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文史 || 小河东流:山 有 神 奇 名 自 扬

文摘   2024-11-14 09:53   安徽  


(总680期)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山 有 神 奇 名 自 扬


小河东流 

(一)

芜湖位于长江下游,地形由阶地、河漫滩和低矮丘陵构成的平原为主,其市区地貌主要分类为:平原、台地和丘陵。本地丘陵,海拔低,个体小,大都呈孤立状态,属低丘、残丘类型,海拔多在50米左右,相对高度20米上下,如:范罗山、鹤儿山、狮子山、大官山、赭山、铁山、弋矶山、神山、齐落山、龙头山、四褐山、东梁山等等。其中海拔最高的属四褐山,有132米,临江而立,扼守要冲。而芜湖所属的繁昌、南陵、无为等地的山区,则属于较高的丘陵,海拔可达数百米以上,不在此文所述范畴。

芜湖城区内的低矮丘陵星罗棋布,大大小小有几十座之多,像范罗山、赭山、弋矶山、东梁山等等主要山丘,本地人耳熟能详,本文不再赘述。而市区东北部的神山,则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前媒体很少报道,透着几分生疏、隔膜和神秘。

近些年来,随着城区东扩,市政布局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神山已悄然发生惊人的变迁,值得费些笔墨,揭开其半遮半掩的朦胧面纱。

神山位于本市东北部的鸠江区境内,离市中心约6华里。诸山平均高66.2米,周长3.5千米,占地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其岩层含铁质,裸露山体呈赭色,犹如一条赤色的火龙,静卧在绿色的平畴上。三十年前,它还属于郊区,但随着城区的扩展,特别是三环路建成后,它已被高楼大厦立交桥所环绕包围,成为城中之山,城中的盆景了,无愧是一方闹中取静的风水宝地。
据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记载:神山“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辅,相传兹山为县治来冈云”。身临其境,漫游观赏,深感此言不虚也!

神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即:南面的大火炉山、小火炉山;北面的马鞍山;东面的两座主峰赤铸山、神山。赤铸山是五座山峰中海拔最高的一座(海拔73.7米),也是千古传奇的衍生地。

因位于城郊,神山自古以来就是先人“入土为安”的地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一带住户很少,树稀草枯,坟冢遍布,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

后来,经过数十年的植树造林,人工栽树约5万株,其中以松、柏、槐等为主。特别是1976年,市政府成立“改造神山指挥部”,集中力量,迁移、平整、处理无主坟冢约12万座,为进一步拓展建设奠定了基础。

1977年,神山被辟为公园,归市园林管理处管辖。开荒绿化渐次展开,新造山林1000余亩,开辟梯田200亩,栽植果树竹木等植物,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1990年,正式设立神山公园机构。神山公园现有面积约4890亩,是赭山公园面积的10倍。经过长期绿化建设,建成苗圃1742亩,多种树龄达40年以上,林木覆盖率达98.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了神山殡仪馆,加上此处又是枪毙死刑犯的地方,因此,市民们一般都闻之色变,不敢擅自闯入,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是每年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前来扫墓、祭奠、烧纸钱的人挤满山头,烟雾弥漫,阴气徘徊,有人称之为“鬼山”。

此种状况难免令人忌讳,但客观地说,这也为山体的休养生息,为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操作便利。否则,今天神山公园茂密的森林,自然的生态,城市绿肺的环保功能,或许都无法幸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殡仪馆搬迁至远离市区的九华南路龙华村,加上不再以此处为刑场,神山这才真正得到了安宁祥和,重获新生。

(二)

神山是芜湖的名山之一,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历历在目,风光幽静秀美,生机盎然。古籍《芜湖图经》《太平府志》《芜湖县志》《安徽史志综述》等,都对其有记载赞誉,可谓高山打鼓——名震四方。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这里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冶炼、铸剑师,吴国的干将及其妻子莫邪锻造宝剑的地方。据汉唐时代的《芜湖图经》记载:“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俗称仙池。砥剑石,俗名石卵。其与赤铸山相连处,名二龙口……”赤铸山为“楚干将造剑之处,山有干将墓”。“火炉山有大小二座,中有一道名铁门槛,相传干将造剑设炉于此,因以得名。”现在,山上仍有淬剑池、砥剑石、铁门槛等遗址。淬剑池位于山巅,泉水终年不枯,清澈见底,堪称神奇。

