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中江文史」关注我们
(总676期)
“读书得间”,这是我最近掌握到的一个成语,意指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这是我在阅读缪阗《律吕通今图说》“旧叙”中的一段话:“余自幼读四子书,即好玩律吕相生之图,以其形之如盘如规,而鐘吕配之工也。先大夫知其所好,遂命读律吕诸说,意将顺其心而导之,冀读书之得间耳。”
这里面出现的一个成语,就是“读书得间”。按照这个成语所言,读书真的有“窍门”吗?
古往今来,从来的读书人都在想有“捷径”可走,想有“窍门”可钻。但这个想法只能藏在心头,不能为外人道也。一旦说出去,父母不容、学校不容,天地不容。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唯“勤”唯“苦”而已。古人还创造出来“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样的“勤”故事,也推出了“锥刺股”“头悬梁”那样的“苦”情境。古人为了读书,还创造出了一个“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就是为了抓紧时间,现代语言叫“碎片化阅读”。说到底,还是唯“勤”唯“苦”。
那么读书究竟有没有窍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缪阗的父亲想了一招:他看到缪阗“自幼读四子书”的烦恼,也看到他对于“律吕相生之图”的喜爱。于是他就引导他“读律吕诸说”,因势利导,希望他能够“读书得间”。这是一种教育方法,从后来的实践来看,效果似乎也还不错。如今时代,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流行,即所谓“快乐教育”“兴趣教育”。
从我读书数十年的经历来看,读书本身并无捷径,就是“读”,广泛地读,抓紧时间地读。我曾引用过一位名人的观点:人的一生,读书要过两亿字。换算一下,就是20万字的书要读1000本。有人认为高不可攀,有人认为也很寻常,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这个层面上看,读书似乎并无窍门可言。
古人于读书有很多见解,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全面吸收暂时不可能。于是每次读书,只求一点,就容易集中深入,加深理解。
曾国藩则是总结了四种读书方法:一曰“挖井法”,一段时间专攻一本书,深入钻研,不要分散注意力;二曰“炖肉法”,先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然后抓住重点章节(或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读;三是“登山法”,一鼓作气读完,即使暂时不能理解,也要读完,回头慢慢体会其中奥秘;四是“摘果法”,在广泛阅读的前提下,撷取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内容,扒搜剔抠,融会贯通。
像这样的案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但都是读书方法而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窍门”。其实,读书的窍门是在读后。读过的书,你记住了多少?学习的知识中,你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的有多少?这是“读书得间”的关键所在。
读懂了,掌握了,自然乐在其中,也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这是读书兴趣而言,有兴趣,就是窍门。
中江文史艺苑
往期精选
●读书偶记(9、“监狱”之辨)
● 读书偶记(20 、袁昶笔下的“范罗山”)
●读书偶记(21、东归英雄周瑜)
●读书偶记(22:民国版《芜湖县志》中漏掉的芜湖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