在80种期刊上,引用了来自3027种期刊的5573篇文献。
图1显示了2012—2022年间音乐消费研究的发文趋势。整体上看,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曲折上升态势,期间出现过三次高峰,分别是2014年发文14篇、2016年发文16篇、2019年发文17篇。近两年来该领域发文量有所下降,推测可能是受到疫情影响,致使对音乐消费研究领域的关注稍显下降。由于本文数据采集时间为2022年中,2022年数据不完整,因此不纳入分析。总体看来,该领域发文量仍呈现曲折上升趋势。
图 1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发文趋势
2.核心发文作者
了解一个领域的核心发文作者,可以更好地定位该领域的核心研究问题,更快速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提取出该领域最核心文献。根据普莱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论文为一群高生产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⑥,即。。普莱斯定律可以计算出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在本研究中,通过统计得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为6篇(nmax=6),m=0.749×2.45≈1.83,将发文2篇和以上的作者可定为该领域的核心发文作者,经统计共有27名,共计发文67篇,占总发文量的54.9%。根据以上定律,可以看出该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群体。
表2归纳了发文量最高的作者,由于发文数量4篇与3篇的作者较多,故做并列排序,选择8名作者进行比较分析。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辛克莱(Garry Sinclair)⑦,2012—2022年间共发文5篇,但其被引量与篇均被引量并不是最高,说明该作者虽为最高产,但受到的关注并不是最高。
发文量排在第三名的两位作者,沃德弗格(Joel Waldfogel)⑧与阿吉亚尔(Luis Aguiar)⑨的文章被引量与篇均被引量为该领域最高。沃德弗格的3篇文章被引量136次,篇均被引量45.33次。阿吉亚尔的3篇文章被引量104次,篇均被引量34.67次。结合发文量、被引量及篇均被引量等因素,可以认为辛克莱、沃德弗格与阿吉亚尔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三位作者关注的分别是社会学视角下的音乐消费行为及经济学视角下的音乐消费对产业的影响。
3.核心发文期刊
综合分析发文期刊信息,发现近十年来收录音乐消费研究的多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文化社会学领域的期刊。表3为2012年至2022年间载文量大于3篇的期刊。其中最高载文量期刊《信息经济学与政策》(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属于《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简称JCR)二区经济学类别期刊,该期刊载文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不高,说明该刊物对音乐消费研究领域虽较为关注,但收录的文章受到学者的关注度不够。该领域被引量最高的期刊为《管理信息系统季刊》(MIS Quarterly),发文3篇被引305次,篇均被引量达101.67次,该期刊为管理学领域JCR一区的顶尖刊物,说明该期刊收录文章质量高,受到学者的关注较大。从该刊收录的3篇论文的内容来看,该期刊主要收录实证研究论文,关注在新技术环境下音乐销售方式及音乐消费行为的转变。
表2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最高发文量作者
表3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较高发文量期刊
4.核心发文国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某一领域发文数量较高的国家可能对该领域研究更为关注。表4统计了音乐消费研究最高发文量国家,数据显示,对该领域最为关注的国家是美国,十年间发文量最高,达41篇,获714次引用,而篇均被引量最高的国家为加拿大,10篇文章被引265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国家之间在该领域的合作关系,通过VOSviewer绘制了发文国家共现关系图,将阈值定为4,出现图2。在图2中,圆点代表发文数量,连线代表合作关系强度,颜色代表不同聚类。根据以上原则,从图2可以看出十年间在音乐消费研究领域并未出现较强合作关系,基本上各自为阵,核心文章多为几位核心学者所撰。说明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中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表 4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较高发文量国家
图 2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发文国家共现关系图
