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文史 || 谈正衡:关于《繁阳李氏宗谱》的一点印证和补充

文摘   2024-10-11 20:16   安徽  

(总第 662期)



  


关于《繁阳李氏宗谱》的一点印证和补充


谈正衡


有幸在朋友圈里拜读张宪华先生《繁阳李氏宗谱》跋,先睹为快,受教颇多。张先生行文严谨,展现了专业知识的精湛内功,考证详实,逻辑清晰,论述有力,内容充盈,让人不得不佩服!

说到《繁阳李氏宗谱》,其实我也是有缘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峨桥茶商李继宏先生发现五卷本修于光绪七年的《繁邑李氏宗谱》,大喜之下,当即联系到我,说是“找到了李白家谱”……我带着大江晚报文史版面编辑曹德华,急忙赶去他的茶行二楼一探究竟。后来,我写了一篇长文在晚报上整版刊出。

又过了若干年,他们重修李氏新谱,通过繁昌及芜湖市多人出面,一再邀请我为新谱作序。却之不恭,遂奉命成文。有一点须说明:张宪华先生文中为《繁阳李氏宗谱》,而我文中出现的则是《繁邑李氏宗谱》,同为一指,却有“阳”“邑”之异,究竟哪里出了差错?



通过向主编过《繁昌文化研究》的吴黎明先生求证,方才得知,该谱封面为《繁阳李氏宗谱》,而内页中折左上接缝处皆标有“繁邑李氏宗谱”的打码字样。吴黎明先生说:所以有异者,其一、或为舛误;其二、制谱者有意为之;其三、这恰恰说明家族修谱的民间属性。当年李继宏先生向我展示的宗谱,都是用多层报纸小心包着的残缺本,可能封面不明或部分缺失,我是根据内页标示写文的。现在想来,还是应以封面确信标示的《繁阳李氏宗谱》为准。

现将此序出示,以为张宪华先生大作之印证和补衬,并敬请指教。


《序繁邑李氏分支家谱》


繁邑庠生李桂馨公于清光绪七年主修《繁邑李氏宗谱》五卷,木活字版,欧苏体例,分载诰勅、谱序、像赞,以及宗祠祖茔并艺文家规等,缀文列图,细疏世纪流源,爽若列眉,且皆有故实可稽。惜乎此后战乱频仍,社会遽变,仓前李氏宗谱竟湮没而无问处。公元二十世纪末,光绪谱重现人世,时予业新闻,欣为之报颂。十余年光阴又过,社会安定,人乐其居,李氏宗人乃续修宗谱,并嘱予序之。予览其先宗历程,悉其家族生息,察其今日俊秀,心敬焉,益不敢以简陋辞。

繁邑李氏,汉成纪将军李广之后裔也。冠带之伦,多太守、校尉、大夫、将军、大都督,耀武阐文,传至有唐,其子孙不介胄者久矣。时之篆书大家李阳冰公宰当涂,翰林供奉诗仙李太白呼之从叔奔来以附,白卒,阳冰公为辑诗《草堂集》十卷,作《草堂集序》并葬其于青山,世皆知之。阳冰公季子操,随侍在宦,亦卜居青山之麓。其后,子孙蕃衍,尡耀厥宗,渐成江南巨族,是为姑孰青山派,尊阳冰公为一世祖。

据《繁阳李氏续修统谱序》云,赵宋南渡,为避扰攘,十三世祖儒公迁来繁邑东岛。迨至二十四世祖义三公,由东岛分迁峨桥仓前,迄今又历十余世矣。先人遗泽,累世家声,在宋以经术显,有明一代累官最著,后渐以耕读自适,各代续修统谱、分支谱之序文表述已极周备。其间,清康熙五十九年夏,仓前李氏立祠“光裕堂”,光绪七年修成《繁邑李氏宗谱》。数千年承袭无中断,足以传信于子孙。

而今新谱续修,世系不紊,朗然伦序,一脉贯通,正所谓盛亢相庆,流芳未艾。新谱可贵,在于思想开放,文字晓畅,依谱牒之体例,述族人之履历,同时亦映现区域历史及文化发展之过程。与时俱进,尤堪称道,以为将来传远焉。故曰,家有谱,犹国有史也。

姓氏文化,家族文化,博大而精深。参天之树,必赖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祖德、家风,乃家族兴旺之源,子孙成材之根。施及宗支,翊助世教,所以起孝思者,恒于斯,所以扬先德者,恒于斯。盛世理家谱,慎终以追远。振纲常者,垂世鉴也。

敬承钧训,谨序之。


岁次癸巳新正月   芜湖谈正衡顿首拜撰
  




  
作者简介

谈正衡,文化学者,退休媒体人,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散文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栏作家。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重庆、武汉等地出版近四十部文学著作,多部为畅销书。2017年出版《节气的呢喃与喊叫》《味蕾的乡愁》,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榜单。《味蕾的乡愁》参加第六届上海书展,被文汇报公布为“最值得购买100本书”之一。2022年,《节气的呢喃与喊叫》全书由敬一丹朗诵,在央视“夜读”栏目全程推送。散文集《故乡失落的鸟》和长篇小说《芙蓉女儿》分别获得安徽文学奖,另外获过生态文学奖,两次被出版社推荐参评鲁迅文学奖,受邀在京沪及武汉、苏州等地举办多场讲座及新书发布会。


中江文史
展示芜湖地方文史专家、文史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展示芜湖历史和当今文化名人、文史专家的平台。 尊重原著,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