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证为基,以柔软为本——中国礼仪文化研究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06-29 08:28   广东  

 1、礼仪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比如《周易》《道德经》就是通过实证而得出的科学成果,而不是平白无故凭空造出来的。

礼和《周易》一样,也是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礼仪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在中国的上古社会是没有具体化的礼仪约束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人通过实证,获得了“道”(道是通过实证达到的物质高级状态),达到了那个层次后,自然就表现出相应的德行,人们根据德行就能做到像《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需要制定相关的礼仪,就能有序而自然的活着。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开始不断生产制造出各种物质,并执着于物质,使很多人的实证水平下降甚至不去实证,逐渐失去了道心。这个时候,就像《道德经》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没了,不得不用德去培养道心;失去了德后不得不用仁去培养德;失去了仁后不得不用义去培养仁;失去了义后,不得不用礼去培养义。

所以,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物质的不断发展,人们执着心逐渐增强的过程中,逼迫古代的先人不得不使用的一种培养柔软心的方法,用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实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得了“道”,自然在生活中就有相对应的“德”,也就没有必要去制定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正因为我们没有“道”,就不得不制定出礼仪来培养我们的柔软心,约束我们的行为。


2、礼仪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个节点:一是以上古时期“黄帝”为代表的黄帝文化,据《史记》记载,那时候黄帝为了振兴自己的部落,开始“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也就是黄帝当时通过建立了当时的礼仪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部落,然后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建立了当时的“华夏部落”。

据《史记》记载,黄帝统一中原后,岁数大的时候,他不想当华夏的首领了,就乘着龙在鼎湖这个地方飞上了天,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去鼎湖”,这说明黄帝是实证的人。

而且当时不仅黄帝一个人坐龙飞天,还有“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拽着龙隔着一起飞上了天,说明当时黄帝和他的大臣们都是实证的,所以当时黄帝建立了“华夏部落”后,就建立了以“为实证服务为核心”的礼仪制度,“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使黄帝文化,一直从黄帝时期的“华夏部落”,延续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


尤其是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这阶段礼仪发展的成熟。


3、礼仪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个节点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延续2000多年的“皇帝文化”制度。这个时候,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进步,人口增多,这个时候的“礼仪”就不仅仅为了实证为目的的,而是越来越向“统治”靠拢,比如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抑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通过礼的制定来约束人的行为,来维护国家的统治。

以礼治国好不好?非常好,既能维护国家秩序,又能以礼兴邦。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就不得不不断地完善“封建礼仪”,加上了越来愈多的条条框框,使“礼”变得畸形,比如裹脚、女子不准出门等,想尽办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很多“礼”的内容失去了培养柔软心的目的,成为现代中国人抨击的对象。但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在抨击古代这种不好的“封建礼数”的时候,“救国心切”,往往把那些能够培养我们柔软心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使得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断地否定,不仅造成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还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民族不自信”的现象。


4、礼仪的继承

    所以,我们在学习礼仪的时候,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因为这些礼仪是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是无数先人总结的智慧,能够帮助培养我们柔软心,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与人事物和谐相处。同时,我们要结合现代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的继承,比如“三叩九拜”就不适合现代,需要对此改进或摈弃,从而制定出符合现代风貌的礼仪。



打坐实证张月风
打坐、冥想、本源中医、心理疾病、当前思维现象、東方傳統文化、科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