(二)绩效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的提炼有助于快速地了解一个领域的研究问题,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VOSviewer绘制了2012—2022年音乐消费研究关键词共现图。图谱绘制选择了122篇文献,根据普莱斯定律,关键词最高出现频次为29次,将阈值定为4,即出现频次大于等于4次的关键词,分别绘制了聚类与密度两种视图来展示该领域的重要关键词,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聚类视图将关键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节点越大表示出现频次越多,连线粗细代表二者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频次;密度视图可以直观地观测出某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两种视图的叠加分析,可以清晰完整地掌握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图3为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图4为密度视图。为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表5归纳了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的18个关键词。通过图3可以发现音乐消费研究可分为5个聚类,其中最大的聚类是社会学视角下的音乐消费文化研究,从图4密度亮度可以看出盗版对音乐产业的影响也是高亮关键词。
图 3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聚类视图)
图 4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关键词共现图(密度视图)
表 5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高频关键词列表
为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与热点问题,笔者借助另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进一步分析关键词。Citespace的爆发词(Bursts)分析能了解某一领域突然爆发的研究热点,通过该功能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音乐消费研究领域的爆发研究热点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从而掌握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图5展示了9个音乐消费研究领域的爆发关键词,如图所示,爆发词爆发时间较为平均,其中爆发强度最高的是音乐销售(Music Sale),爆发年份为2014—2017年,其次为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再次为盗版(Piracy),持续爆发时长仅为1年。
图 5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关键词爆发年限与强度
图 6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可以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演变与聚类关系,可以通过节点分析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首篇文献、趋热趋冷阶段和中介中心性。本研究通过Citespace绘制了2012—2022年音乐消费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如图6所示。通过MI算法出现13个聚类,提取主要的10个聚类。从图6可以看出数字化方法首次出现在2012年,该研究一直持续到2021年,是该研究领域中最热点的研究问题。关于反盗版法律研究从201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9年,近几年研究热潮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受众研究中的个性化问题,研究热度持续时间长,从2012年一直延续到2022年,且辐射面广,延伸到多个不同的关键词区域。
2.期刊、作者及文献共被引分析
共被引分析能更深入地挖掘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发文期刊、研究历程及重要文献。图7为2012—2022年音乐消费研究高共被引期刊,在3027种共被引期刊中选择共被引量最小为20的期刊,最终筛选出39种。通过该图谱可以看出3种不同的颜色对应了期刊的共被引网络三个聚类。被引次数排序前三的分别是《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0次引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102次引用)和《信息系统研究》(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96次引用)。巧合的是,三本期刊按照被引次数排序分别对应的是JCR一、二、三区。3种聚类分别对应着不同领域的期刊,红色聚类主要为消费者研究类期刊,蓝色聚类主要为市场营销类期刊,绿色聚类主要为经济管理类期刊。
为进一步了解文献的共被引信息,从而从中挖掘出重要文献。笔者借助VOSviewer提取出被引量最高的5名作者及文献(见表6)。通过对文献进行研读,发现尤其需要关注阿吉亚尔的研究,相较于其他几位作者而言,该学者进入列表的文献发表时间较近,分别为2017年与2018年,但已处于高被引状态,说明文献对当下研究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该学者近年较为关注音乐流媒体消费研究,符合当下产业发展趋势。
图 7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高共被引期刊
表 6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高共被引前 5 的作者及文献
通过VOSviewer将共被引次数最少为10次定为标准对5573篇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得到16篇高共被引文献。图8显示了2012—2022年音乐消费研究高共被引文献网络的三种聚类。红色聚类主要为市场营销领域文献,绿色聚类主要为经济管理类文献,蓝色主要为消费研究类文献。在16篇高共被引文献的发表时间里,早于2010年的有7篇,其余文献均晚于2010年。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持续产出,研究重心也随着产业发展而变化。
