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文史 || 谢小成·:新四军第三支队1938年在芜抗战时间考辨(下)

文摘   2024-12-16 16:15   安徽  

(总697期)



新四军第三支队1938年在芜抗战史实考辨(下)


·谢小成·


                                 
     (


1938年2月14日,侵华日军大本营撤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及华中方面军司令部,成立由畑俊六为司令官、河边正三为参谋长的华中派遣军日军大本营5月20日成立第116师团,7月15日成立第15、第17、第22师团,进驻至南京、上海、杭州及皖中地区担任守备,皆归属华中派遣军。年夏,将驻上海、南京,杭州的华中派遣军的6个师团及台湾旅团,全部调出参加对武汉、广州作战。10月,日军以116师团防守鄱阳湖至芜湖沿江地带,以15师团及独立11旅团防守京(宁)芜、京沪沿线地区。1939年2月,日军15师团(熊谷敬一师团,驻南京)辖步兵指挥官(赤鹿里)、第60联队驻芜湖(中时中英联队,负责芜湖、湾沚及沿江地区);该联队前原部驻竹丝港(山口中队、湾沚、九里山一带,驻湾沚8中队(西尾中队9甲大观园及堂前,骑兵队60余人驻电灯公司,炮兵队驻文昌宫,山崎宪兵队40余人驻蔡租场(菜市场)①。驻湾沚日军掘破罗塘圩,引青弋江水淹至铁路两侧,以阻断抗日军队对湾沚日军的直接攻击。日军同时修复江南铁路沿线的白马山、竹丝港、杨家渡、缪庄(童小坝)火车站、四家大门、小河口、龙头庵、清水河大桥、方村(河东称东镇,方村称西镇)、李桥、赵家渡桥、九里山、獾墩陈以及内陆交通要道口的王埂头、老鹳嘴、石硊、高岗埠、黄池等地设立大小据点,确保铁道、芜宣公路畅通。湾沚及九里山、水阳等大据点都修筑了碉堡和岗楼,外置3道铁丝网,挖掘丈余深的壕沟,驻军多为1个中队;其余皆为小据点,往往设1道或不设铁丝网,一般有日军5-8人,加上汪伪军约20余人,均配备有1挺机枪,2门火炮,20余支步枪。

(项英)

根据项英建议,中共中央决定闽赣省委书记黄道调东南局工作,中军委遂从延安派张云逸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谭震林由原定支队副司令员调任支队副司令员并主持工作。5团主要由闽北游击队编成,团长饶守坤,旋去延安学习,改孙仲德,闽赣省委委员曾昭铭任副团长1940年3月在无为牺牲),参谋长杨元三(后桂逢洲),政治处主任刘文学(后彭胜标),下辖3个营,1营长严昌荣、副营长桂逢洲,2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3营长周汝春、副营长阙中一。第6团主要由闽东游击队编成,团长叶飞(原闽赣省委委员、军区司令员),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处主任阮英平,下辖3个营,1营长陈挺、副营长涨潮夫,2营长沈冠国、副营长廖政国,3营长黄培松、副营长戴炳辉。

根据第三战区命令,以青弋江为界,第32集团军防守青弋江以东地区,第23集团军防守青弋江以西地区。三支队接防后,居于两个集团军结合部。

武汉会战开始后,日军1938年9放弃宣城,溯江西上,对武汉展开全面进攻,战线西移,战区也逐次抽调精兵西。芜宣战场各部队的任务是不断袭扰,牵制日军兵力。第32集团军所属第98师尾随驻宣城日军千余人(一大队),10月2日迫近湾沚。6、7两日展开外围战,驱逐师姑塘、头井边(今阳光新城)、查山头(今烈士塔西侧)、张上庄、十字路、万村日军警戒部队;占领潘墩、竹园村、双池塘、五里墩、张村、石家村、苏老棚、华墩树(即花桐树,今县客运中心北)、张村51.6高地,日军退据邓公庙(今尚城国际)及铁公路交叉点之碉堡亘小观音庵(今罗福湖东北)之线主阵地,增兵固守。16、17两日,该师向湾沚日军发动第一次攻击战,同时进行外围打援战,压迫围困湾沚日军。23日夜,98师与23集团军第145师、新四军支队5团夜袭被围困的湾沚日军。25日,该师撤出292旅策应贵池方向;27日以294旅攻击湾沚日军,日军施放大量喷嚏毒催泪性瓦斯;延续至11月2日,将原阵地交63师接替完毕,师取道兰溪(浙江金华),乘车向南昌集中。改隶第9战区,整训后参加南昌会战

