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表演形式的一种,演奏乐器是需要上台展示自己的,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天生就很自信,想要在人前把自己的练习成果正常展示出来,也是需要刻意培养和练习的。更不用说在练琴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更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而非进步。所以有些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否定的状态。这会导致他们平时练习很努力,技术掌握得也很好,但是惧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演奏总是“差一口气”。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推动和调整一下,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只是建立在“夸奖”上吗?我在教学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许多家长会说“老师,我孩子没有自信,麻烦老师多肯定,多夸夸他”。教师的肯定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孩子明明没有做到很好,却给他错误的信号让他以为自己做得对,或者明明孩子做得不对却碍于情面没有及时提出来,其实对于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不会有太多帮助。孩子真正的“自信”其实是建立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之上——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能做到哪种程度,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愿望,这些都是孩子自信的真正来源。许多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台自信地演奏,另一方面在平时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如果孩子平时连想要什么都不敢表达,在台上的自信可能也是表演出来的,并非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我的课堂上,如果孩子需要中间喝水、去洗手间或是希望休息,我都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向我提出来,而不是扭头过去可怜巴巴地看着家长,企图让爸爸妈妈来帮助沟通。孩子上课忘了带书带笔,也要自己去找同学借,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些课堂的细节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表达自我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不可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就随意对待。在集体课上,互相对于演奏的点评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知道,没有谁是一开始就能拉得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演奏的问题,在学习中克服了就能进步。学生在小学期间会进入一个相互比较和观察的敏感期,教师和家长利用好这个敏感期,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比较心态,对于他接下来整个人格的建立是有帮助的。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避免养成“羡慕嫉妒恨”和“恃强凌弱”的心态,也是每节集体课的训练都应该去做的。当孩子自信不足的时候,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表达出明显的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会拉”“练不好”而沮丧、发脾气甚至逃避练习。这种时候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处理,有些性格比较坚强,不服输的孩子需要激励和刺激;而一些本身就很敏感的孩子就不能太强烈地刺激,冷处理,放一放或者旁敲侧击去鼓励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最可怕的就是成人用自己的性格套在孩子身上,说出“你怎么就不争气!”“为什么某某能做到你就做不好”这样的泄愤之语。这对于孩子其实没有太多帮助。与其谴责孩子为什么做不好,反不如耐心一些帮助孩子知道他怎么才能做到。孩子是一个独立且复杂的个体,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也会畏难,会假装用自信来掩盖自卑,会间歇性地厌恶学习和练琴。如果家长习惯简单粗暴地去对待孩子,甚至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来问老师“您说我这孩子是不是学琴的料”,那么孩子似乎也很难学会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去调整心态,收获自信。如果孩子出现了畏难、没有自信的表现,有能力、懂教育的教师和家长,会从自身的行为去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并且和孩子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真正的自信心。- THE END -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4.11.6目录
她用合唱浇筑歌剧的地基 | 人物
中国团队获11个金奖冠军,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新西兰落幕
两位中国青年小号演奏家折桂国际小号大奖
当一个合唱指挥成为“网红”
弦乐参加乐团招考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中国需要更多“贵阳交响乐团”
失传半个世纪,徐悲鸿之女、钢琴家徐芳芳发现并首演江文也的《徐悲鸿的彩墨画》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