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数字意境”: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视听艺术中的审美呈现》
《从文字到影像: 《我的阿勒泰》叙事创新与艺术重构》
《对现实题材网络剧视听风格嬗变的思考》
《多维融合的和合之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晚评析》
《国产年代剧的时政话语建构及其美学思辨》
《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共情叙事与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产网络悬疑剧的叙事创新研究》
《近年来我国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新变》
《中国电视》2024年第3期
· 作者:曾一果 孔一诺
·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视听艺术;技术赋能;数字意境;审美表达
1、数字技术对电视艺术发展的作用
2、视听艺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实践在挖掘与重塑统意境的基础上,营造出全新的“数字意境”。凭借技术赋能,“数字意境”提供了特有的沉浸式体验,显现出交互性、流动性特征。“数字意境”作为中国审美话语的新型表达方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叙事内容创新、文化认同回归以及审美意境的时代跃迁。
1.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我们注意到那些安静异常的文化符号,它们在被框定的展示话语体系中时常以“隐身”的状态存在,其与当下时代语境之间的关联性经常被忽视。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借助技术赋能,经由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创作的重新挖掘、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得以在离散的、破碎的情景中被重新编织、再造,并在新的视听艺术作品表达中散发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2.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对自然、 人文意象的感知与把握。李泽厚曾在《“意境”杂谈》一文中特别指出,“意境”的真实首先“必求境实”,但同时又“不独外形象,而且精神象”。意象是营造意境的关键部分,对于今天的视听艺术实践而言,在创作阶段注意捕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意象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象的跨媒介叙事,可以让作品呈现出“由形而神”的审美特征。例如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的舞蹈编排灵感源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节目的成功正是基于对画作中山水色彩意象的精准把握。
3. 现代视听语言正是通过与数字技术的交融与共创,在精准把握传统文化意境原有韵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观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多重感知、体验和观赏模式。传统文化不再是沉默的、等待被凝视的客体,而是在现代视听艺术作品中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观众也不再是被动地欣赏,而是可以像走进自然山水那样“走入作品中”。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游观山水”的具身感受,让当代观者面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视听艺术作品时,目光与心灵能够一同追随视听作品,沉浸在“画中游”的奇幻体验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深邃的审美意境。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数字技术对电视发展的作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相关题目是戏影考研中很常见的一类考题(真题示例——结合中国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实例,谈谈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北师大904)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视听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也经常以“新国风”和“新国潮”来描述数字媒介时代的“传统文化热”现象,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艺术作品经由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的创作实践得以广泛传播,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意境内涵也被充分挖掘与延展,以全新的视听艺术样态呈现出来,因此对视听艺术的实践与发展现状是一定要掌握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答题维度,尤其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中国“意境”内涵的表达,是非常好的一个论点,可以灵活使用。
《当代电视》2024年第7期
· 作者:宋瑞
· 论文关键词:《我的阿勒泰》 影视改编 多维叙事 文化传播
1、文学改编剧的创作现状