接防后,“三支队5团面敌居前;108师阵地位于5团右后方过龙山到九连山的丘陵地带,144师的阵地位于5团左跑马山至伍家庄一线,形成前三角配置④。前引郭勋祺于1938年10月12日报蒋介石电文可知,川军第144师、145师已然部署至沿江一线。而108师属张学良东北军,归属32集团军,1938年秋由浙西余杭、武康、安吉、孝丰一带调入皖南东流、至德(今合称东至)一带,冬调宁国北,接防宣城亘青弋江一带阵地,积极袭击九里山、湾沚日军后于12月19日接防三支队防区。也就是说,三支队接防时没有108师什么事显然,三支队5团右后侧是98师234旅,左后侧则是145师。

(叶挺)

三支队芜阵地守卫的主要战斗有收复红杨树、红杨树保卫战、拔除山据点、小河口突袭、夜袭湾沚、红杨树马家园阻击战、虾鱼沟红杨树争夺战等,可视为敌后游击战中阵地守备战、袭扰战

5团接防时守军是川军145师   第三战区规定23集团军144师任务是“守备南繁县属之福定山(珩琅山东南)、西河镇、红花铺、虾鱼沟、夫子决(阙)、殷家嘴、奎潭、桃木渡、小淮窑、石硊镇、峨桥镇、岳山、铜山、河沿山、横山桥线下一线阵地。8月19日,144师调防沿江地区,防守任务移交给145师(含红杨树)同时145师防线延展至横山桥,师部驻南陵县城。因此,支队是与145师交接防务,详见以下引文:

“1938年,(145师)胡团(即434团)担任皖南南陵、西河、红杨树一线防务,……434团奉命接右翼黄墓渡一带防务,西河红杨树一线防务移交支队接替。

——胡世杰(四川仁寿人,贵州崇武军校毕业,时任川军145师434团团长,1940年被撤职,1945年国军整编时退伍,落籍青阳县):《蒋介石并吞川军纪实》:《安徽文史资料》第20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14-215页。

“8月18日,奉军长巧(18日)申参一电令,要旨如左:顷奉总唐〔式遵〕17日16时奉泰一电,节开:144师所担任南陵繁昌一带防务,着由145师接替,并限皓日(19日)交代完毕,至144师交替后暂集结三里店附近待命开拔。”“19日18时交替完毕”,“军长电话144师全部着集中青阳附近待命”,拟开江西浮梁保卫罗卓英总部。30日“本晨,敌军约数千人在前江口、新河坝、李阳河、乌沙闸、马踏寺等处登陆,目下正与我陈军石旅激战中;着144师先以430旅归陈万仞代军长指挥,迅速扑灭登陆之敌。”

——《第144师在安徽南陵、繁昌、贵池等地战斗详报》(1938年7-9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接防红杨树   红杨树是个小镇,居于杨滩河与青弋江汇合处,镇有古观音庵,庵旁生长一棵硕大的杨树,枝繁叶茂,华盖高擎,叶皮均呈现红色得名

国民党144师据前文,应为145师1个师在红杨树一带担任防务,我们新四军5团1个团去接(当时支队部带6团3营移居蒲桥)。5团部驻在西河镇,1营驻离西河不远的王村,我们2营驻在马家园至红杨树一带,3营则驻在我们的左翼金家阁。……接防时,谭震林同志给我们出了个点子,他说:鬼子刚占领红杨树,立足未稳,加之地形还不太熟悉,必然人心惶惶。夜里你们去闹一闹他,让他们六神不安。于是,我们选了几名有经验的侦察兵,让他们每人带上七八颗手榴弹,打一阵枪,部队又在村外配合,连吆喝带打枪,折腾了大半夜,还缴获了一条枪。鬼子刚占领红杨树,摸不清情况,又没有坚固的工事,第二天一早便急匆匆地撤回湾沚镇去了。我们顺利地收复了红杨树,鬼子一走,部队迅即开进村去。……我们进驻后,迅速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没出几天,许多外逃的群众陆续回到村里,红杨树才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陈仁洪:《接防红杨树》,见《青弋江畔抗日烽火》,1985年7月内部本第2-5页。

