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总第710 期)
湾沚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十殿(中)
谢小成
三、九十殿供奉张渤神像之由来
道教发展与九十殿 九十殿是供奉神祇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的合成产物。道教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宗教,以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为宗,东汉时期开始形成道教,传说汉顺帝时,太上老君(即老子本身)降临蜀郡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以“正一盟威之道”传授张道陵(初名陵,一说是张良八世孙),使之教化民众,从而创立“五斗米道”,其子张衡、徒张修、孙张鲁继续推行,张氏祖孙分称天师、嗣师、系师,为早期天师道,亦称正一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道教发生变革。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改革天师道,引儒入道,吸收佛教劫运观念,创立北天师道;南朝道士陆修静(406-477)、陶弘景(452-536,今湾沚区南陶、沙陶和蒲塘陶第16世祖)“祖述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蒐集天下道书,著录道门科仪、科范等加以汇编,建立南天师道;张道陵四代孙张盛在江西龙虎山承天师位,号龙虎宗正一道。天师道宗教性质因此发生变化,由民间道教逐步转变为官方道教。
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崇尚道教,隋文帝开皇年号即采诸道书,诏令保护佛道二教。唐代统治者自诩老子之后,奉道教为国教。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为《道德经》作注,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册封张道陵为太并作赞,甚至在科举中增设老、庄、文、列四子科。唐武宗于会昌中(841-846)兴道灭佛,影响颇广。晚唐几代皇帝亦虔心信道,大力扶植天师后裔。南方新增符箓道派,承茅山上清箓、阁皂山灵宝箓、龙虎山正一箓,十传至祖舒元君(唐末广西零陵永川祈阳县人,今湖南永州祁阳县)会而为一,以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立清微派(一记清徽派)。在南方各地广为流传,九十殿顺应时代潮流,南唐时开始供奉祠山大帝,初名敏灵观。宋末元初,清微派一分为二,南派以福建建宁为中心,北以湖北武当为中心。元末,张守清时形成与全真、正一相结合的正一支派,是为武当清微派。道教在融合儒教、佛教的同时,也尽可能利用民间信仰扩大自己的影响,道教尊民间正神而镇邪魅,反对大多数淫祠祭祀,提高道教神仙民间知名度。九十殿初属清微派活动场所,不重修炼,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
历代封赠与神话出处 殿内主祭神像为祠山大帝,源自广德。据正史记载,西汉末年,广德横山庙称“张公祠”,又名“昭德宫”,东汉时复名“横山庙”。唐天宝十三年(754)京城长安大旱,宣州解差潘晃押钱赴京,诣请玄宗借助张渤神祗立坛祷雨有应,立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潘晃为邑令;命改横山为祠山,并命颜真卿(709-784)书写祠山庙碑文。此后历代累加封赠,五代十国杨吴、南唐册封“广德侯”、“广德公”、“广德王”。祠山神话随之产生,以《颜真卿横山庙碑》(抄袭《魏书·序纪》内容)和“耆旧相传《灵应事迹》”为标志,神话离不开“神”,历史上以“神”纪元最早是西汉的神爵年号,因采用“神爵(道光碑作神雀)三年”创作出张渤感生和东游神话,形成早期祠山大帝信仰。
北宋初至南宋嘉泰年间,以政和四年(1114)常安民的《灵济王行状》、嘉泰年间(1201-1204)詹仁泽、曾樵的《世家编年》以及洪兴祖重立《颜真卿横山庙碑》作为标志,以阴兵神话、化豨(古指大野猪,江浙称猪龙婆,皖南俗称扬子鳄)神话、诞辰神话、祖籍出生地神话、礼斗神话为主,祠山大帝信仰得到发展和逐步完善。汉朝火德,宋朝以火德王,抄袭汉朝乃至三国孙吴也不遗余力。宋代加封“正佑圣烈真君”、“昭德昌福真君”、“正顺威德圣烈大帝”、“正顺忠佑灵济昭烈”八字王。元代加封祠山神,赠“普济”等号。
