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院·分享 | 延续三个多世纪的“贺利氏”家族传奇

文摘   2024-07-19 20:00   北京  

■ 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杂志订阅请至文末获取相关信息)。


对于不少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是横亘在面前的一道槛。相关研究发现,约30%的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二代,只有10%—15%的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三代。

贺利氏,这家德国家族企业,则延续了三个多世纪的传奇,至今还在持续发展、迈向未来。

它最早可以追溯至1660年贺利氏药房的建立。在1851年,药剂师兼化学家的威廉·卡尔·贺利氏,经多次试验,在氢氧火焰中实现了铂金的熔融,解决了铂金加工的难题。从那时起,贺利氏转身成为一家现代企业,并向贵金属铂金新的应用领域不断延伸。

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风云变幻,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肆虐,这家长寿企业在复杂多变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步调和节奏。如今,它已成长为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的跨国企业,业务也扩大至电子材料、光伏材料、传感器、石英玻璃及特种光源等领域,成为德国十大家族企业之一。

经历了11代人的业务传承,贺利氏如何实现持续的竞争力?每一代在传承的同时,如何与时俱进?对此,2013年以家族女婿身份接班贺利氏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的凌瑞德先生(Jan Rinnert),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作为接班人,你的‘背包’里承载了很多,继承的并不是张白纸,而是一本厚厚的书,由你来续写下一篇章。”

Q:家族企业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贺利氏是如何应对的?

A: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家族企业很可能陷入这几种困境:
第一,公司产品进入周期末端,失去原有市场。如果产品或市场消失了,那么这块业务也就无法存续了。比如柯达胶卷,因为没有跟上数字化进程,很容易被淘汰。对于贺利氏而言,我们采取的是多元化产品组合模式,涵盖从零部件到材料集成系统,聚焦在环境、能源、健康、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应用等目标市场。当某个市场低迷或者某种产品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末端,我们还有其他产品线可以发展。
第二,产品在现有市场失去竞争力。市场还在,但公司本身的竞争力逐渐下降,无法维持增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型,保持持续变革的能力,在创新、追求卓越等方面始终站在市场前沿。我们会不时收购一些新业务,当然也会将一些业务剥离。
第三,家族内部权利不稳定。如果家族内部不稳定,出现内斗,或缺乏合适的继承人,就会导致整个家族的掌控能力变弱。贺利氏是为数不多的制定“家族宪法”的企业,这是一个书面文件,来确保家族的稳定和延续。

Q:贺利氏有超过350 年的历史,在家族企业传承中,应该传什么?如何传?

A:家族企业的传承,并不仅仅是股份、投票权利的传承,而是要鼓励下一任,去承担责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带领公司与时俱进。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当你在酝酿某个变革的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这个方法100年前已经试过了,并不可行。”所以,作为接班人,你的“背包”里承载了很多,继承的并不是张白纸,而是一本厚厚的书,由你来续写下一篇章。有时,你需要抛弃一些东西,做出与前任领导者们大不同的决定。另外,接班人还要继承企业家精神,接纳公司的文化DNA、价值观。在贺利氏,这主要表现为诚实、大气、谦逊、有责任心。我们并不是一个高调的企业,天天追求媒体曝光率,相反,我们非常低调务实。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贺利氏家族宪法,我们并不提供公司职位给家族成员,而是鼓励外部管理,对外招聘员工。为什么这样做呢?试想一下这种情况,如果你的同事也是公司股东,这势必会给沟通、决策过程带来很大不同,因为你会过分在意对方的想法。所以,我们不让家族成员在公司工作,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公司CEO 的位置考虑留给家族成员。