芜湖乃皖南门户,中江枢纽,自古以铁闻名,所谓“铁到芜湖便成钢”,并非虚话。其境内的铁山、赭山、赤铸山、破山等诸多山丘均含有铁质。周边邻近的马鞍山市,南陵县的工山,繁昌的桃冲,以及铜陵等地,都拥有丰富的铁矿、铜矿、煤矿等冶炼资源,远古时人类即在这一带铸铜炼铁。因此,作为水陆码头,商埠重镇的鸠兹古城,理所当然成为古代冶金铸造匠人的青睐聚集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竞起,诸侯争霸,干戈如林,烽火连天。穷兵黩武,图谋霸业的楚王,为抢占冷兵器时代的独家优势,令手下人胡风子到民间寻访,找到浪迹江湖赫赫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让其秘密为楚王专门铸造宝剑。

鸠兹原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此地为越所有。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越被楚灭,鸠兹转属楚国。秉性率真,豪放不羁的干将,虽然并不情愿为楚王效劳,但在对方的逼迫下,为了生存,只好携带妻子莫邪,在鸠兹神山上搭棚安家,并选址火炉山“铁门槛”,砌设炭炉,潜心铸剑。餐风饮露,千锤百炼,苦熬数年,经历无数次试验,铸剑质量均无明显突破。
据民间传说,是个江南黄梅天,阴雨连绵,多日不见太阳,城郊神山一带云遮雾罩,地面回潮,炭炉怎么鼓风火都不旺。早上起床正在梳头的莫邪见丈夫被炭炉烟火熏得满面乌黑,涕淌泪流,急得一咬牙,随手剪下自己的一缕长发投入炉中,火被引旺。干将挥锤锻打正酣,忽有一只湿漉漉的野雉从远处惊慌飞来,遇火而坠,恰巧落在炉中烧红的铁坯上,顿时化为焦炭。干将也没在意,取出红铁,放在砧上锻打。淬火时,只听“哧——”的一声响,似火龙喷焰,一股白烟直冲天空。从淬剑池里取出剑坯,干将惊喜地发现,此剑色泽青蓝,隐约有龙纹显现,用铁锤敲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经过磨刃、抛光等工序,其双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干将眼放异彩,仰天长笑。

受此启发,干将脑海里灵光一闪,似乎悟到了什么诀窍,他照此操作,在烧红的坯料上添加头发、指甲、鸡骨等物,果然,奇迹再现,他又铸出一把双刃青龙剑,同样锋利异常,难分伯仲。

不料,那多疑狠毒的楚王得到干将送去的青龙宝剑后,先是大喜,但转念一想,此等铸剑高手,如果被敌国收买利用,泄露铸剑秘术,岂不是后患无穷?于是,下令斩杀干将。然后,楚王假惺惺恩赐棺椁,允以厚葬……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民间传说,难免有附会夸张,但参阅有关史料,基本事实脉络不假。

随着后世的科学发展,人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考证才逐步知道:人的头发、指甲与鸡爪骨等物,属碳性物质,放入炼红了的铁中加以锤击锻打,就能使铁增加含碳量。

钢的含碳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含碳量在2%以上为生铁,在0.05%以下为熟铁,如果达到0.05%到2%之间的含碳量,铁就成了坚挺而有弹性的钢。这种钢,按现在的说法叫“渗碳钢”或“低碳钢”。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诚然,关于干将铸剑的地址,学术界尚有争议。一说在苏州虎丘,一说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但史书对这两处的记载,没有芜湖详细明确,而且皆迟于芜湖。何况赤铸山上还有干将铸剑的遗址,那淬剑池、砥剑石、铁门槛等都是无可辩驳的铁证啊!

