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文史 || 胡毓骅:芜湖古城的那些事

文摘   2024-11-12 14:16   安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总第680期)


芜湖古城的那些事


胡毓骅

     

芜湖是一座有258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经有过五座城:鸠兹古城、三国芜湖城、王敦城、芜湖宋城、芜湖明城。最后的芜湖明城在清顺治和乾隆时,曾两次整修和加固城墙,后在太平军和清军交战中毁坏大半。光绪二年(1876)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后,破损的城墙逐渐被拆除。今天的芜湖,除了北门环城路边还有一段老城墙的墙基外,人们所能见到的就只剩下拆除城墙后修建的环城东南西北路,对于古城的那些事,人们只能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吴楚争战与鸠兹邑


芜湖有“吴头楚尾”之称,是春秋时吴国的边境城市。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为了解除东面的威胁,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国令尹子重率精兵向吴国进攻,攻克鸠兹(芜湖故城),进至衡山(今当涂县横山)。子重回国后,在太庙庆祝“凯旋”。不久,吴军反攻楚国,攻占楚的良邑驾(今无为)。楚又派遣良将邓廖率领穿组缀甲的车兵三百人,服被练(以帛穿甲)的步兵三千人侵袭吴国。吴军横截楚兵,楚军大败,邓廖被俘,逃脱的仅有车兵八十人,步兵三百人。楚人责备子重,子重因此得精神病而死。此后吴国派大夫寿越至晋,与晋国结盟,从此以后吴楚争战不断,战场主要在江淮之间一带。公元前525年吴国起兵攻楚,双方战于长岸(今芜湖天门山一带),楚军先败吴军,缴获了吴的余皇大战船;吴公子光用计夜袭楚营,大败楚军,抢回了余皇舟。此后楚国开始全力对付吴国,后来楚平王听信谗言,赶走太子建,杀死太子师傅伍奢和其长子伍尚,伍奢之次子伍子胥(员)奔吴。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后来,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

(鸡毛山楚王城)
楚吴争战的前线城邑鸠兹在今芜湖城区以东21千米处芜湖县的横岗,位于水阳江南岸的侵蚀残丘上,是当时江东地区通往江淮之间北上中原的一个重要渡口,当地人称“楚王城”。据考察,遗址东南为连绵岗丘,东北及西南为圩田,南有横罡河,西有赵家河,均流入城北的水阳江。从遗址的现状来看,此城依山构筑,地势东高西低,城廓保存完好,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近12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为土筑夯打,坚实牢固,夯土内包有绳纹板瓦。现存城墙最高处达8.5米,墙面宽5至10米,墙基宽18至28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个缺口,北面有两处缺口,可能是城门遗址。南面城墙的东段内外各有一椭圆形水塘,西段环有护城壕,宽2.2米,深不足1米。西城门处有一袋形水塘,连通城壕。北城墙外的圩田内曾发现朽蚀木舟。城内东部为一葫芦状大土墩,当地人称“雷山”,约5万平方米,与城墙中段连成一体;南、西、北三面呈斜坡状,南坡中央有圆形池塘,池塘东有古建筑遗迹,发现了方形石础及大量砖瓦碎片堆积。文化层厚达2至3米,出土有:石器时代的石斧;商周时代的陶鼎足、宽沿盘、印纹硬陶片;战国时代的蚁鼻钱;汉代的陶水管、陶豆、绳纹陶片、简瓦、板瓦、五铢钱;六朝时期的青瓷片;宋代的瓷器等。根据城墙中发现的绳纹板瓦分析,此城应建于战国晚期及西汉初期;根据北大侯仁之教授对遗址的考察研究,认为此城应为汉时的芜湖县城,即古鸠兹的所在地,是《左传》中被称为“鸠兹”邑的原始聚落(居民点)。




王敦之乱与“王敦城”


王敦(266-324),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西晋末年,司马睿被封为琅玡王。当时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冲击下即将灭亡。司马睿与王导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一心辅佐司马睿,有复兴晋朝之志,司马睿也十分器重他。公元317年当晋愍帝(西晋)被俘的消息传到建康(今南京)后,司马睿在王导和王敦的支持下先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史称晋元帝(东晋)。司马睿心里明白,要是没有王导、王敦的全力扶助,他这皇帝本来是做不成的;即使当了皇帝,今后这宝座也是坐不稳的,因此他十分感激王导和王敦。一时间,王氏兄弟掌握了东晋朝廷内外的政治、军事大权。王敦也因此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加都督征讨诸军事;后来又因为镇压杜弢起义有功,升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掌握重兵,屯驻武昌(今湖北鄂城)。当时的东晋王朝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可是“王马共天下”的时间不长,当司马睿感到自己的地位稳固以后,就对“王马共天下”的局面逐渐不满起来。他想削弱王氏的势力,把大权完全掌握起来,用刁协为尚书令,扼制王氏势力,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永昌元年(322)王敦举兵于武昌,并且攻入建康,杀刁协、戴渊等人,自为丞相、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然后再回屯武昌,凭借武力,遥控朝政。在这种情况下,晋元帝司马睿于当年忧愤而死,长子司马绍继位,史称晋明帝。

