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财富给孩子成长带来的悖论是:一方面,财富可以为孩子自由地追寻其人生目标提供物质和社会条件;另一方面,父母因忙于创业而造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来自父母的爱的“匮乏感”。很多财富家族的二代时常会感到迷茫,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愿意接班,愿意接班的也会经常跟父母发生冲突,其中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什么?财富家族的二代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又该如何获得幸福?
“乖孩子”长大后为何跟父母对着干?
在《家族企业》杂志多年的采访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家族二代抱怨父母过于强势,而一代企业家却抱怨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却开始跟自己对着干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看上去很亲密,孩子非常懂事,但实际上,父母可能存在一些强势操纵孩子的行为,让子女无条件服从自己的想法。比如父母会习惯性打击孩子的想法,或者父母按照自己的心意替孩子做选择。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逆来顺受,非常乖巧听话,是外人眼中的“好孩子”,从而形成了一种父慈子孝的家庭幸福的假象。
《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一书作者、日本社会学家加藤谛三认为,这种家庭模式是很多家庭创伤和童年阴影的原因。
加藤谛三指出,这种强势的父母,通常是小时候没有被父母疼爱过的人,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因为成年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于是他们将这种对关注和爱的欲望投入到事业上,执着地追求名望和地位。如果他们事业遇到困境,无法在成人世界里获得赞许,他们就会把伴侣和孩子当作日常负面情绪的宣泄口。将自己想要撒娇的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中,让孩子做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一种隐形的精神暴力下长大,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自己一直在遭受攻击。这种“亲子角色颠倒”的创伤是隐形的,如果没有人意识到它,这种创伤会在家族中遗传下去。
“亲子角色颠倒”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有向有母性的人寻求爱的基本需求,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如果孩子对爱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持续匮乏,会导致他的心理年龄迟迟不能长大。如果就这样早早成了“别人的父母”,那么他就会利用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来满足对爱的基本需求,把孩子当作父母,颠倒了亲子角色。
加藤谛三总结,具有“亲子角色颠倒”的人有三大特征:
首先,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往往都非常“欺软怕硬”。他们很难和他人平等真诚地相处,不是被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爱欺负人的人,往往曾经被欺负过。
其次,颠倒亲子角色的人总是和他人比较。他们极度渴望被关注、金钱和权力。这种父母往往表现得很贪婪,总是把自己和别人比较,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满腹怨言。加藤谛三认为,童年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男性,长大后也会存在恋母倾向。怀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喜欢顺从自己的女性,讨厌有自我主张的女性,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也讨厌有自我主张的孩子。可能孩子仅仅是想要父母平等地对待,父母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懂事”。
这就引出了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的第三个特征:颠倒亲子角色的家庭的父母会让孩子牺牲自己的未来,来成全一种自己理想中的假象。他们会对孩子传达一些只有他们自己相信的令人窒息的价值观。事实上,他们会利用孩子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
给父母当“父母”的孩子
解读完“亲子角色颠倒”的父母,我们再来看看,一个“亲子角色颠倒”家庭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孩子会心生恨意;而如果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则会对爱产生饥渴感。最糟糕的情况是,双亲里,一位对孩子不闻不问,一位又对孩子过度干涉。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即便被父母无休无止地压榨,孩子还是想要相信自己的父母是“好爸爸、好妈妈”。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就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无法获得父母的宽恕。他们必须一边承受父母在他们身上的发泄,一边相信“我是被父母爱着的”。因为这套逻辑是矛盾的,他们被迫相信他们潜意识里其实并不相信的事情,所以他们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进而无法真诚地表达自己,他们的沟通能力被摧毁。这些孩子,长大后多数会跟自己的孩子重演当年父母和自己的故事。
在童年时期,这些孩子往往非常乖巧懂事。这些“好孩子”在家里通常承担着“情感垃圾处理场”的角色。
家庭是给每个家庭成员庇护的地方。当家庭成员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疏导情绪的工作应该由家里最成熟最强大的人担任,比如父母这样的家长。家长能够帮助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梳理内心的冲突,体恤孩子的心情,这会让父母成为一个称职的家长、温柔的领导者、家中的顶梁柱。但如果是最弱小最容易受伤的孩子承担这个角色,那么孩子则会成为“情感垃圾处理场”。
这个“好孩子”要不停地看父母的脸色,负责倾听父母的抱怨,忍受父母毫无预兆的责骂。谁有了不好的情绪,都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对他发脾气,因为他的职责就是成为牺牲者。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以牺牲那个孩子为前提在生活,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但个个都在装糊涂。不仅仅在家庭里,在任何团体里,如果有人总被评价为“好人”,那个人也往往是牺牲者。
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他们为了让父母高兴,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明明是自己讨厌的东西,他们却会看父母的脸色,说自己很喜欢,又或者将自己觉得美好的事物说成是无聊的东西。时间长了,他们便不再觉得自己在撒谎,丧失了自身的情感。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成人,也会是一个禁不住威胁的人。只要有人比他强势,他就会马上抛弃自己的情感,附和他人的想法。
除此之外,有的时候父母还会强迫他们:“你必须成为一个这样那样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是父母想成为而不能成为的人。从未有人允许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的自己,总是不完美的,是不能令父母满意的。
在加藤谛三看来,如果说“无父无母”是一无所有的“零分状态”,那么“亲子角色颠倒”就是“负分状态”。这些孩子不仅从未受到父母的鼓励,还不得不去鼓励父母,在最应该吸收爱的滋养的年纪里,被吸干了,却被周围的人误解成“备受宠爱”。所以,在“亲子角色颠倒”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得不承受四面八方涌来的痛苦。
自我救赎
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是“亲子角色颠倒”的受害者,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你一定要克服“亲子角色颠倒”对你的影响,把它终结在你这一代。
如果你是家族企业的创一代,你要明白的是,孩子并不会因为被过度宠爱而变坏。在养育过程中,父母要学会闭上大段说教的嘴,多听孩子诉说,这才是和孩子交流的重点。当你的孩子在表达和撒娇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才是正确的做法。孩子们通过在父母面前自吹自擂,满足了自恋情结,自恋情结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才能获得心理层面上的成长。
但是父母不应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有多么辛苦,不应在孩子面前吹嘘自己,还得让孩子赞叹附和道:“爸爸妈妈好厉害呀!”一旦孩子成了倾听者,育父育母,他的自恋情结就错过了消失的机会,他可能直至80岁都是一个自恋者。由于童年没有人关注他,他只好关注他自己,给他人的爱却很吝啬,他会极度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因为他自己身上并没有多余的能量,只能自顾不暇地抱紧自己。
如果你是有此种情况的财富家族的二代,该如何自愈呢?最重要的就是从心理上“离开”控制你的父母,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跟喜欢的人表达自己的看法,体察和觉知自己细腻的感受,在他人人云亦云的时候,冷静地问问自己真实的感受。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意识到人和人的不同,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加藤谛三在书里给出了自己对幸福的定义。他认为,人如果无法认同自己最真实的模样,便无法获得幸福。幸福就是学会爱上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包括你的相貌、能力和认知。不管你的样貌如何,能力如何,你能否变得更好,你都欣然接受这样的自己。人如果能接纳“真实的自己”,那便是幸福的。一个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人真诚地表达自己,幸福才能在这个人身上循环起来。人一旦开始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吐露真心,那幸福便会越来越远。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社会地位多高,如果能说的真话越来越少,没有可以吐露真心的对象,那就是不幸的。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或许取决于其能力,但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则取决于心态。认同自己、宽容他人,这就是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4年7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