陈仁洪将军回忆说明收复红杨树是不而克前文交代,其时98师压迫日军、攻击湾沚大战在即,2营夜间袭扰促使日军放弃红杨树撤回湾沚个很大的诱因5团2营进驻红杨树后,4连随营部设在红杨树街致和粮行(老板翟光本)大院,5连驻大河西,6连驻窑湾村。首要任务夺回红杨树马家园一线阵地,卡住青弋江两岸的圩埂,阻止日军南进。

 

初战告捷   日军失了红杨树,定会来犯。为慎重初战,支队在南陵蒲桥召开干部会议,5团也在西河召开连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全体指战员分别走访友军老乡,基本摸清日军战术特点:依靠火力压制、分进合击、迂回包围、抄断后路,轻装掩蔽、集团冲锋、突然袭击受过正规严格训练,射击准确;作战顽强,有武士道精神,宁愿战死不愿缴枪;士兵服从性好,进退有序,败了也能集合;军官能力强,指挥果敢,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弱点是攻击方式单一,多依靠集团式冲锋,进退转移较慢,过仰仗火力,战术运用不太灵活。国民党军拥挤在一条圩堤上,兵力施展不开;战术上呈纵向三线配置,人数虽不少,接触战斗的人不多,火力不如日军,往往一线击破,即退二线三线,甚至全线溃退伤亡较大。在2营战士军事民主分析会上,官兵议论化整为零,挖圩埂,做暗堡最佳方案:“我们的工事一律设在圩埂的拐弯处,在即将拐弯的地方挖开一道200米的圩埂,把日军堵截在圩埂的直线上,这样我们可以打他们的纵向,而他们只能打我横向。为了加强火力,我们要把最好的火器调到挖开的圩埂前面来,在圩埂的顶部、底部两侧掏上小坑道,分层配置,让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可以上下左右地顺着圩埂打他们。火力点射击技术好,战斗经验丰富的老战士,预备队一律在圩埂后侧挖小坑道隐蔽起来就是猫耳洞,那时不那么叫。战斗一开始,一定要把鬼子放到我们的最佳射击距离内打,以求最有效地杀伤敌人。”陈营长最后补充说,“圩埂是水乡群众的命根子,改造阵地时要跟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告诉他们打完仗,一定按原样夯实填平”。各连按照既定方案开始行动,乡亲们也纷纷赶来帮助。部队在挖断的圩埂两侧掏好隐蔽部,做好射击暗孔,又在圩埂的断切面上挖了射孔,架起机枪,在掘开的地段,埋上芦柴伪装。 

大约15日湾沚116师团60联队大队长川率领日军4003个中队、1个炮队、1个机枪队),伪军200多人进犯红杨树,2营战士迅速进入阵地。当敌人进入我埋伏地段,到达有效射击圈时,机枪、步枪、手榴弹随即炸响,日军倒下了一大片。日军沿圩两侧,分两路冲锋,又遭到圩两侧掩体内机枪、步枪的猛烈射击,许多日本兵顺着圩埂斜坡跑着跑着滑落到河里,摔得满脸是泥,但爬起来还是冲。一个回合下来,圩边上又倒下了一片。川月发疯了,一边让迫击炮、掷弹筒向我阵地猛打,一边指挥部队往前冲,却被挖开的圩挡住了,而且到处布障碍,只能被动挨打。我阵地由于在圩拐弯地段,没有纵深,日军迫击炮、掷弹筒难以发挥作用,川月无可奈何,只好拖着上百具尸体撤回湾沚,5团打好了进入皖南的第一战

