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去年就考了10次!国产现实主义电影考点梳理

文摘   2024-11-27 17:01   北京  

·

   真题链接

1. 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上海戏剧学院-专硕-戏剧与影视)

2. 请结合具体电视作品,分析“温情现实主义”当代价值。(中国美术学院-学硕-艺术学)

3. 以具体艺术门类为例,论述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现状与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硕-艺术学)

4. 比较分析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硕-艺术学)

5. 论述近几年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特征及现存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专硕-戏剧与影视)

6. 简述中国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硕-艺术学)

7. 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温暖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内涵、特征、意义。(上海大学-学硕-艺术学)

8. 现实主义电影(上海大学-学硕-艺术学)

9. 温暖现实主义(上海大学-专硕-戏剧与影视)

10. 结合具体作品和理论,简述温暖现实主义。(陕西师范大学-学硕-艺术学/专硕-戏剧与影视)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首先出现在文学领域。德国文学家席勒在其《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年)一文中率先提出现实主义一词。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是一个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相对立的美学范畴,它包含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两个层面。

就创作原则而言,它要求创作主体必须追踪现实的流动,把握时代的总体精神状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社会心理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过去常常被表述为“人民大众的愿望、要求与呼声”),揭示现实本身所蕴涵的逻辑性与可能的走向,含蓄或隐蔽地表达主体对所反映的现实的理解与评判。而主体的这种理解与评判,即人们常说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实主义的风格前缀形成影响。

现实主义⼀般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韦勒克《⽂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概念》):⼀是客观性,再现客观事物及⼈与⼈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典型性,注重创造典型形象;三是批判性,⼤胆暴露社会问题。

·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添加如下特征:题材的包容性、⽅法的客观性、环境与⼈物的典型性以及社会改⾰观念的表达等。

现实主义所倡导的是“真实论”“典型论”,所谓“真实论”,即要求创作主体不仅要尽量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而且要尽量摆脱对现实生活的自然主义的实录,创造出既符合生活的原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所谓“典型论”,即要求创作主体遵循典型化原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寓教于乐”。

1913年,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电影《难夫难妻》诞生,编剧郑正秋从潮州买卖婚姻的旧俗中选取题材,严厉批判了男女婚嫁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和婚姻不自主的现象。中国电影一经诞生,就出现了现实主义的萌芽。到了1920年代的探索时期,电影的教化功能逐渐显露,故事长片的社会内容增多,“社会问题片”“家庭伦理片”也占据主体。

·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弃妇》《一串珍珠》《伪君子》

1930年代后中国的内忧外患加剧,在这样特殊的国情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衡量这一时期国产电影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在电影界占据主流地位的左翼电影人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从剧本、拍摄到批评等多个环节影响影片的制作,以此来宣传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文艺主张,创作主题主要包括社会中下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抗日救国的时代主潮。现实主义电影逐渐在中国影坛确立起主流地位,中国电影的悲剧美学色彩形成。

具体来说,我们在《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桃李劫》等影片中感受到人民忍受深重灾难、求生不得而苍凉悲戚的低嘤,它们是民族痛苦的写照,也构成时代审美的血肉;我们也在《小玩意》《大路》《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百壮士》中强烈感受到抵御外侮、抗拒强暴、自强不息的牺牲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它们构成民族在时代悲剧中的悲壮气度。

19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揭露酿成苦难的现实缘由,对统治势力给予毫不容情的讽刺批判。较之战前的现实主义电影,这一阶段的同类影片有了明确的揭示现实本质、鞭挞统治政权、反对现实黑暗的意味,深究造就灾难根源的目的性日渐明确。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片中,创作者以家庭悲剧表现战争的摧残和道德人心的变化,通过人生悲剧来对社会进行尖锐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深度和悲剧美的深刻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 昆仑公司出品的一系列讽刺喜剧,如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1948)以及张骏祥编导的《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8)等,明显地把嘲讽指向社会和政权统治,嘲讽恶势力、讽喻社会现象。