2、什么是影旅融合?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实现了文学作品的跨媒介转换,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背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和观剧体验。该剧通过极具艺术性的影像表现和松弛的叙事风格,以多维度的角色塑造、台词设计、治愈性场景和音乐为手段,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在全球文化传播中,该剧透过民族底色助力文化传播,开拓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影视作品的国际化输出路径,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实践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1. 剧版《我的阿勒泰》展示了文学体裁改编的多种可能性,通过将作家的个人经历融入剧本,以高质量的电影化拍摄手段和视听语言,将原本抽象的文学意境和情感深度具象化。导演通过丰富的视听艺术手段,将文字中的细节之美和深厚意境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鲜活的人物塑造、精心设计的台词和创新的叙事结构,成功地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具体的情节,创造了一个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影像故事,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2. 剧版《我的阿勒泰》通过巧妙改编和叙事创新,成功地将李娟的散文集转化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影视作品,使观众实现了一次跨时空的心灵疗愈,提升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感。该剧以其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真实的生活再现,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认可,不仅成为国际观众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窗口,还展示了汉族与哈萨克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
3. 通过具体的文化展示和情感共鸣,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显著成功。它不仅使全球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北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还通过普世的情感价值观,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这不仅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有力实践,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经验。该剧成功传播了中国北疆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的大热剧《我的阿勒泰》选择了作家李娟同名的散文集作为创作IP,凭借着田园牧歌式的美景与情感深受观众喜爱。剧中用镜头语言细致地诠释了新疆“接近天堂的地方”的风情色彩,不仅入围了戛纳电视剧主单元,还是网络剧首次在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可以称得上是网络视听主流化的里程碑。作为2024年度重点剧目,《我的阿勒泰》从一众剧目中脱颖而出,既离不开它畅意壮观的视觉盛宴,也离不开它独特动人的风格与视点,这部作品也非常适合作为万能案例使用,文章中的论点可以用来回答例如影视剧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创作出兼具艺术性与市场接受度的好作品、散文改编(文学改编)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亦可以用来回答诸如她视角叙事、现实题材短剧叙事美学的跃迁、文学+影视+文旅融合、文化自信等相关题目。
《中国电视》2024年第3期
· 作者:涂彦 谭佳名
· 论文关键词:现实题材;网络剧;视听风格;精品化
1、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悬浮”问题
2、网络剧的发展现状
在精品化思维的影响下,现实题材网络剧的视听风格发生了嬗变,以真实场景空间强化现实底色,以多层次视听修辞深化情感意蕴,以慢节奏抵御“竞速”追求,呈现出具有较强个性化、风格化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出现了优质视听设计难掩文本“悬浮”、过度炫技影响叙事表达的准确性、精品化思维与网络媒介特点存在差异等问题。
1. 创作者在故事环境的营造上追求现实质感,场景的真实性成为讲述故事的基础。《爱很美味》《三悦有了新工作》等剧十分注重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多变的都市场景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观众在弹幕中对场景空间的真实性赞不绝口。
2. 现实题材网络剧的视听风格嬗变与多重语境相关。网络剧从早期的蛮荒生长到如今的稳健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推动。“精品化”“多样化”的思路引领着网络剧健康发展,促使网络剧创作者聚焦时代热点,展现中国精神,力创兼具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精品佳作。