初战告捷,官兵振奋,为防敌再袭,指战员连夜加固工事,在青弋江河道设置树障,同时加强红杨树侧后几条圩的防守,防前后夹击。果然,第二天川月率兵再次来袭时不再猛冲,而是利用圩地向我阵地隐蔽逼近,虽然减轻了伤亡,但一到缺口地段照样无计可施。2营战士们躲在暗处,沉着射击,日军怎么也接近不了我阵地。川月遂派出部分兵力,企图从侧后迂回夹击,但2营指战员早有准备,在日军临近阵地时猛烈还击,偷袭的敌人又缩了回去。僵持到中午,日伪军只好又拖着尸体狼狈而归。此后,2营又成功阻击了湾沚日军对红杨树的几次进攻,毙伤敌近200人。战后,四周群众抗战信心倍增,敲锣打鼓地给新四军送菜、送肉,参加支前,为5团提供情报,主动地帮助部队修筑工事,主动地在红杨树小河(杨滩河)用木船架起浮桥,方便2营连队之间联络。部队也乘机加强民运工作,秘密发展党组织。

日军当时不知道对方是新四军,在行军路上、阵地上看到丢弃的破草鞋,便给新四军起了个绰号“草鞋兵”,到处说红杨的“草鞋兵”真厉害,一时不敢再犯红杨树⑦。

袭击小河口据点   10月中旬,5团1营调整防守夫子阙至小坝嘴、虾鱼沟(今红星圩东北)一线。11月初的一天夜晚,2连1排排长带领1名副班长和4名战士,从驻地夫子阙奔袭小河口日军据点。排长带2名战士隐蔽在据点附近,副班长带2名战士向日军据点投掷手榴弹,日军突然受到打击,嗥叫着往外冲。副班长他们边打边退,引开日军,排长等乘机冲进据点,打死日军守兵2人,缴获部分子弹和衣服,烧掉据点及外围房屋,拂晓凯旋而归⑧。


烧湾沚日军马厩   《陆军第九十八师湾沚之役战斗详报》,10月22日,98师为攻击湾沚日军,师长王甲本叶挺军长电话联系后,叶挺令三支队配合98师攻击湾沚战斗,编配为河西攻击队任务是潜入湾沚街市,先焚毁弹药库,举火为号,分头袭击敌指挥部、炮兵阵地,破坏敌之通讯网,接应河东部队。

首战告捷后,“日寇一直不敢到红杨树来,谭震林说:‘奶奶的,鬼子熊了,他不来打老子,我们就到湾沚登门拜访。’第二天,团部派了一个侦察参谋,又从我们营侦察排挑选了十几个战士,因不便用船,他们分乘几个大稻桶(俗称禾桶),带足了手榴弹、煤油、炸药,乘着黑夜悄悄第摸进了湾沚镇。……我们侦察员进镇以后顺利地抵到柿子园大营房。鬼子在这里用铁丝网圈了几十亩地,四周遍设碉堡和岗楼,里面是大队司令部、宿舍、马厩和弹药库。园子中间是一片很大的操演场。操演场左侧有一块高地,高地中央有一个大塘。……敌人防备很严,他们在铁丝网上装有警报(铃),稍有触动就会被发现。侦察员们摸不进去,便瞅准了离铁丝网较近的马厩,他们把包了棉花蘸了煤油的手榴弹投了过去。手榴弹变成了燃烧弹,一爆炸,火球飞溅,很快把马厩点着了,战马被栓在槽上,着了火跑不出来,被烧得‘咬—咬—’直叫。营房里枪声大作,乱成一团。

——陈仁洪:《接防红杨树》,《青弋江畔抗日烽火》,1985年7月内部本,第14-15页。

“梗(23日)夜,我谭支队协同98师攻击湾沚,该支队于薄暮由关王庙(渡)之轮船码头偷渡登岸后,一部向湾沚之西,一部向湾沚之北前进。迫进芜镇擒杀敌兵数名,并烧毁该镇街房及施放信号弹,终以联络不确,98师未同时前进,我军众寡不敌,战至天明。”

——《第3战区顾祝同等将领与军委会往来军事文电·湾沚战斗》(1938年7月-11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上述两则记述略异,后者更为可信,因为10月下旬的青弋江水流平缓,漂流20里地,从红杨树以桶长时间漂流须经芳山、大洋桥日军据点,易被发现,以桶自河对岸由“关王之轮船码头偷渡登岸较为可信

