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介绍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值此之际,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湖北省博物馆协办的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暨丁承运琴学研讨会将于2023年12月29日在武汉举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泛川琴派第四代传人,丁承运教授以精湛的古琴演奏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今为数不多的身居专业院校、却又坚守传统,并能引领时代精神的卓越古琴家。丁先生的古琴演奏博大高古,而不事纤巧;儒雅蕴藉,且气象高远;激越沉雄,却一派灵机;先生又于琴外功夫尤为重视,研医习武,左琴右书,相互参证,将古琴演奏放置于整个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去理解和追寻;丁先生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学家,他将琴学实践和文献研究相印证,为音乐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在古琴的调式、律制、演奏、琴制、琴派、打谱、古琴审美与文化精神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本次会议以古琴入选世界“非遗”二十年和丁承运琴学成就为主要议题,一方面是对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另一方面是对以丁承运所代表的泛川琴派琴学传统的梳理与探究。
+
专家介绍
田 青
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艺术评论》《中国音乐学》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执行副主任,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佛教音乐的华化》《禅与乐》等,2017年出版九卷本《田青文集》。
崔 宪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常务副主编。主要成果有:专著《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2008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三等奖),参编《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出版论文集《探律集》;论文《论律制的结构本质与文化属性》(2006年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度获文化部科技司“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
章华英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琴会副会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著有《古琴》《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曾师从著名琴家徐匡华、龚一、郑珉中三位先生,并得到王迪先生的悉心指导。承担并完成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的科研项目有《20世纪以来中国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变迁》《隋唐五代古琴艺术研究》等十余项。主持申报的《宋代琴学文献史料的整理、编纂与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
李 玫
文学博士,第一位音乐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在音乐形态学、中国古代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图像学、音乐文献学。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中立音”音律现象研究》《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乐律学》《“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等;论文集《传统音乐轨范探索》《乐论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研究报告《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区系统化综合研究》。
丁承运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著名琴家和文化学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乐器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古琴师承顾梅羹与张子谦先生,治琴学六十余年,著有《琴上月令》等。他近年专注于琴瑟艺术的研究与保护性公益活动。2017年,荣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18年,推为CCTV《国家宝藏》系列节目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国宝守护人;2019年荣膺“中华国乐文化传承·创新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等。
+
主持人介绍
孙 凡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系主任,谭鑫培戏曲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音乐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孙晓辉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副主编,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学和中国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汪申申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曾任《黄钟》副主编,音乐学系系主任等职。多年来从事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教育与研究工作。
12月29日上午9: 00,由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琴书相会——文人琴家丁承运”特展,将在湖北省博物馆门厅举行开幕式,9: 30在南馆四楼临展厅观展。
欢迎大家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