明清时期,以明洪熙元年(1425)祠山道士盛希年的《祠山广惠庙埋藏记》作为标志,以埋藏故事为主,是祠山大帝信仰的变迁时期,由之前的造神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的祭祀膜拜和迎神娱乐行为。明初加封“广德灵佑崇德祠山大帝”,并供其神像于南京十王庙,设为官祭。至此,祠山大帝信仰深入人心。“祠山神在广德军著灵。南唐、宋景德二年,以神载在祀典,诏本军(广德军)崇饰其祠。芜邑相沿有庙,为土俗祈谷之神 ①。”则说明在芜湖地区已演变为保丰稔的稷神。
张渤身世之谜 张渤身世及事迹颇为传奇,宋代记叙城市风貌的笔记体散文,以记叙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有《东京梦华录》、南宋都城临安(亦称行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的有《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能改斋漫录》《武林旧事》等,皆有祠山大帝的相关记载;明清时期的《万历绍兴志》《留青日札》《光绪广德州志》《光绪祠山志》,《说郛》中《三柳轩杂识》《祠山神事要》《历代神仙通鉴》《清嘉录》等均有涉猎,然记载不一,籍贯有鼎州武陵龙阳州、吴兴郡乌程横山(今浙江湖州)、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雁塔区)、吴地(今苏州)和安徽广德五说,时代有虞夏、商、汉、晋诸说,生辰有二月初八、十一日两说。
据九十殿现存道光碑,祠山大帝姓张名渤字伯奇,武陵郡龙阳(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生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二月十一日夜,“长而奇伟,有利济天下之心,”携夫人李氏游历江南,定居浙江湖州白鹤山,决定效仿大禹治水之法,自长兴别溪开挖人工运河连通广德和太湖,造福于民。传说其幻化为猪,率领十万天兵每夜凿河,挂鼓于青林塘(今广德挂鼓坛),与夫人李氏约定送饭时敲鼓三下为号,不使相见。后因遗留饭粒于鼓,天鸟啄食误敲,张渤上岸不见遂返回继续开挖,待李氏送饭敲鼓却不以为然。良久,李氏径直来到挖河工地,无意撞见了幻化为猪形的丈夫张渤,大惊失色。张渤也很尴尬,羞于相见,功告败,遂“隐于(广德)县西五里之横山顶,居民思之,立庙于横山之西南隅(见《光绪祠山志》),”很是灵应。李氏随即去广德县东坐化。后人追念其治水之功,奉为“祠山大帝”。因“不知帝之身化於此(广德西横山顶),而其神在天下者,如水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若我敏灵观为帝而建,由来已久,水早疾疫,凡有求必祷焉②。”此为九十殿引进祠山神动因,也旁证“敏灵”之意。
《祠山志》:“唐颜真卿书《横山庙碑》云:公姓张氏,黄帝之后,其先名秉,夏禹时人也。居鼎州武陵龙阳州,地有白马湖、明月池。秉行山泽间,有神女自天而下,辎軿侍卫甚都,谓秉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既而曰:‘明年今日复会于此。’言讫而别,辎軿飘然去如风雨。秉如期而往,果见天女,以所生男授秉曰:‘此君之子也,子孙相承,当世世血食吴分。’先时,天西大裂,有声如雷,有电如龙,识者谓必生神人。公果应之,长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七尺,隆准修髯,发垂及地,深知水火之道。有神告之以此地荒僻,不足建家。命行有神兽前导,形如白马,其声如牛,遂与夫人李氏东游会稽,度浙江,至苕霅之白鹤山,山有四水会流其下,公止而居焉③。
《能改斋漫录》所记《广德王开河为猪形》曰:“广德军祠山广德王,名渤,姓张,本前汉吴兴郡乌程县横山人。始于本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导通流,欲抵广德县,故东自长兴、荆溪,疏凿河渎。先时与夫人李氏密议为期,每饷至,呜鼓三声,而王即自至,不令夫人至开河之所。厥后因夫人遗餐于鼓,乃为鸟啄,王以为鸣鼓而饷至。洎王诣鼓坛,乃知为鸟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诣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河渎之功遂息。遯于广德县四五里横山之顶,居民思之,立庙于山西南隅。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时人亦立其庙。由是历汉五代以至本朝,水旱灾沴,祷之无不应。都(临安)人以王故,呼猪而曰乌羊。④”