东晋时的都城在建康,建康左右,东有京口(今镇江),西有芜湖,是防卫建康的两大门户。芜湖是西出合肥、寿州的重要渡口,又是上控长江上中游的防守要枢。三国时期,芜湖首先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为人注目;刘备曾说“江东形势,先有建邺(今南京,后来因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建邺为建康),次有芜湖”,足见其地位之重要。王敦起兵谋反后;因原驻地远在武昌,难以遥控朝政,他就举兵顺江东下先在芜湖登岸,然后进逼建康,并在今天的芜湖鸡毛山一带(今市二中附近)高筑城垒,人称“王敦城”,史称“王敦之乱”。
根据明末清初的芜湖画家箫云从在《太平山水图》的《东皋(皋:水边高地)梦日亭》中的画面分析:“王敦城”是在芜湖三国东吴旧城的基础上,利用鸡毛山的地势和四周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修筑而成的。在挖土筑城的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一道深深的壕沟,注水入沟形成了一道保护城墙的护城河。护城河上架设吊桥,供人出入。城门是厚重的木门,再用铁皮包裹,既增强了城门的牢固性,也减少了火攻城门时的危险性,使城门坚不可摧。整个“王敦城”壁垒森严,易守难攻。在“王敦城” 内还发生过“梦日”的故事。一天,晋明帝穿着平民服装,带着几个随从,乘着巴滇骏马,从南京来到鸡毛山下秘密地察看“王敦城”。当时王敦正在睡午觉,突然梦见红日绕城,顿时惊醒过来,正好此时有士兵入报,说有数人窥探军城,内有一人面貌十分威武。王敦听说,不禁跃身而起,大叫:“一定是黄须鲜卑奴(由于晋明帝的母亲是鲜卑族人,明帝外貌颇象母家,须色浅黄,王敦称他为“黄须鲜卑奴”)来探虚实,赶快去追赶,不要让他逃脱!”将士们马上出城追赶。此后又引出一段“玩鞭”的故事。

北宋元丰七年(1085),芜湖东门承天院的方丈蕴湘,根据“梦日”和“玩鞭”两个历史典故,分别在今天的市二中和北郊二十里铺附近,主持兴建了“梦日亭”和“玩鞭亭”。此就是芜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的由来。



欧阳玄与芜湖八景


欧阳玄(1273—1357),又称欧阳元,字原功,他的祖先居住在庐陵,与文忠公欧阳修同宗。到他的曾祖父欧阳新时才迁居到浏阳马渡,所以他是浏阳人,是元朝著名的文、史学家。

年轻时,欧阳玄就开始对经史百家深入研究,特别对宋代理学的渊源演变尤为精通。元代延祐元年(1314),仁宗的儒师王约等汉臣积极倡议开科取士,仿唐宋旧制于延祐二年(1315)诏行科举(史称“延祐复科”),欧阳玄取中进士第三名,后为官40余年,先后六入翰林,两为祭酒,两任主考千生,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绩卓著,人称“一代宗师”,与王约并称元代“鸿笔”。

欧阳玄勤政务实、明公正道。延祐二年(1315),欧阳玄被授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之职,后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当时的芜湖县,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江南的汉人处于最低层,芜湖的冤、假、错案很多,人民无处伸冤。欧阳玄到任后,亲自处理积案,认真调查研究,核实案情,分别给于平反,并为百姓争回县衙监督及亲戚霸占的湖滩地三百亩。有些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他们的汉族奴隶,欧阳玄判决这些奴隶恢复自由。在他的管理下,芜湖的商业兴旺、农业丰收,赋税征调及时,百姓乐意去做自己的工作,政教风化非常盛行,蝗虫唯独不入芜湖县境界。

