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松(点击图片可阅读本报人物专访)
有人问笔者:“指挥有法吗?如果有法,为什么每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回答是肯定的。只有当你逐步认识指挥法的真实意义,学习才会顺畅起来。反之,可能陷入误区,不知不觉已走上了弯路。以下是笔者多年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供同行参考。当今指挥技法的教学,有两种典型观念。一种重音乐,认为学指挥第一要耳朵好,有乐感,动作不是重点。在教学中,指挥技法淡化了。另一种是重技术,在教学中把时间都花在了动作上,而忽视了音乐是本。为什么有的指挥一出手合唱队就知道该怎么唱?而有的指挥双手不断挥舞,合唱队却十分茫然。原因是,前者手上有音乐,而后者只是打打拍子。笔者认为,技法可教,乐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音乐天才有,但少之又少。多数人是需要后天努力的。当今指挥技法的教学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模仿式已是主流教法。它直观、感性、形象、立竿见影。但这一教学形式如应用不当,教的人不知所以然地教,学的人囫囵吞枣地学,久而久之,会出现不良后果。其一,教的人以个人经验作为教学内容可能存在局限性,同时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位外籍指挥针对一段可以合拍也可以分拍的音乐,否定了学生的合拍打法,而把自己的分拍打法让学生模仿。虽说当今还没有系统的技法教材,但已有的认识总比个人经验要丰富。其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指挥有他人的动作样子。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曾教导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学指挥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美的动作,但什么是美的动作值得学指挥的人认真思考。一般会说,美的动作是漂亮的、帅的。但如果要深问一下,什么样的动作才是漂亮的、帅的?回答就不那么容易了。美的动作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第一、美的动作一定是符合规律的。达芬奇指出:“一切能够活动的生物都是遵循力学定律而活动。”动作离开了这一规律,就失去了传递音乐的可能。第二、美的动作在表达作品内容上有它的属性与价值。动作不能表现作品内容,它的美就无从谈起。第三、美的动作一定是个性的,不是他人的动作样子。德国指挥家舍尔辛说:“艺术的秘密仍是个性的秘密。”指挥当然有法。但法不是某人的动作,法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如动作向上呈减速、动作向下呈加速、多环节的手臂应遵循杠杆原理、环节重量与力度成正比等等。指挥在把总谱上的一切传递给合唱队员时,有一个奇妙的转变:总谱上的音乐是听觉,而转变的动作是视觉。虽说是两个不同范畴,但这两者的结构是一样的。我们说转变过程是一个有无穷空间的创造,是造就动作不一样的根本原因。个性有丰富的内容,如心理活动的强度、产生的速度、表现的显隐性与转变的灵活性、审美的差异性、指挥的高矮胖瘦等。在形成动作时,这一切都将对动作产生作用。不过,个性与个人的动作不能画等号。笔者曾指出一位中学合唱指挥在动作上技术的缺失,但她的老师说:“这是个人手法不同。”要知道,手法如果违背了力学定律,也就没有意义了。- THE END -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4.11.6目录
她用合唱浇筑歌剧的地基 | 人物
中国团队获11个金奖冠军,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新西兰落幕
两位中国青年小号演奏家折桂国际小号大奖
当一个合唱指挥成为“网红”
弦乐参加乐团招考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中国需要更多“贵阳交响乐团”
失传半个世纪,徐悲鸿之女、钢琴家徐芳芳发现并首演江文也的《徐悲鸿的彩墨画》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