拔除方山据点   10月下旬,5团2营成功拔除了方山据点。方山在红杨树和湾沚镇之间,紧傍青弋江,村子后面有一座大庙叫五显殿,敌人在殿旁修了个大碉堡,驻有日军1个班,庙的四周还建有几个小碉堡,驻有伪军1个中队有七八十人,伪军中队长叫曹瑞庭。敌人在据点外挖了一道壕沟,进出一律用吊桥,每晚摇起吊桥,不准进出。该据点是湾沚日军的前哨阵地,经常派出特务化装刺探我方情报,影响我战斗的预期效果;他们还封锁渡口,欺压百姓,群众恨之入骨,2营决定拔掉这颗钉子。

新四军战士化装成给据点送菜送粮的桂花冲村民,故意等到天将黑时到达据点。据点里日伪军需每天送一次粮菜,伪军怕第二天没吃的,只好一边责怪他们送迟了,一边放几个挑夫进入大庙据点,不准晚上回。入夜,庙内伪军睡熟,鼾声四起。“挑夫”们迅速从菜筐和粮袋中抽出枪支,打死看守吊桥的伪军,潜伏在外的4连战士迅速攻入大庙,喊声、枪声、手榴弹爆炸声顿时响成一锅粥,睡梦中的伪军没明白过来就死了。大碉堡内的日军听见密集枪声,悄悄溜出,连夜逃回湾沚。这一仗歼灭大部伪军,中队长曹瑞庭被击毙,缴获步枪40余支、捷克式轻机枪1挺、德国造手枪1支。战斗不到30分钟结束,部队抓紧打扫战场,炸毁碉堡,焚烧大庙,撤回红杨树。5团还经常派出小分队袭击敌人,搞得鬼子心惊胆颤。因为江南雨多路滑,部队每人打了个带钉子的铁鞋掌,行军时固定在草鞋上,方便多了。以往每战,日军看见鞋掌印,起个绰号“马夫队”,知道草鞋兵、马夫队不好惹。直到拔除了芳山据点后,日军才知道这是新四军⑨。


红杨镇、马家园战斗   马家园地处芜湖、南陵、宣城三县交界处,现属南陵县许镇,红杨镇有小河连通。1938年10月下旬,第三支队的任务是,“守备夫子阙、马家园至西河一线,配合50军主力对铜陵、青阳之敌作战。”第3支队“左翼为144师之一部,位置于肖头磡(本义为陡峭堤岸,今作小头坎)、赵家、湾沚湖(指日军掘破罗塘圩形成的湖)一线,与我夫子(阙)之守备部队切取连络。右翼为98师294旅之一部,位于双桥、竹塘、上寂庄一线,与我红杨镇守备部队切取连络。其炮兵阵地位于九里山左翼之小高地,其主力则位于九里山附近”。三支队“采取运动防御的方式,正面配备疏散的战斗群,侧翼控制主力,以便对敌侧击和实施反击。”具体布防为:6团3营位于夫子阙、上杨许、马家园、十甲村一线,担任正面防御。7连1个班位于夫子阙,2个班在东筦崔,另1个班在夫子阙右翼圩埂上,担任虾鱼沟方面之警戒;营部率2个班位于十甲村。8连3个班在红杨镇,1个班在红花铺,2个班在清水潭;9连1个班在夏高桥,2个班在仓里,3个班在马家园,并以1个班延伸至清水潭左翼。5团团部率2营于西河镇,为总指挥中心;3营之7、9连位于跑马山,担任左翼侧击;8连位于三叉河,担任警戒;5团1营和1团2营9月从苏南回撤的一支队1团,称直属1团)驻蒲桥、青弋江一线,为预备队。部队一边构筑工事,一边组织小分队与敌伪接触,采取游击战,小规模袭击敌人。支队制定的战术是:以疏散的小战斗群摆在正面,主力埋伏于侧面。部队构筑工事时,挖好一个个散兵坑,并在敌人可能冲锋的圩埂拐弯处挖上豁口,阻滞敌人。10月29日,支队侦察得知,日军正集结兵力,有向马家园进攻迹象,即命6团3营正面防御,各连以班为单位,分散与敌作战。营部率7连两个班在十甲村指挥战斗,7连其他各班分散在夫子阙、东筦崔一带防守;8连运动于红杨树、红花铺、清水潭一线;9连担负仓里、夏高楼、马家园一线的正面防御。