江南的祠山庙宇分布 祠山信仰是以崇拜和祭祀祠山大帝为中心的民俗信仰活动,明清时期主要流传于江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皖南的芜湖、宣城,苏南的南京(主要是高淳、溧水)、常州、无锡、苏州,浙北的湖州,赣东北,上海江湾等地,计有安徽广德横山、歙县、绩溪、休宁、祁门、庐江、当涂、芜湖,江苏南京鸡鸣山、无锡等地,上海、南宋都城杭州、福建连城、湖南湘阴、昆明滇池等地也都有祠山神殿或庙宇。
四、九十殿庙貌
“庙貌”在传统文献中常指祠庙与神像,是民间神灵信仰的重要载体。宋代由于统治者推波助澜,民间诸神大兴庙貌,其祠宇的建筑格局、神像的风格,都带有神灵人格化的趋势,亦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开启了明清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先河。九十殿作为宗教场所,普通信众、修建者更关注的是神明的灵应。道光碑载该殿始建于南唐,然早期建筑无存,现存古建筑群均为清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含前殿、中殿、后殿、偏殿、社戏楼(俗称雨台)等,总面积约1200平米,戏楼和前殿间广场约1000平米。前殿与正殿之间有碑廊一处,留存清代民国石碑13方:雍正十三年(1735)1方,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八年、三十年计3方,嘉庆十年(1805)、二十一年计2方,道光四年(1824)、二十六年计2方,光绪十三年(1887)、十六年、二十一年、三十二年计4方,民国八年(1919)仅1方。所及皆为捐输勒名纪实,也有记述重修事功,结社会碑等。其中道光碑文简要记载了九十殿的得名、始建年代、供奉神祗的由来及传说及乾隆以来的维修情况。新世纪以来,县文物部门多次进行不改变原状的维修,保持了九十殿活力,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殿内供奉有大小神像108尊:前殿又称五猖殿,门前有牛头马面,其后为雌雄两石狮,门神神荼、郁垒(上古传说时代的两位制伏恶鬼的神人,后以为民间信仰中的门神,唐代后分为秦琼、尉迟恭代替),门神后有降福消灾、城隍、晏公菩萨、土地菩萨神像;其后为10尊神像:东立五路财神(黄白红黑绿五路),西塑五猖神灵(东南西北中五方)。翌日,全村男女老幼团聚庙前,燃爆竹敲锣鼓,名曰为五猖祝寿。”⑤;另设有八卦亭、大鼓台。正殿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两旁廊柱有对联:“问你生平所干何事,欺人懦,诈人财,玩人命,奸淫人妇女,争夺人田地,是不是睁睁眼睛,看世上多少恶盗凶顽,可饶过哪个;来我这里有冤得报,追尔魂,荡尔产,逼尔命,降罚尔灾殃,灭绝尔子孙,怕不怕摸摸胸头,想从前千百阴谋巧计,而今何在哉?”另有一副对联:“我何铁面无私,此地却存功过簿;谁说金钱错用,后方即是子孙堂”。正殿以屏风一分为二,前供祠山大帝泥塑坐身雕像,头戴平天冠,身着黑袍,腰系玉带,足登朝靴,手持朝笏;其左侧立一木制的祠山大帝行身像,传说是金心银胆龙骨身,平素是坐姿,座前有机关,如触动机关神像则突然站立,显示威严,可算是早期的机器人。背后是李氏娘娘的坐姿泥塑雕像,隔屏背靠祠山大帝。后殿又称娘娘殿,三开间,分楼上楼下两部分:楼下为子孙堂,有数尊小型泥塑雕像,如接生太太、天花太太、痧花太太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楼上正中一间供奉玉皇大帝,两侧是四大金刚;东屋供奉三官大帝,西屋供奉二君侯。偏殿也称火帝殿、火光殿,分前后二进,前进供奉的是火妹神像,传说祠山大帝有四女,长风姨、次雨娘、三雪姑、幺火妹,幺妹脾气最暴躁;一说供奉正南大帝,座前有4尊站立神像,神像前东有火龙西立火马,殿内设有小鼓台。后进为道士寝宫⑥。1985年夏天,作者走访复兴村汪村组汪姓老人(即地仙),他说九十殿原来一共六进,木制老菩萨是咸丰时木匠吴作安雕刻,老菩萨姓张,也称张老五,两边有对联,上联是“成功张夏禹,忝列几何,威凛赫赫”,下联末尾是“森森”,文化大革命初期拆除中殿建了学校。所谓老菩萨张老五,芜湖县“邑东南地名山口,有庙谓之老菩萨,即睢阳张公之神,以菩萨称,又以老称,奇矣!案:公之子亚夫与公同殉节,唐赠金吾大将军,同时立庙睢阳,意江淮间以亚夫有庙,因谓公之神为老,以别之其称。菩萨则俗人呼,凡鬼神多如此也。”⑦民间信仰将张巡与张渤混而为一。戏台前进也拆除建校,仅存后面的化妆台,现在使用的戏台为2002年重修,惜未保持原貌。