《我这一辈子》《祝福》《农奴》《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主要表现苦难与斗争主题,站在新时代对旧社会的罪恶进行揭露,对劳苦大众受压迫和摧残的表现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对个人反抗的必然失败和革命导引的重要意义,都直截了当地加以显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女篮5号》等表现新生活的魅力和斗争,让观众在天地焕然一新的气氛里感受到新时代人真诚的欢欣之情。总的来说,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浪漫现实主义歌咏现实的欢跃气象,表现人民的安居乐业,颂扬现实英雄的伟大,造就了崭新而奇异的电影表现规范。

极端化的“三突出”艺术要求是极“左”政治的紧箍咒,电影艺术只被允许创作样板戏电影甚至完全被禁止,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

第四代电影人历史地承担了恢复传统、发展深化的重担。他们以坚实的创作为现实主义电影观念打开通路,为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铺垫厚实的基础,为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多种形式电影探索做出了贡献。

《巴山夜雨》《沙鸥》《邻居》《乡音》《城南旧事》《伤逝》等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出色之作中,显而易见的新审美观念已然突现,跨过了艺术形式探索层面而进入艺术思想整体改变的阶段,直面现实的尖锐问题、揭破问题的实质、立足点放在外部世界与人的情感与心灵震荡上,是一个时代艺术成熟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使中国电影重新走上了与世界电影共同的轨道。

第六代导演扛起纪实主义电影的大旗,与第四代导演不同的是第六代电影人将视角从乡村转向都市,他们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的城市生活及生活于其中的年轻人和底层人的生命体验。这类纪实主义电影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

· 其代表作有:《十七岁的单车》《卡拉是条狗》《青红》《小武》等等。

新世纪以来,电影在各种观念和技术的侵袭下,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几经流转。《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人在囧途》《泰囧》《让子弹飞》等影片中的角色“在银幕上尽情张扬着泼皮小人物的戏谑与插科打诨”,在银幕内外竭力地张扬着他们的狂欢,彰显着现实主义的失落。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作品,改变了以往以个体家庭置换国家命运的“史诗”叙事模式,而是专注于“以小见小”的叙事视角。其叙事重心向个体生活的小叙事倾斜的趋势,促使此类作品在细水长流的生活展示中显像人生,更让银幕前的大众,获得某种“平淡是真”的人生启迪。

面对当下社会的相关需求,国产现实主义影片更加倾向通过对真实的细节、环境刻画,对人物进行加工提炼,从影像中阐释某种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生活哲理,而其哲理性附加温暖式的感受,包括对正义的捍卫、对理想的追求、对亲情的守护、对爱情的珍视等,以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能够正视生活中遭遇的困境,重燃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从电影创作机制、观众的消费诉求、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我们很难回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产模式中,那种纪实性的现实主义也很难成为创作主流。未来,现实主义类型电影、现实题材商业电影可能会成为“现实主义”的主要出场方式。

1

   捕捉“社会议题”

《保你平安》关注网络舆论中人的选择;《八角笼中》关注山区教育问题;《消失的她》涉及爱情主题;《孤注一掷》关注电信诈骗;《学爸》反思当下“鸡娃教育”;《我经过风暴》直面女性生存困境;《我本是高山》以模范人物为创作原型,关注乡村家庭和教育问题;《热搜》呼吁网络社会的真相和良心;《再见,李可乐》直面家庭、死亡和救赎议题;《涉过愤怒的海》反思人性和原生家庭问题。这些作品没有简单停留在“反思现实”“讽刺现实”上,而是关注这些现实情况中“人”的抉择与人的“动力”。

2

   “原型”艺术改编

《我本是高山》《三大队》根据现实中真实的“原型”人物进行艺术改编,主要对焦他们各自面临“现实”后的行为与成长,以个体彰显时代精神,赞扬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我本是高山》以“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作为原型人物进行故事讲述,以平凡人性中的温暖和毅力,化解了乡村教育中的重重矛盾,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温暖了人心,彰显了人性本真的美好。《三大队》把“平民警察”作为叙事对象,讲述曾经充满正义和骄傲的警务人员,却一朝锒铛入狱,出狱后重启“追凶”之路的故事,影片把事理和情理结合,歌颂了“落魄英雄”的“我执”信念和职业信仰。

