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星期一),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黄钟》学报编辑部协办的学术讲座《让·西奥多·罗耶和他的中国乐器收藏》,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招就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RILM(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执行主编、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音乐图像学研究中心主任兹德拉夫科·布拉热科维奇(Zdravko Blažeković)担任主讲,《黄钟》编辑部副主编、音乐学系教授孙晓辉主持,音乐学系教师陈心杰担任翻译。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音乐学系孙凡主任、陈鸿书记和徐烨副主任等。我系百余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孙晓辉教授主持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孙晓辉教授向在场各位隆重介绍了布拉热科维奇教授的学术领域及成果。他于1998年创办了音乐图像学期刊《艺术中的音乐》(Music in Art),2016年创办丛书《视觉文化中的音乐》(Music in Visual Cultures)。其研究领域涉及18、19世纪的东南欧及中欧音乐、音乐图像学、乐器学等。孙晓辉教授还提及,布拉热科维奇教授发表于我院学报《黄钟》(2023年第4期)的《推进全球音乐学术交流:RILM的社会责任》一文为我们搭建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音乐信息桥梁。布拉热科维奇教授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尤其是对武汉的感情:20年前他的首次中国之行就结缘于武汉音乐考古学研究。同时他强调,本次讲座的议题是西方所存中国音乐图像的相关研究,该研究话题中包含着中西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交集。
(兹德拉夫科·布拉热科维奇教授讲座中)
本次讲座话题缘起于荷兰汉学家让·西奥多·罗耶(Jean Theodore Royer,1737-1807)的中国器物收藏,聚焦于其中的中国乐器图像部分。其中故事涉及广东商人卡罗勒斯·王(Carolus Wang)、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英国商人马修·雷珀(Matthew Raper)以及著有《中国游记》(Travels in China)的约翰·巴罗(John Barrow)。在一环套一环的历史故事中,布拉热科维奇教授向大家抽丝剥茧地说明了18世纪中国乐器相关实物与知识传播海外的情况。虽然这些故事还不足以勾勒出更宏观的画面,但正如布拉热科维奇教授所言,它们能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与学术好奇心,而学术的交流与结合就能得以推进。
(陈心杰博士做讲座翻译)
首先,布拉热科维奇教授提到18世纪的荷兰,中国舶来品在荷兰大受欢迎,许多机构和个人都开始收藏中国器物。其中,早期汉学家让·西奥多·罗耶的藏品在规模和类别上都首屈一指。罗耶不但热衷于中国“实物”的收集,更是因此对中文产生了兴趣,甚至曾立志编撰一部汉语词典。虽然该愿望未能实现,但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与广东商人卡罗勒斯·王的结识却让他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中国藏品,其中就包括15套大型水彩画。这也是布拉热科维奇教授的主要研究对象:15套水彩画上一共展示了90件中国乐器,且都有中文注名。这些画作是17、18世纪欧洲最翔实的中国乐器调查报告,如今保存在莱顿的荷兰国家民族学博物馆。
随后,布拉热科维奇教授对这15幅画作一一进行了展示和讲解,指出这些画作的历史价值和作画的细节精致程度。接着,他从这些画作的提供者广东商人卡罗勒斯·王开始,讲述了四个故事:王先生与在广东进行贸易活动的英国商人马修·雷珀的交往;雷珀作为关键中间人为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提供书写中国音乐的相关素材;布拉热科维奇教授自己于2012年在伦敦艺术展上偶遇24副同样来自雷珀(经王先生获得)的中国乐器画作;以及1793年随英国使团出访中国的约翰·巴罗所撰写的《中国游记》中使用了雷珀所提供的中国乐器的图片。通过这四个故事,布拉热科维奇教授讲历史上的人物都串联在一起,同时就其中所涉及的各中国乐器的图片的绘画风格、注释标记的方式进行了讨论,并引发思考。讲座的最后,布拉热科维奇教授呼吁,由于这一课题中所涉及到的关键人物中有中国人,研究对象也是载有中国传统乐器的画作。因此,该课题的推进需要中国研究者的热情参与。
(讲座现场)
随后布拉热科维奇教授与现场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授认为,学术兴趣非常重要,这是能达成学术目标的关键所在。一些看似微小的音乐实物或事件,往往能激发很多相关思考并引发更多问题。他还鼓励大家不要把视野局限在书斋,即便是史学研究,也要多跟史料实物有所接触,才会产生更多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同时,教授还提到,对于讲座所涉及的此类图像,关注者太少了,但它们足够珍贵,极具研究价值,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够参与其中。
讲座结束后,孙晓辉教授再次对兹德拉夫科·布拉热科维奇教授致以真挚的感谢。在他讲述的故事中,来自东西方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和不同目的人被串联在了一起,而故事的核心则是一份珍贵的有关中国音乐的艺术品和史料。布拉热科维奇教授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有关中国乐器的故事,所传达的是蕴含其中的全球音乐史观,以及他毕生所致力的构建学术共同体家园的理想。
(兹德拉夫科·布拉热科维奇教授与部分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