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院·分享 | 万豪酒店:“扶不起的下一代”

文摘   2024-09-05 20:00   浙江  

作者:蔡鸿青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当家族下一代无力接班,万豪(Marriot)掌门人该如何抉择,让企业得以跨越百年?


万豪集团创始人老约翰·威拉德·万豪

餐饮起步,酒店发家

1927年,大学毕业两年的老约翰·威拉德·万豪(John Willard Marriott Sr.)开了一家名叫Hot Shoppes的小饮料店,后来转型做餐饮,进军航空餐饮业,并为学校及医疗院所长期提供外卖服务。公司在成立24年后成功上市,成为当时的抢手股。


二战后,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长途旅行蔚然成风,标准化管理的连锁酒店快速兴起。老约翰在创业30年后也成立了旅馆部门,长子比尔(John Willard "Bill" Marriott Jr.)被任命为部门主管,领军开拓相关业务。公司旗下的第一家汽车旅馆拥有370间客房,一登场就奠定了其在酒店业的地位。随着酒店业务的兴盛,公司于1967年改名为万豪公司(Marriott Corporation),到1969年时,万豪已经拥有11家酒店。


拥有370间客房的Twin Bridges汽车旅馆于1957年1月开业。

面对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机会,1977年万豪成立了策略规划部,进行系统性的扩张与收购整合,让餐饮与酒店两大事业同步成长。1982年,万豪以1.2亿美元收购主要经营机场餐馆及特色餐厅的Host International,以4860万美元收购汉堡及连锁牛排餐厅Gino;1983年,万豪进军商务酒店市场,开设万怡(Courtyard)酒店;1984年,收购美国度假村集团,引入“分时度假”(Time Sharing)经营模式,并开设了第一家JW万豪酒店。


二代接班遇逆风,分拆转型

1985年,老约翰去世,长子比尔接任董事会主席。比尔从学生时代便开始在家族餐厅打工,大学主修银行金融的他在24岁时成为家族企业的全职员工,并于次年开始担任酒店新部门主管。对家族事业充满热情的比尔以亲力亲为而闻名,当父亲老约翰的餐饮帝国创建酒店部门时,对相关事务一无所知的比尔通过反复试验,塑造了家族第一家原创酒店,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接班后,比尔于1987年收购了长住酒店(Residence Inn)等品牌,公司营收达到65.2亿美元,相较1983年规模扩大了10倍。


1957年,比尔(左)在Twin Bridges汽车旅馆为客人提供个性化路线。

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在中东石油危机、经济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公司陷入沉重的债务困境。1989年,比尔心脏病发作,而当时又面临麦当劳、汉堡王等餐饮巨头的竞争,这让时年57岁的比尔不堪重负,他决定退出餐饮业,专注酒店业务。他于1989年底将航空餐饮部门出售给凯雷私募基金(Carlyle),约8亿美元的出售所得用于偿还公司债务。然而到1990年底,公司负债仍有36亿美元,负债比达到47%,比尔决心改造商业模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万豪的商业模式与其他同业并无二致——先自建自营酒店,然后出售给投资者,再签订长期管理合约。这样的模式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会导致总资产报酬率低(只有5%)、高负债(平均债务比约在七成),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成本暴涨,使得资金链更加紧张。为了解决沉重的债务问题,1993年万豪第一次分拆为“万豪国际”(Marriott International)和“万豪服务”(Host Marriott),前者负责酒店管理与餐饮服务,后者负责机场餐饮并承担大部分债务。比尔将母公司更名为“万豪服务”,一方面利用万豪服务,将所有资产剥离到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通过资产证券化让资金回笼,掌握资产;另一方面通过“万豪国际”进行连锁酒店的管理与经营,让万豪成为美国酒店霸主。


分拆后的“万豪服务”与“万豪国际”

1995年后,比尔进一步将万豪服务分拆为“Host Hotels & Resorts”与“Host Marriott service”。虽然房地产崩盘增加了巨额债务压力,但也带来了机会,许多竞争对手被银行收购,万豪也借此签下了许多酒店的管理合约。在分拆的同时,万豪也进行品牌收购,1995年收购丽兹卡尔顿(Ritz-Carlton),取得31个酒店品牌管理权;1997年以10亿美元收购万丽酒店(Renaissance Hotel Group),旗下又增加了三个知名酒店品牌。