3

   探讨现实争论

现实题材影片在勇敢揭示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时,也不回避现实不堪以及人性阴郁之处,勇敢介入现实生活中诸多争议甚至黑暗之域,在暴露罪恶行径和讽刺荒诞行为的同时,也给予人一定深度思考的启迪《我经过风暴》《消失的她》《热搜》《孤注一掷》等作品,紧跟社会焦点话题,被观众称之为“情绪电影”,它在展露民众生活痛点的同时,以一种情绪共振的方式,纾解了民众的负面情绪。

1

   《第二十条》

影片《第二十条》以当前社会焦点“正当防卫”议题为核心,通过精细的叙事构造与深入的社会透视,促成了观众对法律、人权和社会公正的深层共鸣。这样的选材与叙事策略的革新,昭示了张艺谋导演对温暖现实主义美学的勇敢探索——在真切揭露社会伤痕的同时,借由人文关照的视角指出解决之道,播撒正能量。此种叙事手法,有效铺展了一个既具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又洋溢着温暖人文气息的叙事场域,让观众在体验社会重压与个人困境的同时,也能触摸到情感的共鸣与希望的光芒。

现实主义美学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影片《第二十条》勇于掘取社会深层的难题,探讨法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使得影片在内容和主题上更为丰富和深刻,拓展了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探索边界。

2

   《逆行人生》

在中国电影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中,“现实”“现实题材”或“现实主义”就作为中国电影的进步力量及优良传统,被持续不断地呼唤和期许;但也由于各种原因,常常陷入意识形态操作、主流媒介导引和社会心理反馈等复杂因素相互掣制的独特境遇,有着许许多多有待磨合的内在裂隙。作为一个从一开始就试图在类型电影框架里表现“现实”,或倾向于在“现实”语境中寻求类型化解决方案的电影演员、导演、监制,徐峥不仅以《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获得各方面前所未有的首肯和赞誉,而且因《逆行人生》中有关“逆行”与“人生”、“写实”与“治愈”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话题。

《逆行人生》直面了更具本体意义的“现实”本身,亦即我们当前所处的“迭代现实”。《逆行人生》中那个充满了阵痛、无奈与大悲观、小确幸以及笑中含泪的社会“现实”,不仅仅有关个人的失业与再就业、群体的苦难与坚韧,以及管理层面需要改革的人才体制和劳保机制,而且跟当下人类所处的一般境遇亦即新的虚拟“现实”联系在一起,指向了更加普遍的人类生存情状。

3

   《年会不能停》

该片深刻而犀利地揭示了现代职场文化的残酷与复杂。影片通过主角胡建林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职场竞争、裁员风波等辛酸现实,让观众深刻体认到职场人的无奈与挣扎。《年会不能停》聚焦于都市职场,探讨了新旧时代更迭中人物命运的巨变。有时代特征的职场情境写实影像赋予影片现实价值,伴随着工业现代化、都市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逐步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将被逐步淘汰,工人作为新旧时代更迭下的失语者重回银幕,召唤着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怀旧情结。

《年会不能停》将场景建构着眼于乘着时代东风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职场环境,描摹出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人物群像,将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人物自身信念的回归与坚守有机结合。在剧作层面,以喜剧片叙事程式为基础、以不同时代企业年会为线索,聚焦都市职场文化,探讨职场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并在叙事策略上进行新的尝试,影片迎合大众文化的同时,兼具现实批判精神。

1

   内容过多停留于边缘群体

不少现实主义创作者执着于描写边缘人物、边缘群体的生活,人物扁平、直白,未能将影片中的情感传达给观众,难以触发共鸣。创作者应当重新将视野放宽广,挖掘身边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创作有贴近性,能够引发情感共振的作品。

2

   过分迎合受众导致价值迷失

随着现实主义题材受欢迎程度的提高,一些作品为了迎合受众,打着现实题材的名号,描绘虚浮的现实表象,逐渐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内核,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逃避现实。现实主义电影应当始终坚守内在价值,不流于表面,主动关注真实的社会问题,深入把握时代的脉动与节奏。

3

   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叙事受制

平铺叙事结构、简化叙事语言、完全还原场景等,都是一些对现实主义保守、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创作者们需要转换思维,大胆探索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空间,借鉴文学、音乐等不同艺术品类中的亮点(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推动现实主义类型的多元化转型,突破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的桎梏,以更加多姿的风格与形态,记录生活,讲述时代。