3. 在朗吉努斯看来,真正具有精神穿透力的艺术精品,应该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构想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把前四者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庄严宏伟的结构”现实题材网络剧应在夯实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哲理概括和意义升华,同时兼顾观众的审美习惯,有效运用高质量的视听手段为表现主题服务,完成对现实主义的精妙表达。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此类题材电视剧还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审美取向,因此是各大高校研究生考试的高频考点。此外,当前现实题材网络剧对剧集以及视听语言的精致追求,不断制作出更多精品化的作品,也可以归属于这一个大类去进行学习,现实题材电视剧一般通过简答题和论述题形式考察,考察内容大致为概念、发展历程、创作特征、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路径等。因此考生需要多结合影视作品进行分析,需要有足够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知识积累进行举例分析,本篇文章的很多例子同学们可以灵活进行使用。
《当代电视》2024年第4期
· 作者:郝达瑞 田园
· 论文关键词:2024年春晚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和合之美
1、如何实现视听节目“思想+技术+艺术”的创新融合
2、中国综艺晚会的创新性发展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坚持“思想+技术+艺术”创新融合的创作理念,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进行时代演绎,以中华龙文化为线索,通过物象与精神的共绎达到形意相融;创新舞台和终端呈现,通过技术与媒介的共织完成时空交互;融合多维视听话语、多种艺术场景、多元艺术样态,通过艺术与文化的共叙实现和合共生,从节目内容、舞台呈现到技术应用、媒介传播,都呈现出一种意蕴丰满的和合之美。
1. 技术的不断更迭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持续刷新人们的感知。2024年总台春晚引入电影中的虚拟制作技术,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实现动画人物形象与真人演出的实时互动。晚会以破为立,重构传统舞台,探索时空交互的话语空间,邀请全民参与,共同讲述春晚故事,形成叙事合力。搭建在广袤大地上的春晚舞台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色、人民生活相融,形成多维立体的数字时空。
2. 总台春晚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逐步打破叙事主体单一的宏观传播视角。2024年总台春晚进一步丰富移动端直播“竖屏看春晚”的审美体验,通过5G场景下的移动拍摄、人工智能实时制作等技术,利用竖屏优势融合同一时空不同机位的画面,精巧设计弥补横屏影像的局限。此外,继续拓展媒介传播渠道,延续“百城千屏+海外千屏+云听”多平台直播春晚。
3. 2024年总台春晚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曲《年锦》精准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糅合了实物拍摄、服装展演、舞美变换、文字讲述、曲调配合等多种艺术表达形态。该节目中色彩绚烂、寓意祥瑞的传统纹样,通过常沙娜女士的妙手编织,焕发出无尽美感;仿佛从画中缓缓走来、被一圈圈吉祥纹样环绕的四位古人,则赋予其厚重历史意蕴:汉代的古朴趣味、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清新明丽、明代的色彩碰撞,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纹样的韵味和魅力,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思想+技术+艺术”创新融合理念的提出影响到了视听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在今年的总台春晚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纷纷登上晚会舞台,不仅成为歌舞、杂技、武术、戏曲、公益广告等节目创意的“内核”,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活用二创,甚至使其成为了布景、舞美、服装、道具设计的创意来源,这篇文章除了列举了一些很适合做答的节目例子之外,“媒介仪式传播”、“跨屏互动场域的建构”、“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呈现”等论点也很精彩,很适合积累起来当万能例子使用。
《当代电视》2024年第6期
· 作者:王梦繁 姜常鹏
· 论文关键词:年代剧 时政话语 艺术特征 文化功能 美学思辨
1、白玉兰奖
2、什么是怀旧叙事
国产年代剧通过国家政策影视化演绎建构的时政话语,呈现出故事化、隐喻化、空间化的艺术特征,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具象表达。剧中时政话语的建构也产生了助推功能性叙事、彰显民族国家寓言、认同构建主流价值观等文化功能,进而在人民美学审美观照下唤醒大众的集体记忆,以此在国家话语与平民话语的缝合中对国家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回首。
1. 近年国产年代剧中时政话语的建构改变了以往一些作品的说教和训诫姿态,以具象的叙事方式与可视化的表达赋予年代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时政话语作为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存在于剧情之中,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使融合了时代话语的剧情叙事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具体来说,国产年代剧中国家政策“先行”及“后行”的叙事策略、不同隐喻呈现的具象化嵌入,以及借助人物形象定位被赋予身份化等艺术特征,让贯穿年代历史的时政 话语以隐喻的具象印刻下时代变迁的痕迹。