1998年,万豪进行第三次分拆,出售“老万豪”(Host Marriott service)并退出餐饮服务行业。1999年,万豪关闭了最后一家Hot Shoppes餐厅,彻底退出祖业餐饮市场。2001年,万豪与宝格丽(Bulgari)合作,成立高档奢侈品酒店,在市场上一炮而红。2011年,万豪将“分时度假”酒店独立分割为万豪世界度假公司,由比尔的弟弟担任主席。比尔接班近50年,万豪国际自营率从100%降到目前仅占2%,将1987年营收2.23亿美元的万豪打造成为2008年营收128.7亿美元的酒店巨头。


1999年,比尔与弟弟理查德(中)参加最后一家Hot Shoppes餐厅闭幕活动。

交棒的尴尬与考量

接班48年之后,80岁高龄的比尔需要交棒,而他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弟弟只比他小7岁,年事已高;大儿子重度残障;二儿子约翰(John)52岁,从基层做起历练了30年,于1993年创办家族私人酒店开发公司,但个性不适合担任大集团的掌舵人,更何况还有长期酗酒、吸毒等难以启齿的恶习。2006年约翰离开万豪,仍担任董事会成员;女儿多比(Debbie)赋闲在家30年,刚回职场;小儿子大卫(David)39岁,有潜力但还在学习,而负责运营的老臣中,无人有操控大盘的集团管理经验。


最终,比尔选择了索伦森(Arne Sorenson)——一位在诉讼案中合作过的律师。索伦森于1996年进入集团负责并购业务,1998年转任财务官,2012年,比尔交棒索伦森,自己转任执行主席,打破了85年家族经营的传统。


2022年,21层的万豪国际集团全球总部落成,自助餐厅被命名为The Hot Shoppes,以纪念公司的历史。

2017年10月26日,二子约翰提起诉讼,控告自己的父亲比尔切断其与家族信托基金的关系,迫使他退出家族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原来在2015年,约翰要与妻子离婚,而比尔夫妇出于信仰原因强烈反对,并以开除约翰的董事会职务及揭露其药物滥用史相威胁,父子就此翻脸。纠纷最终以低调和解收场,比尔于2018年5月11日向约翰赠与约合270万美元的万豪股份,双方从此不再来往。


2021年2月15日,索伦森因癌症病逝。新任CEO卡普诺(Anthony Capuano)也是一位并购律师,于1995年加入集团,曾参与2016年喜达屋收购案。2022年5月,89岁的比尔正式退休,小儿子大卫接班,出任董事会主席。截至2023年11月17日,万豪国际市值达到590亿美元。


案例学习点

从百年企业的经验来看,第一代都是独裁强人,在摸索中前进;第二代则承接了第一代的理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更容易擘画整体发展蓝图,接触外部资源、优化商业模式,因此有为的二代也被称为“1.5代”,万豪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个案。


1984年,第一家JW万豪酒店在华盛顿开业,比尔以其父的名字为酒店命名,创始人老约翰也在去世前一年看到项目完工。

从代际角度看交棒,第一代通常聚焦的都是沟通与时机的问题,第二代的交棒则比较复杂,原因包括:承袭上一代的成功,有强烈的使命感,不能让第三棒败在自己手上;企业规模更大,管理更难;家族成员更多,选项更多元等等,可见第二代的交棒比第一代更难。


家族企业是否一定要交给后代经营?需要智慧抉择和长期布局及考察。当家族下一代无力接班时,需要结合现实,将家族与企业分开考虑、共同处理,妥善安排人、事、物,才有可能打破“三代魔咒”。


(作者是台湾董事学会发起人暨常务理事。图片来源于万豪集团官网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4年7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转载编辑:赵熠婷
转载审核:章迪禹

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将致力于为广大民营企业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咨询服务,并将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与家族企业传承教育等议题纳入培养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