附:道光二十六年《敏灵观复捐检修置田碑记》:
宛之北称巨观者,敏灵也。离城九十里,一名九十里殿。中奉祠山大帝。建自南唐,历千百余年而祀享不忒,庙貌维新,孰使之然哉。此殆神灵之感触,而闾里士民因以不吝捐输,而好谋修葺矣。粤稽大帝姓张讳渤,字伯奇,武陵龙阳人也。圣父龙阳君与圣母游于太湖之陂,忽焉风云会雷电起,晦冥雨霁中天赐神丹,圣母感而有娠,诞生于西汉神雀(爵)之三年,此大帝之降凡,不犹夫人也。长而奇伟,有利济天下之心,适有神焉,告以某某地僻,不足建家。乃爰及李夫人东游吴会,渡浙江,登苕云,升白鹤,实见山有四水会流其下。於是皇然以思仿大禹治水之法,而手足勤劬,有不敢恤者,惟其受命于天者然也。遂缘吴兴郡自长兴荆溪,疏凿圣渎,辟地三十里,欲逼津於广德。奈乌误皼(同鼓)坛,而功告止。帝即至广德县西横山之顶而化焉。居民思其德,为之立庙以祀,谓帝之身化于此,其神也安于此。不知帝之身化於此,而其神在天下者,如水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若我敏灵观为帝而建,由来已久,水早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迨至本朝乾隆丁未年(1787),倡捐改造而光大之。越三十春秋,至嘉庆丙子(1816)岁,又经光彩圣像,修饰楼台,需费不下千余金。及道光七年(1827)岁丁亥,捐输整理,透钱三百余两,买田二十四亩有零,亦可以备检修而垂永久矣。然田业未敷,犹难云有备无患也。住持胡长发伏求首事,席请十方仁人,慨囊输助,捐钱约有千缗,再加修理。计除用外,复买田三十余亩,统前所买之田,共六十亩零。签举经首,收租生息,俾后来修葺有资,而馨香弗替者,皆乐输之力也。而督修者经营劳瘁,亦有不容或没者焉。均应勒诸贞珉,以垂不朽云。
里人丁景辰敬撰 丁向春敬书
龙飞道光二十六年(1846)岁次丙午仲夏月 敬立
② 参殿内现存清道光二十六年碑文。
③《祠山志》卷1《世系》,广德县方志办公室藏光绪十二年木刻本。
④[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8《神仙鬼怪·广德王开河为猪形》,大象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五编第4册第237页。
⑤五猖神又被称为“五显神”、“五通神”,据传可让信奉者得到帮助或庇护,也令朝拜者戒惧和恐怖的神灵。五猖分东方风猖、南方狂猖、西方毛猖、北方野猖、中央伤猖诸神,源于婺源本土,随徽商扩展,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风俗词典》:“每年农历八月十四(一说初十)相传是五圣(五猖神)的生日,在此之前,各家各户预备生鸡血酒,五彩色纸。届时,村中尊长邀集大会,于五圣庙前供献,名曰为五圣‘软寿(女婿操办的寿酒)’。翌日,全村男女老幼团聚庙前,燃爆竹敲锣鼓,名曰为五猖祝寿。”;
⑥张正新:《我所知道的九十殿敏灵观》(根据正一派道士冯绍庭和地理先生汪玉和口述整理),芜湖县民族宗教事务科1986年调查记录稿。
⑦民国《芜湖县志》卷9《地理志·方言》,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46页。
作者简介
谢小成,男,1952年生,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1968年11月下放知青,1981年南陵师范全日制普师毕业,1995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历任芜湖县文物所长、文化馆馆长,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现为湾沚区历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
作者往期作品链接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讲述徽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芜湖故事。这里是中江文史微信平台。
《中江文史 》
编审:秦建平 编辑:张亦然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