湾沚之敌为配合其在铜陵、大通沿江地区的“扫荡”,向我青弋江进犯。10月30日,驻湾沚日军之15师团步兵第60联队和第116师团一部出动骑兵100余人、步兵400余人,分3路向红杨镇进攻:第1路敌80余人,由芳山渡河,经滩头攻红花铺;第2路敌300余,由芳山向红杨镇进攻;第3路敌100余由崔山头经姚王渡向红杨镇进攻。晨6时,6团3营一部与敌先头部队在清水潭接触,战1小时,消耗敌人目的既达,遂放弃清水潭。毙伤日军100余人,我仅伤2人。8时许,8连指导员率1个班往红花铺,阻敌渡河,进至陶家附近,与红花铺退回之一部相遇,谓红花铺已被敌占领,仍坚持前进,至该地附近被敌火力压迫封锁,激战1小时半,毙敌10余,我排长以下10余人牺牲。

11月1日144师原任繁(昌)铜(陵)县属横山桥以左至坝埂头一线江防守备,至本月1日复奉命向右延伸,接替145师所任南繁防务,并指挥新四军之第支队

——《第144师在安徽繁昌、铜陵、青阳等地战斗详报》(1938年11-12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1月3日,敌增兵400余,配合原敌分4路再次来犯,围攻我马家园、十甲村等地。第1路敌100余由红花铺、姚王村向十甲村进攻,并以小炮数门占领跑马山,炮击马家园、十甲村;第2路敌500余由红花铺经清水潭攻十甲村东仓里,另一部直攻十甲村,再转攻马家园;第3路敌100余,由红花铺经滩头进攻夏高桥;第4路敌100余由山经虾鱼沟攻夫子阙。敌先与我清水潭、夏高桥部队接触,战约2小时,7、8连退至陶村,敌遂占领十甲村;5团8连因左翼已攻破,亦撤至董村。敌100余进至陶村,与我9连接触,战约2小时,因敌增援,我即西撤。是时我主力已集结,即猛烈反攻,敌退至红花铺、红杨镇,我收复马家园。当晚,5团派出几支精干小分队突袭湾沚、九连山,造成敌人极大恐慌。

4日拂晓,5团参谋长桂逢洲率3营经崔山头袭击红杨树,因侦察不确,仅歼灭敌排哨,因昨夜袭扰,敌上午将主力撤回湾沚,我顺利收复红杨树。战斗结束。

此役前后4日,日伪军伤亡300余人,新四军支队伤亡32人,阵亡排长1人,群众20余人被杀害,我遗失步枪10支;缴获敌文件一部,收复30日以前守地。这是支队进入皖南前线进行的第次大规模战斗,不仅“胜利地实现了守备的任务,同时也学习了阵地战的经验,说明我们不仅善于游击战,而且会打阵地战

争夺虾鱼沟、红杨镇   11月18日至12月18日,5团3营防守虾鱼沟、夫子阙一线,日军多次进犯,双方数战于湾沚凤凰闸、山镇、九窑滩(今东定窑村北)、红杨镇、清水潭、虾鱼沟、夫子阙马家园、十家人等地以往文献未见载,现据已解密的二史馆

战史会档案等相关记载选摘如下:

11月[14日6时]据“新四军第支队谭震林报告:芜(湖)湾(沚)之敌元日(13日)向湾沚以西之凤凰桥进攻,我右翼友军63师已退至方山镇。11时,敌小火轮向我北公坝攻击,从晨至15时,战况激烈,我伤亡颇重。职队子弹缺乏,请速予补充。师长范子英令3支队固守,派送子弹3000发。申报军部补充,并派侦探赴芜湖、湾沚侦察”。[14日21时] “谭震林再报:敌约300余人于本日15时向我5团2营之红杨镇攻击,我虾鱼沟5团3营亦感受敌包围威胁,各处均在激战中。范子英处置:饬令第支队严防敌之南侵,并令一部向杨镇出击,侧袭敌人”

(谭震林)