欧阳玄还和芜湖历史上的八景的形成有关。在元代以前,芜湖虽然已形成了一些风景区和风景点,黄坚庭、陆游、张孝祥等历代名人也都有赞美这些风景的诗文流传后世,但是那时芜湖的八景还没有正式形成。在欧阳玄任芜湖县尹期间,由于他对芜湖周围的山山水水及名胜古迹进行了考察,并对芜湖的名胜古迹,加以修茸整理,使芜湖的山川添景色,在此基础上他归纳了历史上的芜湖八景,还为芜湖当时八景中的每景都写了一首七律诗:

赭塔晴岚:

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压翠鳌。四壁白云僧不扫,一竿红日塔争高。龛灯未灭林鸦起,花雨初收野鹿嗥。千古玩鞭亭下道,相传曾挂赭黄袍。

神山时雨:

山上丛祠李卫公,阿香唤起满山风。只因行雨瓶无尽,翻觉凌烟阁未空。百战阴灵余翠蔼,一嘘元气湿青红。当年误入神龙穴,赢得天瓢助化工。

荆山寒壁:

青翠松杉一带长,雪峰倒影浸湖光。一蓑晴絮收菰米,满径天花采玉肪。泾水东流冰滓白,淮山西借夕舂黄。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
玩鞭春色:

芜湖北望褐山苍,七宝鞭留山道旁。典午旧愁春草绿,巴滇(马真)遗迹陌尘香。追风竟莫逃神策,梦日犹能惜烛光。傍舍至今人卖食,年年社燕说兴亡。

吴波秋月:

几回送客舣吴波,月上芜城夜若何。 野迴天低云拍水,潮回风细浪生涡。舳胪不断咿哑橹,阛阓相传欸乃歌。渔父不知如许景,家家灯火织烟蓑。

雄观江声:

空翠溟濛云外邦,路经萧寺入空矼。危亭屹立三生石,胜概雄吞万里江。虎踞岸根山影淡,鼍呜沙咀浪痕淙。登临每动归欤兴,惭愧沧州白鹭双。

蟂矶烟浪:

银涛堆里屋岧嶤,闻说江心旧隐蟂。拟傍龙宫抄玉蕊,如聆蛟室织冰绡。道人晨起烟中磬,灵后宵征月下潮。占断江南形胜地,海门何处觅金焦。

白马洞天:

仙人邂逅山相逢,路入烟霞第几重。紫燕飞来如有约,玉骢驰去竟无踪。岩前雨露生芝草,涧底冰霜老翠松。几度攀萝寻胜迹,短筇扶我上虬龙。

欧阳玄离任时,芜湖人民恋恋不舍。他还写了一首《解任别芜湖父老》诗:“临歧分袂三千里,别骑回头第一书。政绩在公从毁誉,交情临别见亲疏。数声楺橹苍茫外,一点寒灯寂寞初。好是心如蓬外月,今宵都到故人居。”这首诗情真词切,表达了他对芜湖人民的深厚感情。芜湖人为了纪念他,将他经常泛舟游览的荆山附近的湖泊改名为欧阳湖。



汪道昆监督修建芜湖城


明代前期,因为实行“堕城罢戌,与海内休息之故,邑非附郡者不城”的政策,芜湖因只是太平府的属县,所以明初一直没有城垣。到了十五世纪中,由于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担心芜湖城的安危,议论着要修城垣,但是并没有行动。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一股倭寇六、七十人,自杭州、徽州长驱直入“陷南陵,流劫芜湖”(明史●世宗纪)。嘉靖三十八年(1559)、万历二年(1574)倭寇又两次剽掠芜湖,劫去库银共12800多两,引起了朝廷的的震动,撤去地方失职官员,万历三年(1575)决定筑城,由当时任南京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监督筑城工程。


汪道昆(1525 - 1593),徽州歙县人,字伯玉,号太涵。22岁中进士,初任义乌知县,教民习武,世称义乌兵。他与戚继光合作融洽,招募义乌兵为基干,编练成新军作为抗倭主力,屡破倭寇,立下战功。历官武选司署郎中事员外郎,襄阳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湖广巡抚等职,仕终兵部左侍郎。

当时规划建设芜湖城时,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恢复宋城规模,周长1900丈,花费70000缗(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这一方案因为经费不足和需要“拆民居,废商业”而被否定;第二种方案是仅把衙署围在城内,周长300丈,花费7000缗。这个方案被汪道昆批驳了,认为筑城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当政者“弃民居而自卫,非策也!”于是利用宋城遗址兴建,但有所收缩的折中方案提出来,并且被采纳。此方案为“南濒潴而廛居者三。裁小横街西,留居室完美者百家,裁左小永安巷,东北裁公家用地,不涉民居。得地七百三十九丈。”仅将中心区域围在城内,将长街划出城外。万历三年(1575),太平州知府钱立正式批准芜湖兴建城垣,由时任知县倪汤和继任刘汝贵负责,全城总动员,县丞张舆邦、主簿赵峨、典史陈时善分头督办。