Q:贺利氏经历了11 代人的业务传承,作为现任领导者,您在上任后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A:首先,我们重新组织了公司的总体架构。以前贺利氏有37个不同的独立业务单元,经过调整,最终形成8个大的全球业务单元(简称GBU),并去掉了2个管理层级。每个GBU相对独立运营,拥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环境等,要对它们的PNL(损益)完全负责。
其次,我们在整个公司推行“卓越”计划,包括创新、运营、市场、人才培养、职能等领域。德国的拜仁慕尼黑足球队为何一直保持强大?因为它在每个位置都有最佳人选,从前锋、中场、后卫到门将,包括优秀教练,甚至还要有好的队医、司机和厨师,通过团队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打造一支伟大的球队。对“卓越”的追求,是贺利氏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最后,我们推行了一项领导力计划,明确了公司对于每位管理者的期许,不论他们是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我们还推行了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即Heraeus Fit(业务优化计划)——既投资新的全球商业项目,也卖掉一些不太成功的业务,在某些领域迅速抽身离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完成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合并。以前,我们在全球运行37个独立的ERP系统,现在我们将其合并成一个系统。
整个变革过程,需要大家抛弃自己熟悉的模式,去接受新的方法、新的流程。改变思维,改变行为,这是最大的挑战。

Q:在您和上一任领导者之间,管理方面的不同点还体现在哪里?

A:上一任领导者的理念在那个年代非常有效,但并不能保证未来也能成功。40年前,我的前任贺利氏博士,带领贺利氏经历了重要的全球化阶段。也就在那时,贺利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的策略并不是大规模建厂的宏伟蓝图——派出大批德国专家到中国,去建立大的工厂基地,而是采用“小舢板”策略——一个个小的团队,到达中国市场后,火速建立自己的销售点并开始推广产品。基于当时的市场情况,贺利氏与当地管理团队共同经营,各个小型业务最终以“小舢板”的方式,迅速实现了全球化。但与此同时,这些小型业务显得过于分散,需要一些整合。所以在2013年,我开始在公司上下实施变革,以便更好地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

Q:贺利氏拥有多元化业务,你们如何管理这么庞大的企业,同时保持管理的透明化?

A:贺利氏有一种产品组合的概念,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去实现持续竞争力。我们不同的业务单元,具备不同的商业模式,而每种商业模式都有各自的复杂性,比如成功因素、管理流程等。所以,如何管理复杂性,让企业透明运作,是非常关键的。贺利氏的做法是,将最优的实践过程、流程系统以及解决方案在全球各个部门推行。举个例子,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当时我是贺利氏集团首席财务官,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周一上午7点,我将各部门召集起来,花了几个小时检查贺利氏在这家银行是否有开户。当发现没有关联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紧接着我们开始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别的银行有可能破产吗?答案是有可能的。于是我们花了三周时间,整理出贺利氏在全球有开户的银行,多达135家。这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后来,我们将这个数量减到了12家。又比如,在2010年,我们在IT硬件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在对硬件设备作了全面统计后,我们发现,当时在德国的全球总部各个办公室里,光打印机就有600多种。我们甚至要专门准备一家仓库,堆积各种墨盒,以免供应断货。如今,我们在全球都使用一个品牌、一个型号的打印系统,也统一了笔记本电脑、通信设备等其他硬件设备。同时,我们还使用统一的报告标准、KPI等,这些都提升了管理的透明度,增加了效率。

Q:能概括一下您的管理哲学吗?

A:我觉得做人一定要低调、谦逊;要善于鼓励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我相信团队的力量,支持好的想法。在沟通中,我们看重的不是职级,而是好的观点和想法。
在加入贺利氏之前,我曾在不同的领域工作过,服务过大中小型等不同体量的企业。我早年在德国不来梅州政府工作,担任负责经济事务的参议员的高级政治顾问。之后转入管理咨询业,在一家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担任管理顾问。在德国、巴西等多个国家的工作经历,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让我较为获益的一段经历是,我曾花两年时间参与一个研究项目,分析欧洲最大造船企业倒闭的案例。希望搞明白,为什么如此大型的企业也会失败?在我看来,
要经营好一家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学习优秀企业的成功之处,还要从别人的失败经历中去反思,走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载编辑:孙越琦
转载审核:章迪禹
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将致力于为广大民营企业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咨询服务,并将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与家族企业传承教育等议题纳入培养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