2. 国产年代剧以故事化演绎的方式记录国家历史变迁,不仅成为民族精神的影像载体,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外化表现。时政话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自身带有民族属性,国产年代剧中时政话语的建构反映时代变迁中的民族精神,并将其进行影像的具象化呈现。例如《平凡的世界》将视点聚焦当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以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人顺势而为,在梦想的坚守与追寻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转换。
3. 国产年代剧将宏大叙事与人物塑造的微观表达相结合,贯穿时政话语的建构并承载文化意义的输出。一方面,剧中政策的选择及嵌入是“为人民”,在城乡空间中聚焦人民生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为人民”的时代政策中展现城乡百姓风貌。例如《山海情》的时政话语表达形象鲜明地展现国家对口帮扶、东西协作扶贫政策的人民情怀。另一方面,在政策与人民的隐性关系中聚焦平凡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观照人物本身。国产年代剧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扎根人民生活,以政策牵引普通个体的人生际遇。例如《胡同》以三代居委会主任的视角呈现时代变迁,在大跨度的社会转型中温存胡同里人、事、情所折射出的烟火气。国产年代剧中政策聚焦人民生活,政策的故事化表达彰显人民美学的时代魅力,并通过艺术形式来揭示人民生活的本质。
近年《人世间》《乔家的女儿》《南来北往》等作品都以21世纪前的社会变迁为时代背景,展现不同社会阶段人生际遇和命运浮沉,通过平实的叙事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建构起独特的集体记忆,饱含对时光和世事变迁的感叹。今年正午阳光出品的《小巷人家》更是爆款之作,广电学子在写题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当下热点进行做答,才能更显示出考生对前沿热点的洞察,这篇论文中谈到的年代剧对人文关怀下个体表达、集体记忆的建构等等内容都是非常好用的论点。
《当代电视》2024年第7期
· 作者:傅婷玉
· 论文关键词:慢综艺节目 共情叙事 共情传播
1、综N代如何进行创新叙事
2、国产综艺的叙事表达
共情叙事作为一种机制为慢综艺实现共情传播提供了具体方法。以怀旧叙事主题的唤醒、共情叙事模式的多维以及共情叙事文本的延伸三个角度分析慢综艺节目中共情叙事的“实然”发展特性,提出宏观维度“人文向”与“生活流”的升维视野、中观维度由“慢”转“实”的聚合逻辑以及微观维度“去滤镜般真实叙事的新起点”等三个层面的创作策略,为慢综艺共情叙事的“应然”创作路径提供了一些思路。
1. 慢综艺节目中的共情叙事模式基于共情叙事的特性,通过叙事影响人们的意志与行动,内隐地建构认知;以共情形成认知激变,促成认同与唤起共鸣。共情叙事需要设置通情点,即共通情感的作用基点,使受众自发地转换身份角色,投入情感,理解并体验故事的情节与展,并将其带入到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之中。共情传播的目的需要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对公众如何认识自我施加影响。
2. 从怀旧叙事主题的唤醒到共情叙事模式的多维再到共情叙事文本的延伸,怀旧/饮食/旅行/人际沟通/心理健康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议题共同建构了慢综艺节目的叙事内容与发展,共情叙事策略引导慢综艺节目迈向人文与艺术视野下的健康传播路径。
3. 慢综艺节目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叙事情感的可能性,以一种替代性情感体验实现了受众的情感寄托,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然而当一些慢综艺节目中的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模式陷入一种近乎完美的设定时,反倒无法实现与受众的情绪共鸣与情感共振。而环保公益纪实慢综艺节目《一路前行》中嘉宾的真实反应、代际沟通社交真人秀慢综艺节目《当我们遇见你》中素人家庭的真实还原、户外旅行纪实慢综艺节目《向山海出发》主打的无滤镜真实叙事等,都因为真实叙事实现了共情传播视野下综艺节目的叙事新起点。因此,去滤镜般的真实叙事并非共情叙事的技巧,而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共情底色。
相对于以游戏竞技、歌舞表演为主的“快综艺”,近年来,主打休闲治愈的“慢综艺”逐渐成为真人秀创作领域备受关注的制作形式,它不仅展现着中国当下社会思潮和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变化,而且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这些“慢综艺”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深度挖掘和展现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生活,获得观众喜爱,也成为了我们备考不可忽视的综艺热点。本篇文章用了不少新颖的理论对慢综艺的叙事模式进行剖析,同学们也可以积累一下相关语料和理论。
《当代电视》2024年第7期
· 作者:张智华 张浩辰
· 论文关键词:悬疑网络剧 叙事 创新 节奏 空间
1、流媒体的剧场化运营
2、网络剧的IP叙事
国产网络悬疑剧近年来精品迭出。从叙事角度来看,这些作品通过类型融合创新,取得多方面的突破,助力网络剧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叙事方式上,打破线性叙事与单一视角叙事;在叙事节奏上,将慢叙事与生活化表达相辉映;在叙事空间上,以地域特色书写集体记忆。