图 8 2012—2022 年音乐消费研究高共被引文献
三、思考讨论
(一)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音乐消费领域的研究依然被学者们持续关注着。通过对过去十年间核心发文作者的梳理发现,辛克莱、沃德弗格和阿吉亚尔三位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辛克莱从社会学的视角对音乐消费这一议题进行了研究,在该作者的研究中既包含了音乐消费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对日常生活的建构,也包含了新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消费对时间与空间的重塑,还有对音乐家这一角色在音乐消费中如何塑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此外,还从音乐消费的角度对重金属这一音乐类型的亚文化属性展开了分析。上述研究基本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进行分析。从研究理论上来说,该作者的研究延续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的“亚文化”范式,并逐步走向“后亚文化”范式,其中涉及到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亚文化资本”理论、马费索利(Michel Maffesoli)的“新部落”理论及场景理论。但一些学者对在音乐消费研究中直接套用以上理论,以薄弱的关联建构研究框架提出了质疑。沃德弗格和阿吉亚尔两位学者则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沃德弗格更侧重于产业面向的音乐消费研究,更宏观地探索研究了新技术环境下的音乐产品及音乐贸易行为,阿吉亚尔的研究几乎建立于音乐流媒体这一新型音乐消费媒介的基础上,探索了不同类别的音乐流媒体对数字音乐消费的影响。同属经济学领域的两位作者在研究中也有过合作,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他们均采用定量研究。从核心发文期刊的数量统计上看,经济学和管理学类发文量最高,实证类型的研究更容易被刊出,但推动一个研究领域不断发展也需要加强对现象的分析与理论的提炼。
(二)研究热点
音乐消费的研究一直不乏对不同形态盗版行为的关注。根据上述统计分析发现,音乐盗版及其带来的产业影响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数字音乐发展的早期,无论是国外的Napster网站还是国内众多网站,都曾经历过免费音乐的盗版时代。作为音乐产业链的下游——音乐消费的研究也影响着上游和中游的生产与中介研究,同时对于文化政策的制定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辛克莱、陈查理(Charlie Chen)、中山诚(Makoto Nakayam)和利昂(Steven Leon)⑩等学者关注了前数字时代的下载与后数字时代流媒体音乐消费过渡过程中音乐盗版形态的演变,现有研究从不同维度对消费者及平台用户类型进行了划分,如“坚定的盗版消费者、前下载消费者、混合消费者和老派消费者”⑪,“价格搜寻者、潮流追随者、占有者和品质敏感者”⑫及免费或付费用户,通过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探索了行业如何利用营销手段引导并改善音乐盗版行为,促进产业发展。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侧重点转向建立于心理所有权⑬基础之上的音乐流媒体消费研究。通过对音乐盗版行为的研究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对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从学术理论的发展上看,该视角目前缺乏较为成熟的理论支撑,对音乐盗版行为的形成与心理机制缺乏整体性的探索,对不同背景和媒介环境下的音乐盗版行为缺乏异质性研究。
(三)研究趋势
智能终端、5G技术、音乐耳机等技术与工具促使音乐消费带有更强的流动性和私密性,“音乐消费摆脱了集体同步性的约束,使得消费个人化了”⑭。日常化和个性化的音乐消费为资本不断地扩张提供了土壤。当下的音乐消费研究已不再囿于同质化的群体性研究,数字化背景给身份、性别、性格和偏好等个人因素的研究带来了技术层面的可能性。因此,当下的研究趋势转向了对个体的关注。传统唱片公司提供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当下音乐消费者的需求,音乐流媒体平台根据大数据和算法为不同特质的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但在数据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一些学者对当下的媒介环境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数据、算法中的“个人”,是基于资本逻辑构建的“伪个性化”⑮的“平台个人”,是一种如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所说的“事实上没有群众,只有将人视为群众”的更加隐蔽的划分方式。这种划分方式根据平台的机制给予了个体新的身份,如依据音乐喜好、音乐消费场景、音乐消费时长或是消费方式划分不同的消费者,其本质是数字资本主义的产物。通过数据、算法,个体最终被归为“平台个人”,进而成为平台的数字劳工,音乐消费被无形地构筑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消费无处不在。在个性化音乐消费研究中,学者们揭示了平台资本的运作机制,呼吁对真正个性化的关注,但对如何规避和抵抗平台资本的操纵并未提出合适的建议,未来可更加深入地对音乐流媒体平台所建构的个体身份进行研究。
(原文载《黄钟》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