或许,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干将曾在多处铸造过宝剑。当时吴楚两国交界,攻伐兼并不断,城头轮换大王旗,匠人闯荡江湖,换个地方谋生,也是常有的事。东晋(公元316-317)干宝所著的《搜神记》,晋张华的《博物志》等书亦有类似记载。

后世文人学者众多的相关诗文,也佐证了芜湖神山确是干将莫邪铸剑之处。譬如,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写有《赤铸山》绝句一首:“干将昔此铸芙蓉,风雨千秋石上松。借问阊门腾虎气,何如江上锁蛟龙。”未读诗的全文,仅《赤铸山》诗名,就点明了铸剑地址。此外,明代王浃的《神山》,清代袁昶的《干将试剑泉》等诗文,都可印证。

据《春秋左传集解》《吴越春秋》等新旧文献资料记载,干将莫邪在鸠兹神山铸剑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10年至496年这十四年间。

另有专家考证,从已出土的部分吴、楚两国宝剑其锋利坚韧、富有弹性、不易生锈、光洁度高等特性来检测分析,干将发明的这种钢,应该是铜、铁、锌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合金钢。

(三)

神山公园是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绿化示范于一体的城市森林

公园,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植物种类,给人总体感观是:一、大,广袤博大,视野开阔;二、亮,明媚绚烂,光彩亮丽;三、静,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四、透;山林通透,阡陌交错;五、洁,爽朗洁净,灵秀清新。

唐宋时代,芜湖古城中心区在鸡毛山一带,神山距东城墙不远,山林茂密,景色旖旎,农舍寺庙点缀其间,游人络绎不绝。别具风韵的“神山时雨”,是芜湖的古景之一,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誉。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了“铁门槛”、“淬剑池”、“试剑石”

等人文景观以后,有关部门陆续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李卫公祠旧址”、“志喜亭”、“黄庭坚读书处”、“芙蓉湖”、“雕塑公园”等等大大小小的景点,令人游兴大增,目不暇接。

李卫公祠:李卫公即唐初军事家李靖,辅佐唐高祖平定天下,战功卓著,封卫国公。李卫公祠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0),宋末倾废;明代重修,后又废。北宋以降,历代诗人名流多赋诗咏之。

志喜亭:南宋乾道七年(1171),芜湖大旱,县令沈端节到神山李卫公祠遗址祈雨。两天后,果然普降大雨。他取意北宋文豪苏轼《喜雨亭记》,在神山修筑“志喜亭”,感谢天恩。该亭在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间被毁,在原址上改建“三茅群殿”,后亦被毁。1984年,重建“志喜亭”景点。


黄庭坚读书处: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23岁考中进士,做过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宋绍圣元年(1094),他出知宣州时,遭到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弹劾。在停职查问期间,携家眷寓居赤铸山,闲暇无事,埋头读书,写诗赞美赤铸山。有诗云:“读书在赤铸,风雪弥青萝,汲绠愁水断,村酤怯路蹉。玉峰凝万象,绿萼啄群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此处是黄庭坚在芜湖寓居留下的赤铸山、赭山广济寺滴翠轩和鹤儿山下净土院三处读书遗迹之一。
芙蓉湖:原来由山下几个野生小池塘组成,后经人工开挖将其拓展,形成一片开阔水面,取名为“芙蓉湖”。四周植被葱茏,岸柳轻拂,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鸥鹭翩飞,蛙鸣蝉唱,十分幽静。湖中广植荷莲苇蒲,一年三季叶绿花红,清香扑鼻,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湖心有一座小岛,花草茂密,鸟声清脆,宛如一枚玲珑剔透的翡翠镶嵌在碧水中央。此湖坐落山谷盆地,四面环景,风光绝佳,但水温偏寒,即便炎夏酷暑,也不宜下水游泳。

雕塑公园:以石、铁、铜、铝、塑料等不同的材质构造形形色色的艺术雕塑,不下数百种。其中的“八大山人”、“听雨观澜”、“风的变化史”、“竹林七贤”、“徽韵”等等,无不创意新颖,惟妙惟肖,启迪心智,令人浮想联翩。
神山公园的另一特色就是:江南田园风光,“小桥流水人家”。山环水绕,水包山,山拥水,移步换景,不知不觉就会遇到许多各式各样的小桥。什么百花桥、仙踪桥、凌波桥、秋香桥……林林总总,一桥一模样,一桥一格调,游人过桥后还忍不住回眸端详,依依难舍。