1. 近年网络悬疑剧在剪辑手法上会采用打乱时间线、打破空间局限的方式来为故事设置悬念,将叙事结构变成环形结构,通过一环套一环的叙事模式逐步揭开事件真相,也会把不同时间但有联系的空间线索剪辑在一起去推动叙事,从而连接过去与现在。网络悬疑剧《漫长的季节》采取时空错位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跨越18年的悬案。这种三线交织的叙述方式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环环相扣、层层剥离的叙事模式。
2. 近年来网络悬疑剧还会采用一种特殊的 “无限流”的叙事结构,也是以时空错位、打破常规来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的观剧兴趣,不同于多线索时空交叉叙事的时空错位,“无限流”叙事中,主人公更像是陷入游戏一样去不断探索事件真相,网络剧《开端》便是最好的例子。这部采用“无限流” 叙事的网络悬疑剧,讲述了主人公肖鹤云和李诗情陷入了一场公交车爆炸案的“无限循环”中去,两人通过努力在一次次循环中不断探索真相,发现了许多隐藏在这一次普通的公交车行驶中的背后故事,最终在25次循环后找到凶手,成功阻止爆炸,从而解决问题,树立了国产悬疑剧的一个新标杆。
3. 电视剧或网络剧中在特定地域特色的叙事空间中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展现地方文化,激起乡愁,从而引发特定群体的情感共鸣。在网络悬疑剧领域,《漫长的季节》讲东北的国企改制、重工业改革,《平原上的摩西》讲内蒙古的国企改制、重工业改革。这两部剧也通过独特的东北文化底色、内蒙古文化底色,从而采用特定地域空间构建与解构的空间叙事手法,书写独特地域的集体记忆。
悬疑剧是影视产业的经典话题,大部分学校会选择以简答和论述形式进行考察悬疑剧的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等经典议题,但近两年网络悬疑剧井喷式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大热悬疑剧,悬疑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因此对于悬疑剧的创新与发展趋势也是热门考点。同学们要掌握悬疑剧相关定义,了解其在叙事层面和视听内容层面的不同特点、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创新趋势,并且拥有悬疑剧在影视方面的作品作为案例积累,提供准确论述思路,这篇论文主要从网络悬疑剧的叙事特征、叙事节奏进行叙事,其中的例子适合回答悬疑剧“小切口”类的题目。
《中国电视》2024年第6期
· 作者:彭晨
· 论文关键词: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创作新变;价值引领;情感认同
1、讲好中国故事
2、主旋律电视剧的青春化叙事
近年来,我国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积极寻求内容拓展与形式创新,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在《破晓东方》《问苍茫》等作品中,无论是多方位的内容开掘、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多角度的人物塑造、青春化的话语表达、精准化的话题设置还是立体化的传播模式,都对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边界做出了新的拓展。
1. 随着观看、传播渠道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移动端等新兴渠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了解电视剧的内容和宣传信息,也为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激励创作者以精准话题设置和立体化的传播模式推动作品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 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作品内容也需要配以多样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因此,近年来不少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在保证制作质量的同时也对传播渠道、模式不断进行着探索。在推进主流媒体传播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媒体平台,以期通过台网的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例如在播出渠道上,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不仅选择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而且在视频网站同步上线,并根据平台特性制作短视频等相关内容产品,推动多屏联动。不同宣传方式的发力,增强观众的审美期待.
3. 未来,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应当继续从历史资源中汲取养分,以更加多元、立体、鲜活的艺术表现,塑造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荧屏形象,通过现实观照与艺术巧思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书写影像,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作为承载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主旋律剧的一个分支,也是同学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篇文章主要从融媒体发展的大角度下,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当前的传播现状与创作新变进行阐述,可以对其中的主体段落进行积累。
作者/江江
排版/MIF
编辑/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