建成后的芜湖城垣周围五里,高三丈,有独楼城门四座:东宣春门,南长虹门,西弼赋门,北来凤门。另外开辟三个便门:迎秀门、上水门、下水门。迎秀门便于秀才们进出儒林街县儒学文庙(原十二中);上、下水门主要便于城内河渠沟涵与青弋江相通,水流穿过城垣。万历四十年(1612),因先前修筑城垣时侵占了县学宫的土地,高高的城垣又阻碍了学校的视野和“风水”,于是在县城东南角落又开了座城门,名叫金马门。芜湖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垣四角成圆弧状。衙署择中而立,位于整个城池的正中心,体现了“居中为贵”、“不正不威”的儒家思想,而且“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城门不相对,敌人就不能快速占领全城;道路不直通,三、四米宽的街巷弯弯曲曲,又多丁字街和死胡同,即使敌人攻进城内也找不着方向。这对镇守城池,保家安民都是十分有效的防卫措施。不过,明代修筑的这一城垣虽然是在原先的街市中陶出一个城圈,然后在此城圈上建立起来的。它把市区的街道隔分为城内外,不利于当时城市发展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因修筑了城垣可以固定城址,利于防守。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三百年间,芜湖城虽几经战乱的影响,但总的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仍以明城为基地,不断向外扩张。

万历九年(1581),芜湖城垣“如期而告成事”、“城完而坚”。汪道昆在芜湖明城竣工后认为:“负山为轮,面江为堑,树屏翰,拥金汤。不劳而功多,不费而惠广,忽亟而事成,殆亦百城之冠也。”并且特地作《芜湖县城记》,详述筑城始末,刻碑立在长虹门城楼上面。



阮弼独修“弼赋门”

阮弼,徽州(歙县)岩寺人,号长公。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记载:“巨商阮弼经营的浆染业所染‘赫蹄’(一种彩色纸)之精,盛传海内外。”阮弼自幼入学,智商极高,也很勤奋,但家道的破败,使阮家难以支付入学的费用,他含泪辍学,“贾于四方”,第一站就来到芜湖。在芜湖阮弼靠族人、同乡的帮助,当起了染色纸的牙人。因为各地到芜湖来采购浆染成品的客商不允许直接与浆染铺子交易,必须通过牙人才能购得浆染过的布匹和绸缎。阮弼做生意主持公道,价格尽量做到合理,使作坊主和客商都满意。每成交一笔生意,阮弼便能够抽到一份成交费,日积月累,居然把本钱翻了好几番。阮弼在与客商接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染色纸潜在市场的巨大,遂在长街上办起了染坊,还从各地请来染纸高手当师傅,生产彩色纸。阮弼生产的的纸不仅质高而且价廉,供不应求。一些有技术的师傅为阮弼的高酬金所吸引,脱离旧主来投靠他。

阮弼垄断了芜湖的染色业后,便以芜湖为基地,沿着长江、中江和大运河把染色纸运销到吴(江苏)、越(浙江)、荆(湖北)、梁(河南东部)、燕(河北)、豫(河南)、齐(山东)等地。阮弼还在这些地方设立分店,直接经销染色纸。阮弼一身兼有作坊主、牙人、客商和坐贾的身份,经营着庞大的生产、运输、销售网,雇佣了大批的伙计和掌计(掌管计簿之事)。阮弼以客商和座商的身份,经营着庞大的生产、运输、销售网,并在经商的同时,又雇工生产,成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结合的典型,也是资本主义在我国萌芽的典型代表。


阮弼的一生,不仅对芜湖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而且一直和芜湖民众患难与共。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自杭州、入徽州,窜犯芜湖。当时的芜湖没有城垣,“守土者束手无策”,官兵们争相逃窜,倭寇在芜湖的青弋江南岸大肆焚掠。在这紧要关头,阮弼挺身而出,组织数千商民,协力守御,使青弋江北岸的芜湖繁华地区免遭浩劫。
万历三年(1575)芜湖始议筑城,经费则取之于民,商家负担七分之四,农民负担七分之三。阮弼带头捐出重金,城内的商民和四乡的农民纷纷响应。三个月之内就将城墙砌筑起来,经费全由芜湖百姓包了下来,官府“不糈”即不费一文。接着修筑芜湖的四座双层楼城门和三座便门需费两百两黄金,由府库拨给一半经费,其余的由芜湖士农工商凑齐。阮弼又捐出巨款,独自兴筑了芜湖西门城楼。西门城楼处于文王八卦的兑卦。《说卦传》:“兑,说也。”《易●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西门为阮弼独资所建,为德义之举,所以取名“弼赋门”。