山中还有一座“赤铸书院”,中西合璧式建筑,小巧别致,上下两层,装设典雅,藏书丰富。虽远离闹市,但读者还不少哩,估计多是附近的居民。书屋内还设有咖啡吧,一边读书,一边品尝香喷喷的咖啡,耳旁鸟雀啁啾,明媚的阳光从宽阔洁净的玻璃窗外射进来,洒在人身上,真是舒服极了。我曾在一个金秋的午后,在此书院内消磨了小半天,若不是黄昏降临,真舍不得离去。我打趣地对图书管理员说:“能在此工作,真是福啊!”漂亮的姑娘笑靥如花,频频点头称是。
公园里还有“网红沙滩”,配设小卖部、咖啡座,适合沙滩踢球、打排球、羽毛球等亲子娱乐。“小动物园”里有黑羊、小鹿、天鹅等,游客可投食,与小动物互动。“绿色家园”餐厅,干净整洁,提供富有特色口味的菜品,价格也还公道。一家人玩累了,在此歇一歇,点几个菜,来上几杯小酒,简直是“爽歪歪”。

(四)

神山西北侧(即马鞍山),坐落着烈士陵园。这里庄严肃穆,松柏苍翠,鲜花簇拥,纤尘不染,雄伟洁白的纪念碑高耸入云。来此瞻仰,可洗涤污垢,可净化心灵,可把舍不得放下的物欲情欲私欲放下,可将芸芸众生嘈嘈俗世滚滚红尘看清看淡看透……

神山公园是芜湖市目前70多个城市公园里规模最大,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一处,围绕“生态、文化、运动、休闲”四大主题,正在不断改进升级。她是江城绿肺,文化地标。山林秀美,曲径蜿蜒,沿山体周边筑有一条宽阔的6.7公里长的塑胶跑道,也是目前市区最长的健身步道。我独自徜徉,没有机动车干扰,游客稀疏,偶有老人的轮椅缓缓驶过,身边鸟语花香,空气像过滤似的清新,路旁高大蓬勃的梧桐树撑起两排绵延无尽的巨型绿伞,浓荫匝地,人走在路上,轻松、安全、舒适又惬意。

一年四季,园内景色适时变幻。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夏日

绿树成荫,荷莲芬芳;深秋金叶飘洒,菊香弥漫;冬季红枫招摇,梅花映雪……

赭山、神山,犹如江城的两叶绿肺,有了它们,空气才格外清纯鲜美,人们的呼吸才自然而又舒畅。毋庸讳言,神山是这两叶绿肺中最大的一片,它能量充足,默默奉献,造福桑梓,功不可没。

神山真的大变样了!辛劳忙碌的人们,不妨抽空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透透气,舒展舒展筋骨,一定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小河东流,本名:何东。1958年9月出生,安徽芜湖籍。曾上山下乡务农数载,当过工人、厂部秘书。后考入报社,从事采编工作,直至退休。一介布衣写手。

耕耘文学四十余年,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深圳特区报》《安徽文学》《清明》《女子文学》《当代小说》《太湖》《作家天地》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诸多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

先后有短篇小说集《古城绝唱》,散文集《徽州的背影》,长篇小说《张恒春》,诗词选集《云影风痕》,中短篇小说精选集《梨花风起人未还》等多部文学作品出版发行。


往期作品链接



小河东流:鸠 兹 胜 境 属 赭 山
小河东流:碧 榭 漫 话 九 莲 塘
小河东流:应 信 村 茶 比 酒 香
小河东流:彩虹凌波靓中江
小河东流:魂 牵  一  天  门
小河东流:茶余再聊天主堂
小河东流:古城往事再回眸
小河东流:月光下的宝塔根
小河东流:别梦依稀话繁昌
小河东流:涅 槃 重 生 的 南 正 街
小河东流:徜 徉 在 古 城 广 场
END

中江文史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江文史
展示芜湖地方文史专家、文史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展示芜湖历史和当今文化名人、文史专家的平台。 尊重原著,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