[16日10时]“谭震林报告:右翼63师与敌激战于宣城方面,据报宣城已于本日16时陷落敌手。由方芳,下同山镇进犯寒泥沟(即虾鱼沟)、九窑滩等处之敌,经我反攻逆袭后,该敌仍退回方山镇。正面我敌仍对峙于红杨镇以东地区。另,敌一部于跑马山附近正赶筑工事中。范师即令第支队应控置部队于三岔河附近,以便尔后策应各方”。[16时]“谭震林又报:右翼63师已后撤甚远,刻已无法连络。寒亭为32集团军防地,该处亦无守军,职队右侧甚感空虚。范子英除令第支队与63师连络外,电报军长请转上峰派队填补空隙。”

[18日7时]“谭震林报:本晨3时,敌约300余由方山镇向我红杨镇阵地数次攻击,我以(已)伤亡惨重,敌重(众)我寡致红杨镇阵地被敌突破,刻该敌正与我激战于清水潭附近。范师通知430旅旅长刘福斋速派兵一营前往西河镇,增援第支队作战,并受谭支队长指挥”。[20时] “谭震林又报:当面之敌与我仍相持于原阵地。430旅已派860团之刘营前来西河镇,受职队指挥矣。俟防御阵地编成出击部队后,拟即肃清当面之敌”。

[19日6时]“谭震林报:昨日入暮以前,我攻击部队部署完毕,于22时开始由清水潭向红杨镇之敌攻击前进,激战及3小时,将该处之敌击退,我遂收复红杨镇,残敌约300余向湾沚退去,我正乘胜追击中”。

12月[1日20时]“谭震林报:昨(卅)日攻我红杨镇之敌约八九百人,多系东北及苏皖人。敌攻陷我红杨镇后,一股窜扰水潭,一股窜扰虾鱼沟,经我分头迎击,毙敌300余,我亦伤亡百余(守兵1排全部壮烈牺牲)。刻敌我仍对峙于清水潭、虾鱼沟附近”。

[2日8时] “谭震林报:东日(1日)拂晓,敌约五六百人向我清水潭、夫子决(阙)阵地猛攻,刻正激战中。范师即令145师曾团协力拒止”。

——《第144师在安徽繁昌、铜陵、青阳等地战斗详报》(1938年11-12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2月)“3日5时,红杨镇敌增至千余,分由夏高楼、红花铺、姚王村等处,向我谭支队夫子阙、清水潭、马家园、十家人等地进犯,激战至9时,该支队以兵力单薄,不支退出。未几,我145师胡团(即434团)即令驻金家阁之1营,协同谭支队反攻。至午后5时,谭支队攻占十家人,其马家园、清水潭、夫子阙等阵地,亦经胡团之1营协同该队相继恢复,敌退红杨镇。同日,敌一股数十人向我145师曾团刘家坝阵地,进犯未逞。是役,谭支队数及曾、胡两团共伤亡官兵50余人。是晚,红杨镇之敌,经谭支队数度袭击,毙敌百余,敌不支,向湾沚退去。该支队遂于4日早3时占领红杨镇,同时,该支队之一部袭击崔家山之敌守兵排哨,消灭而占领之”。

——《第3战区12月份战斗要报(1938年)》之“红杨镇、崔家山等处战斗”条,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开进繁昌沿江前线  支队初归第三战区直辖,进入芜湖县作战时已归第50军郭勋祺指挥,委145师代为指挥,11月1日划归144师指挥。据第144师《战斗详报》,支队12月19日交防,“以谭支队全部进入繁昌附近”,107日进驻西河至离开县域是72天。开赴繁昌时间见下载:

“11月下旬,部队离开青弋江,离开凝结着初战胜利的红杨树,西去繁昌。”

——陈仁洪:《接防红杨树》,《青弋江畔抗日烽火》,1985年7月内部本,第18页。

“1938年12月,第支队奉国民党第战区的命令,由青弋江一线调至铜陵、繁昌沿江地区,担任长江沿岸的防御作战任务。……12月下旬,第支队刚进入铜繁地区……”。

——《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8月版,第57页。

“[18日19时]奉军长巧(18日)午参一电令,要旨如左:甲.奉总唐〔式遵〕17日17时泰电,节开:(子)当面之敌现正集中兵力企图攻占青阳,本集团军拟现稳固青阳阵线,待机再行出击,特重新调整部署如下:50军军长郭勋祺率所部并指挥新四军之谭支队为右翼兵团,俟108师将青弋江、三里店防务接替后,即以主力坚固占领三里店、合村、钱家桥、高家岭、小路口南冲观音阁之线,并以谭支队全部进入繁昌附近,构成根据地,担任游击,以妨害及扰乱敌人。……(……”