萧云从画中现古城

萧云从(1596 - 1669)字尺木,芜湖人号于湖渔人、区湖、默思、无闷道人,明亡后称钟山老人、钟山梅下僧,寓仰钟山明陵之意。明崇祯十一年(1638)与弟云倩加入复社,次年为副贡生。入清不仕,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善画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与孙逸齐名。早期作《秋山行旅图卷》,绘《太平山水图》43幅,另有《闭门拒额图》、《西门恸器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谷幽深卷》、《崔萧诗意卷》等。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太白楼,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汤以铁作画。著有《梅花堂遗稿》、《萧、汤二老遗诗合编》(黄铖编),其画为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萧云从被后人尊为明末清初姑孰画派的领袖,在版画上与陈洪绶是双峰并峙的一代大家,特别在山水版画上,萧氏是高帜独悬、无人可比。新安画派的开启者,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和宣城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都曾赴芜湖向萧云从请教画艺。在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与梅清的山水画上,可以清晰地见到萧云从的绘画技艺。

萧云从一生最主要的艺术创作和活动是描绘芜湖,观其遗世作品《太平山水图》是以芜湖为中心及其周边各地风情地貌,至今太平山水图所绘山水的地理位置,对照今天的芜湖,仍然历历可数,恰如一幅精致的导游图。现在芜湖古城已经拆除,芜湖古城的具体形象如何也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来了解古城的一、二。《太平山水图》的组画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具体刻画了原太平府的当涂、芜湖、繁昌三县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人文景点,其中芜湖图景计14幅,出现城垣的有:

《范萝山图》:范萝山处主体位置,在画幅右下角树木丛中,裸露一段城墙,城垛可数,了望洞分明;半露上弧形城门洞;城楼双层檐,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左前方三间屋舍,大概是驻防官兵的营房。从方位推测,这是西弼赋门,正显示范萝山处于老城之西。

《灵泽矶图》:江水浩荡,蟂矶灵泽夫人祠坐落江中矶上,处于中心地位。与之配衬,在画幅左下角,露出西弼赋门城楼及一段曲折城堞,埤堄相当清晰,具有立体感。城楼两方背面,各有四扇槅窗。此图可与上图参看,一正一反方向,合成西城楼较完整的印象。


《东皋梦日亭图》:梦日亭高踞东皋(水边的高地)上,在巨大的山岩下露出六垛女墙,城墙外一片水域,大概是西湖池(今之九莲塘是其一部分)。更加醒目的是:图右下角,在山岩衬托和松树杂木掩盖下,呈斜行城垣三折五段,女墙了然,排列齐整。在第一折段转角一隅,说明方位向南了,上建双层重檐城楼,楼前高矗一杆,吊起一面长方形旗帜,附挂飘带,顺风卷动着。杆顶有木斗,顶尖悬三角小旗,是指示风向的。城楼斜面向宽阔的江水,对岸远山起伏。据此推知,这是滨临青弋江的南长虹门。

萧云从的生花之笔为后人留下了芜湖城的具体形像,这对今天芜湖古城改造的设计和修复极具参考价值。






   

胡毓骅 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安徽省地理学会理事;安徽省地理学会科普、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芜湖市地理学会秘书长。芜湖市政治协商 会议第七、八、九届委员。退休后:2005年起受聘担任芜湖市地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11年起担任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作者往期作品链接

 

 古代芜湖的正式名称和别称

■  老芜湖县的首镇----澛港

   荆山石之昨日悲歌

 繁昌窑“二元配方”的新工艺

■ 芜湖南北向主干道“九华路”

  芜湖的环形道路“环城路”

  芜湖的祈愿地名“康复路
“黄山路”的前世今生
  历史厚重的荆山
  曾属芜湖和无为的蟂矶山
  芜湖境内为何出现一条青安江?

“玩鞭春色”里的“逆旅卖食妪”

“皖江”概念何其多

 历史上的芜湖与“长三角”

“芜湖公共租界”是租界吗


投稿须知


1,欢迎投稿,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虚假、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作品必须是文史类原创。
3、作者可提供配图及音乐,并附简介和靓照。
4、投稿邮箱:242649803@qq.com或编辑微信。

编   委


编审:秦建平

 编辑:张亦然 


中江文史
展示芜湖地方文史专家、文史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展示芜湖历史和当今文化名人、文史专家的平台。 尊重原著,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