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我们头发花白了,可我们的心态还很年轻,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感受音乐的乐趣。”一位刚退休不久的互联网教育从业者,分享了她对音乐的感悟。如今的她告别了工作的繁忙,终于有机会重拾曾经的爱好,捡起荒废已久的古筝,拜师学琴,雅趣自得。如今,音乐成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他们除了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自信地拿起麦克风高歌,还时常吹奏起萨克斯管、拉响二胡弦音。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活形式的不断丰富,在KTV包厢、社区舞台和文化馆夜校里,也能看到他们乐在其中的身影。音乐,成为点染夕阳红的一抹亮色。首都北京,秋日的晨曦暖阳初照。京西的一家大型商场正式营业前,早已有一批整装待发的“银发人”集结成队清点人数。上午9时,他们成为该商场的卡拉OK门店最早的一批顾客,并包下了该包间从早上9时到下午6时的时段。尽管已到花甲之年,他们的穿搭却很新潮,男士头戴墨镜款式的老花镜;女士画着精致的妆容,头发盘得一丝不乱,而五彩灯光闪耀的KTV则是他们共享的舞台。每周一、周四、周五的唱歌日程,已成为这批老年人退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当日,共计有4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到这家KTV。询问店主后得知,他们来此唱歌已有三年了,通常会在上午唱罢三个小时后在店内用餐,KTV门店会为他们准备好餐食;稍作休息后,下午场的嗨歌依旧、欢乐继续……据成员之一“好好学习能向上”(昵称)介绍,今年64岁的他在该群体中属于“年轻人”,其他经常出席“唱K”活动的,还有不少已经70多岁了。谈及自己的昵称,他开怀笑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太累了,能向上就行。”实际上,这些老年人在唱歌消遣之余,大多也都怀揣着学习与提升的目的。“5年的集体活动累积下来,我共计演唱了百余首歌曲,自我评估能够熟练驾驭的歌曲有30首到50首。”他还会每周给自己制定练歌计划,争取每次练歌都能有所提升。像这样的唱歌活动,每次都能聚集40人至90人,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唱歌费用为22元左右,午餐费也基本控制在30元以内。他们在KTV包厢不仅会熟练运用点歌系统,还会根据歌曲的演唱风格调节不同的氛围灯光,演唱者也会根据歌曲选择不同的唱法。群体之间,也有不同的喜好和倾向,“好好学习能向上”所在的包厢是以“唱大歌”为主,歌曲大多为《少年包青天》主题曲《只要有你》这类气势宏大歌声嘹亮的曲目,也有《乌苏里船歌》之类的抒情歌曲。而其他包厢的演唱曲风则大相径庭,有的是以邓丽君的浪漫歌曲为主,有的则倾向于网络流行歌曲。曲风不同,但爱好唱歌的心情都是一致的。“好好学习能向上”希望各大卡拉OK门店能够多多推出更新适合老年人演唱的歌曲库,“升级一下技术系统和服务体验,这样我们也更愿意经常来此演唱。”经典旋律承载着银发歌者的往昔记忆,而歌唱不仅是情感的重温与寄托,还疗愈着他们的身心。据参与唱歌的成员介绍,他们最初相识于一个当地的KTV群,这个群自2019年1月建立至今,每周的歌唱活动未曾中断,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们仍通过线上互动的形式坚持歌唱。慢慢地,歌友也变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他们唱歌之余还会相约去爬山旅游。音乐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还改善了他们的健康状况。一位成员说,每次唱完歌都大汗淋漓,“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好好学习能向上”说:“这些年坚持下来,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好了。此前我有心脏病、高血压还有糖尿病,每天都得吃各种药剂。现在虽然也在吃药,但身体比原来好多了。”“我不识字,父亲遗留下的曲谱、书稿都遗失了,而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背不下来。那些父亲传授给我的技艺也大多忘却了……”河南坠子传人赵灵芝(化名)遗憾道。如今已经75岁的她,将坠子说唱作为自己老年生活的点缀,甚至为了还原记忆中父亲口传心授的书稿,古稀之年的她决定重新开始识字。一本大字版的新华字典,一本孙儿用剩下的空白练习本,一张小木桌,成为了她的“创作工具”。赵灵芝的父亲曾在河南荥阳曲艺社工作,农忙时务农,其余时间就在周边的十里八乡演出,而她就跟着父亲山一程水一程地边走边演,有的人还会跟着他们转场,只为继续听完那未说尽的故事。在父亲言传身教、口口相授下,赵灵芝终于习得这门技艺。小学都没有上完的她,很难系统地介绍这一艺术形式,只能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含混地复述出调名。河南坠子与河南方言的发音韵律相近,并吸收各种民间音调而逐渐发展。该艺术形式曾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河南坠子属于说唱类音乐,因此未曾有专门谱写的乐谱,大多传承人只会唱调,不懂谱,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高度依赖口传亲授,这也是导致此类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原因之一。