——《第144师在安徽繁昌、铜陵、青阳等地战斗详报》(1938年11-12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1938年中秋后,川军撤离。重阳节(10月31日)后的一天早晨,新四军支队先头部队来到中分村,但不多久又调回南陵。直到1939年春节(1939年2月20日)前,新四军支队5团下辖1、2营,方正式分驻中分村、梅冲、铁门闩和马冲各处”。

——徐友志:《谭震林同志在繁昌抗日前线》,《热血山河丛书·将领讲述·新四军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2月版,第186页。

 以上是我据手头资料认识的三支队在芜湖县抗战史实。毋须多言,读者自明。需要说明的是,因与二史馆有协议,公开发表时不得注明【分】卷宗号。只得暂付阙如,恳请读者见谅。


————————————————

【注】

《叶挺电告最近战况》(1939年2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新四军组织沿革》第1编“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第6团”条,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9月版,第13-14页。孙仲德(1902-1961),名家骥,曾名余凯章,合肥三河人。1920年入保定随营军校习军事,1931年参加革命,1934年入党,1937年入抗大学习,分配到新四军3支队接任5团团长。1939年5月起历任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7师19旅旅长、师参谋长,华野先遣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合肥市军管会主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皖北军政干校校长兼书记等职。1952年2月当选中共安徽省委委员,5月转业,历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等职。1961年11月病逝。

摘自《陆军第98师湾沚之役战斗详报》(1938年12月12日),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1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108师沿革史》(1942年3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据下文,12月19日接替新四军3支队防守青弋江一带。

芜湖县地名委员会编:《芜湖县地名录》,1985年6月内部版,第152页。

陈仁洪:《接防红杨树》,《青弋江畔抗日烽火》,1985年7月内部本,第1-18页。按:《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1卷,第292、《芜湖军事风云》124页皆记为1938年10月下旬”;《芜湖县志》(1993年版)第579页、《芜湖通史》第463页则记为1938年8月。”考之俱误,理由是:此战发生应在收复红杨树以后,9816-20日首攻湾沚10月23日夜袭湾沚10月30日至11月4日是马家园战斗,故本次战斗只能是15日前

参《中国共产党芜湖县地方史》第1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52页

陈仁洪:《接防红杨树》,《青弋江畔抗日烽火》,1985年7月内部本,第15-17页。  

《马家园战斗详报》(1938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200-203页。


胡世杰(四川仁寿人,贵州崇武军校毕业,时任川军145师434团团长,1940年被撤职,1945年国军整编时退伍,落籍青阳县):《蒋介石并吞川军纪实》:《安徽文史资料》第20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14-215页。

《第144师在安徽南陵、繁昌、贵池等地战斗详报》(1938年7-9月);《第144师在安徽繁昌、铜陵、青阳等地战斗详报》(1938年11-12月)。未刊原件,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

邱行湘(时任第18军67师201旅副旅长兼402团团长):《贵池、青阳阻击日军航运战斗经过》,见《热血山河丛书》编委会:《将领讲述:中央军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月版,第367-369页。


作者简介

 


谢小成,男,1952年生,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1968年11月下放知青,1981年南陵师范全日制普师毕业,1995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历任芜湖县文物所长、文化馆馆长,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现为湾沚区历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

往期作品链接


赵学梅:中江资讯  | | 盛世修史    成绩斐然

郑 锋:芜湖县始设时间探疑

吴勇:耕读传家久 ——湾沚区胡湾胡氏宗祠

朱幸福:民俗 | |西河比茶

赵学梅:漫话青弋江上航运史(上)(下)

谢小成:无湖、芜湖和于湖(下)

谢小成:无湖、芜湖和于湖(上)

谢小成:湾 沚 米 市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讲述徽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芜湖故事。这里是中江文史微信平台。

   编审:秦建平  编辑:张亦然




中江文史
展示芜湖地方文史专家、文史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展示芜湖历史和当今文化名人、文史专家的平台。 尊重原著,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