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文史 || 刘传汉:话说河南二多桥

文摘   2024-10-30 21:47   安徽  


 提示点击上方「中江文史」关注我们



(总671期)



话说河南二多桥


刘传汉



     

在芜湖青弋江口南岸,曾经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却走出一位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史学家、藏书家阿英。

这条小巷名字叫“二多桥”。


二多桥是芜湖河南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大体与泗关街、青弋江平行,街道略呈“Y”字型,东从富民桥、中山南路起,西至河南二街止,全长93米,街宽3至5米不等,原为弹石路面,1980年代初改为水泥路面,街道两旁多为二层楼房或平房,平房屋面上多开有“老虎窗”,以便空气流通。东端北侧穿过富民桥,往东走过十多级长长的青条石台阶,便是中山桥;东端南侧有一条10余米长的小叉巷,与河南东三街相通,再往东,便是南北走向的中山南路了。

明代以前,这里有一条小河,名叫“翟个港”,河水从盆塘湾蜿蜒流出,流入青弋江。小河上有两座桥垛(即简易的桥墩),架设有一座石桥,铺着长长的石条板,方便小河两岸的百姓往来,人们便称之为“二垛桥”。后来,小河淤塞填平了,成为一条小街巷,老百姓便将这条小街巷也称为“二垛桥”,再后来官方登记地名,因“垛”与“多”字音相近,顺手写成“二多桥”。其实,二垛桥与二多桥,在芜湖本土人口中讲出来,声音大体是一样的,并没有多大差别。

到了明代,芜湖城市中心逐渐从鸡毛山一带高地沿青弋江岸边向西转移,芜湖也得长江与青弋江之利,城市不断扩张,在两江交汇处形成庞大的竹木交易市场。明成化七年(1471),朝廷工部在芜湖设立工关,工关设址江口关门洲,在二多桥旁边的泗关街设立“抽分厂”(关卡),管理江上往来竹木商排等征税事务,到弘治十五年(1520),税银达37000多两,崇祯后期,工关税收多达6万两,一度居于全国工关之首,当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崇祯三年(1630),明朝廷户部又在芜湖设立钞关(又称“戸关”),主要征收过往商船的货税。钞关地点就设在河南,距二多桥不远处,与河北工关隔河相望。当时,河南地区商贸也日趋繁荣起来了。

到了清光绪八年(1882),镇江七浩口米市迁来芜湖,芜湖米市迅速扩张,也带动了河南江口一带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些外地来芜湖谋生的百姓纷纷来此撘起窗棚,建造房屋,定居下来。二多桥附近一带街巷纵横,东三街、(河南)二街、西三街、周家里、新圣街、泗关街、复义里,大关街……众多街巷先后形成。这些街巷都不长,大多数街巷都只有百米左右长,甚至有的街巷只有二十几米长。房屋一家紧挨着一家,没有间隔。人员的聚集,也带动了商贸的繁荣,碾米厂、米行、百货店、日杂土产店、酒馆、铁匠铺、澡堂子、水火炉子(老虎灶)等也应运而生,二多桥及其邻近的街巷都成了人烟密集的地方。

二多桥西端不远处,曾经有一家私营企业——美隆面粉厂,1948年1月建厂,是解放前河南地区唯一的企业,自产自销,1954年10月27日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9月更名为“国营芜湖工农面粉厂”。解放后不久,市粮食管理部门投资,在紧邻美隆面粉厂、原来一家私人碾米厂的地方新建“国营芜湖市第三碾米厂”(即三米厂)。由于工农面粉厂与第三碾米厂紧紧相连,两家厂房仓库几乎都连为一体,无明显厂界,又同属国营粮食加工企业,1972年10月16日,两厂合并,成立“芜湖市粮食加工厂”,一直生产经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多桥南东段,曾有一家粮食杂品加工厂,厂址为二多桥27号,是市粮食局于1957年1月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而成立的,固定资产1.5万元,年产值80.5万元,主要生产面条、年糕、麻油、籼粘米粉等,1963年9月,改为国营芜湖市粮食杂品加工厂,1978年初迁址到黄山路24号,1980年代主要产品曾远销到榆树、鞍山、锦州、宁波等地。1980年4月,在二多桥27号原厂址,又成立了第二粮食杂品加工厂,为大集体企业,生产经营一度红红火火。

二多桥在芜湖众多街巷中,并不抢眼,但是也曾风光无限。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七(1900年2月6日),在一户钟表匠家里诞生了一位婴儿,后来成为我国文化界知名人士阿英。这户人家的门牌号码后来被编号为“二多桥61号”。

阿英本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曾使用过钱杏邨、魏如晦等十多个笔名,父亲是一位钟表匠,凭着精湛的技术,在二多桥开设一家钟表店,勉强维持家用。阿英自幼聪慧勤奋,曾就读于安徽公学附小、圣雅各中学、萃文中学,19岁考入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土木工程,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文。1920年冬退学回到芜湖,先后在省立五中、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1925年,积极参加芜湖反奴化教育的学潮,嗣后,参与宫乔岩、李克农等在大官山创办“私立民生中学”,兼授国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躲避反动当局通缉,他机警地撤离到上海,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二多桥。

1925年4月,阿英长子、后来被黄克诚誉为“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的钱毅,也出生在二多桥,为二多桥增添了几多英雄豪气。

阿英一生著作等身,藏书甚丰。1987年6月17日在阿英逝世十周年之际,其子女根据他的遗嘱,将他珍藏的4900种一万三千余册珍贵图书,捐赠给家乡芜湖。芜湖市政府在镜湖烟雨墩建立“阿英藏书陈列室”,由陈云题写室名,在藏书楼前设立阿英头像浮雕纪念基石,上刻李一氓题写的“文心雕龙”四字,基石下面安葬着阿英骨灰。芜湖人民永远缅怀这位从芜湖二多桥走出去、又魂归故里的一代大师。
二多桥一带的房屋设施大多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历经百年左右的风雨,大多数都已经十分陈旧破落,成了芜湖有名的棚户区。阿英家原来的房屋,也早已几易其主,破败不堪。2001年6月,芜湖市启动“城南旧城改造”工程,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二多桥及其周边地块,便被夷为平地,于2005年建起“长江长现代城”高档住宅小区,展示着别样的风采。

二多桥也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留下了一丝无奈与惆怅,二多桥的故事只留在人们口口相传里。

  





  【作者简介

刘传汉,芜湖市史志专家库成员,芜湖市行政区划和地名专家库成员。退休后,先后参与编撰《芜湖风光揽胜》《芜湖名人录踪》《芜湖古城》《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二卷)》等十多种芜湖地方史志书籍。

  

往期作品链接




刘传汉:闲说乡愁泗关街

刘传汉:青山街的前世今生

刘传汉:名存实亡齐落山

闲话江东路

 潮涨潮落江岸路

 工业干道——芜湖曾经的工业走廊

 来龙去脉北京路

 狮子山路依旧在

 潮起潮落鹤儿山 潮起潮落鹤儿山

 雨耕山中美酒香

 芜湖最“冷”的街:冰冻街 




投稿须知


1,欢迎投稿,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虚假、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作品必须是文史类原创。
3、作者可提供配图及音乐,并附简介和靓照。
4、投稿邮箱:242649803@qq.com或编辑微信。

编   委


编审:秦建平

 编辑:张亦然 


 




中江文史
展示芜湖地方文史专家、文史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展示芜湖历史和当今文化名人、文史专家的平台。 尊重原著,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