赵灵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她的口中,“河南坠子”便是“坠子书”,表演者则是“说书人”,而她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如愿继承父亲的衣钵,只是将创作和演唱坠子作为茶余饭后的爱好。为了还原父亲的书稿,她依据记忆中的旋律复唱,再根据发音查找字典誊写成文,回忆不起的部分,她便依照坠子的唱腔旋律、曲牌特点继续创作。一双苍老的手,写下青涩的笔迹,虽然难免有错别字,也未曾专业学习过音乐方面的知识,赵灵芝仍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坠子也成为了她老年生活的慰藉。刚接触手机时,她便将微信名改为“坠子书”,平日里也喜欢在收音机和电视上观看坠子相关的内容。她时常在社区门前,和一群老年人围坐表演,隔壁修车铺的老何,总是手持一把饱经风霜的二胡,熟练地调弦为其伴奏。赵灵芝还将自己对于老年生活的点滴体悟写成坠子自娱自唱。如在老伴逝世后,她将心中感伤写成平腔、天先韵的《悲喜人生路不平》,直抒胸臆反复唱诵,音乐伴随她走出了那段阴郁的时光;一次春日回老家上坟的经历,则成了谱写《老妈观景》的灵感来源,感叹从乡村迁居城市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怀念父亲的作品《回想》的唱词中,她写道:“我的父亲是个唱书的江湖艺人,有多部古书在他心间。他了解到万古千秋,他经历了时代转变,他看到了人间疾苦,他尝到了层层磨难,他就像一部电台,把古今之事传送到代代人心间。”每逢佳节,家人团聚之余,赵灵芝也会拿出自己的作品集,与儿孙分享近期的创作成果。在社区门口奏响的午后音乐会中,二胡音色沧桑,唱书人歌声却依旧嘹亮,一如赵灵芝儿时在父亲的教导下,在河边山间练声那般。如今,像她这样的老一辈曲艺传承人还有很多,虽然古书已然失传,但新作仍在诞生。坠子声声,生生不息。如今,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夜校日益兴起,“再求学”也成为许多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新时尚。在摆脱了重重压力、拥有了更多休闲时间之后,那些搁浅的兴趣和爱好又找到他们,许多人开始选择弥补对曾经的自己的亏欠。北京石景山区文化中心体验基地的四楼多媒体厅,陈列着一架架古筝,门前签到桌上摆放着为学员准备的义甲。据任课老师高老师介绍,这一面向大众开放的音乐素养课已持续数年,“其中老年人在总学员中占比70%以上,且大多都能坚持来练琴、上课。”当日,有一位头发花白、烫着精致卷发的女学员爱琴(化名)初次来学习。“这里的课程太火爆了,预约了好几次都没抢上,今天终于幸运约上课来学习古筝了。”课程结束之际,她兴奋地和高老师聊起头一次上课的感受。数年前,爱琴系统学习过古筝,在古筝成人班中,她属于表现优异的一批。但由于从事工作和生活琐事忙碌,她不得已放弃了这个爱好,精心选购的古筝也因为常年不练而琴身开裂。退休之后,爱琴希望修复曾经的琴,重拾起荒废的琴艺并在日后持续精进。除了学习古筝外,相关的音乐文化公益活动她也都关注着,她对非洲鼓等乐器产生了兴趣,平时也爱听阿卡贝拉合唱音乐会。如许多老年人一样,爱琴身上仍有一股子不服老的积极进取精神。她潇洒地一挥手,“不要看我们头发花白了,说我们是老年人,这我可不承认,我们也是从你们小年轻的时候过来的,照样喜欢新鲜事物,也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虽然人生阅历丰富,但她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中国音乐文化,“因为这本身也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她笑着补充道:“至少练琴不扰民,邻居家人们也支持我的音乐爱好。”高老师所在的中国东方乐团,负责夜校项目的老师有三位,分别对接的是文化馆和街道两个类型的北京地区夜校。授课内容以较为简单的入门乐曲为主,例如乐器形制、弹琴坐姿、演奏音区以及发声原理;其次在每堂课中融入对具体演奏技法的重点教学和练习,确保不同层次的学员均能有所收获;最后会选取练习乐曲中的部分乐句进行教学示范,解析其中的演奏难点,并留给学员自主练习时间。这样的学习,不仅给了老年人动脑动手的机会,还让他们的退休生活因为有了一些小目标,而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活力。在爱琴看来,这类公益性质的夜校活动火爆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充实自己,充实文化与娱乐生活。此外,她还希望某些课程可以设置合适的课时费,“这样既能够为活动主办机构和授课老师们创收,也能够让有意愿系统学习的老年人,有机会更深入地体验乐器演奏的魅力。”丝竹管弦,笙歌不断,贯穿着如今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无论是歌唱创作,抑或是弹筝奏乐,他们都能在音乐中找到由衷的乐趣。在历经岁月、奉献半生之后,音乐为银发一族打造了一个心灵的乌托邦,为无限美好的夕阳更增添一抹亮色。- THE END -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4.10.30目录
她用合唱浇筑歌剧的地基 | 人物
中国团队获11个金奖冠军,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新西兰落幕
两位中国青年小号演奏家折桂国际小号大奖
当一个合唱指挥成为“网红”
弦乐参加乐团招考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中国需要更多“贵阳交响乐团”
失传半个世纪,徐悲鸿之女、钢琴家徐芳芳发现并首演江文也的《徐悲鸿的彩墨画》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