“温暖现实主义”作为当下流行的、在电影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与实践的理念,正在被广大学者不断地研究。学者饶曙光《时代需要温暖现实主义——评电影〈守护童年〉》一文中首次提出“温暖现实主义”的概念。2022年,胡智锋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现实主义力作温暖现实》的文章,认为更主流的现实题材是“在关注平民叙事、直面现实困境的同时,以温暖为主基调,表现人对真善美、光明和未来的追求,即温暖现实主义。“

温暖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流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引起学界的热议,与新时代电影人电影创作实践的价值诉求紧密相关。近几年来,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提出,越来越多地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和现实困境的影片出现在银幕上。

芮塔·菲尔斯基指出:“我们以世界为标准来衡量文学文本对真理的论断,但这个世界已经过了故事、形象、神话、玩笑、常识假定、科学知识的残羹、宗教信仰、流行格言等的调节。”显然,芮塔·菲尔斯基认为文本并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在理解文化或社会背景后,通过语言的艺术和技巧,进一步拓展我们对社会真理认识的广度

借用此反思,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积压了太多的焦虑和痛苦情绪,而电影作品以“温暖式”结局的尝试与努力,恰恰能够起到一种“正向调节”或深化现实思考的作用,从而抚慰大众心灵的伤痛。

1

   “温暖“的情感策略

这些现实题材电影在情感策略上以“温暖”为主要基调,以“情绪”作为叙事焦点,展现当下大众所关注的多元“社会议题”或某一职业之现实在揭露与反思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弊病的同时,亦通过传递与褒扬主人公的人性坚守与悲悯情怀,意图达到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缝合”社会心理裂隙的目的。同时以“家庭”作为结构方法,把“日常情感”作为主要叙事基调,对动人的、美好的生活片段和瞬间进行艺术加工,去还原或放大日常生活的平凡和温暖的一面,而好电影正是来自最简单、最细微的瞬间。

2

   “家庭”作为主要叙事单元

影片链接了当下现实社会中家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死亡、教育等。在结尾之处给予个体积极健康的问题解决路径,在直面现实的同时,能够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不仅如此,近年来这些现实题材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及故事发展逻辑,也与中国文化中大团圆偏好有着某种高度一致性,在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亦能够满足大众“电影美好之梦”的消费诉求

·

总之,“温暖现实主义”在探测世界和人物的多维性同时,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设性策略。“温暖”是情感基调,未必没有批判力度和反馈现实的力量。与之相对的是,对现实主义的传统固有认知,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味批判,如讽刺或批判现实主义,由此产生的作品难免会让人产生压抑情绪,增加观众对现实的焦虑之感。现实题材创作为主流话语表达的重要路径,其作用不言而喻,而辅之以“温暖”式情感抒发,能够对大众心理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1]陈悦.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身体修辞[J].电影文学,2024,(13):30-35.

[2]李璐.新时代中国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特征[J].美与时代(下),2024,(07):141-143.DOI:10.16129/j.cnki.mysdx.2024.07.023.

[3]李道新.《逆行人生》:从“迭代现实”走向“算法现实主义”[J].电影艺术,2024,(05):61-64.

[4]陈旭光,卢玥.《三大队》:跨媒介视域下的儒侠精神表达与伦理思考[J].电影评介,2024,(15):30-37.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4.15.015.

[5]杜莎.《第二十条》:温暖现实主义叙事与价值阐释[J].电影文学,2024,(16):151-155.

[6]王立君,贺思晨.喜剧电影《年会不能停!》的现实主义美学塑造分析[J].声屏世界,2024,(18):56-58.

[7]王禹洁,王倩.影像为媒:当代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公益表达与社会呈现[J].电影文学,2024,(19):73-77.

作者/戏梦学姐

排版/MIF

编辑/驹子

戏梦电影考研
全国戏影考研头部机构,总录取人数为全国之首。辅导专业包含艺术学(学硕)、戏剧与影视(专硕)。创办7年,辅导院校30+所,累计上岸近千人。顶级教学团队,各院校针对小班辅导,全程陪伴,助你圆影戏之梦。 咨询添加XMFILM1或XMFILM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