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论述题|“学术黑话”积累,告别大白话!

文摘   2024-11-19 17:04   湖北  


25届考研从最早的入门内容整理框架,从完成基础背诵到行云流水写完论述,戏梦的学生们逐渐开始完成了我们的“研究生学前班”内容,正朝着一个合格的研究生方向不断发展,不断地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思维和能力。

但多数学生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困惑,即如何让自己更加学术化如何在论述拿到更高分。不少同学在自己的考研日程当中不断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也总是感觉自己差那么临门一脚,看到学术期刊上写的论文,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反复被强调的问题)


如何让自己更加学术化?这个老大难问题有很多种解决方法,比如学术分析思维的写作练习,比如论文仿写,比如大量扩充阅读量。然而以上三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当下,是我们在最初接触考研的时候会给大家推荐的。

那么到了考前一个月,还有没有快速便捷的“速食”方法帮助提高学术表达,又不至于落入雷同的模板呢?当然有,接下来,我们将从问题到解决方法,引领大家进入考前最后一波冲刺提高。




相比于最开始接触论述的阶段,多数同学在一次次的练习当中已经进步许多,基本框架非常完善,逻辑也十分清晰。但在我们的正式考场上,仅仅逻辑清晰是不够的。因为多数同学都处于逻辑清晰的阶段,还没有将自己的表达升级,也就很难具备核心竞争力。


例如上图,在论述张艺谋导演风格的时候,这位同学展开了自己对于张艺谋风格转变的简单陈述和评价,并结合了3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内容更接近影评分析,感性讲述居多,缺乏客观的、理性的学术思维分析。

而上图这位同学,已经有意识地在包装自己的表达,吸纳了不少词汇,在逻辑清晰度的基础之上,让这个“综上所述”的结尾段看起来像模像样。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词汇和包装的内容更偏向于政策方针的描述,而不是利用电影学术的高纬度、深层次分析,来为自己收束。

这是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趋势,过于平实或者是学术化表达方向失误。假如自己所写的内容,正好是与上面两者契合,那么在考前,最后一波冲刺提高学术化表达,就将成为一个重点问题。

相对来说,规范且能够体现自己的学术化表达的例子,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到下图。


例如这位同学在写到“近年中国的女性电影创作”时,在自己的第三点中,想要说明:近年女性电影里面有大多数是借助类型来表达自己,吸收类型的同时也在超越类型。但这位同学并未直白地讲出自己的内容,而是用了“僭越”一词,将其归纳和概括为“类型僭越”。在阅卷时,只需要看见标题,就能够明白所需要表达的含义,又具备了极强的学术表达。

当自己有意识地对“学术黑话”加以吸收和利用之后,整体表达就会有所升级,并且,习惯了学术论文写作的阅卷老师们,也会第一时间“get”到你的内容。因此,我们会发现,对比平实的写作逻辑,加入学术词汇进行凝练的逻辑,整体上会更显示出自己的水平。





任何学习的内容都应该是有源头的,如果单纯将怎么做,却不让大家了解是什么,也只会变成雷同的模板。我们目前的许多学术词汇,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类:动词类、名词类和专有词汇。前两者几乎是每一个论述都能够用到的,而专有词汇指的就是我们在知识学习过程过程当中积累的专业知识,例如:多屏交互、VR影像等。

专有词汇在这里不需要多的讲述,在我们的专题册和大家的论文当中都能直接获取。而动词和名词的学术词汇是我们可以吸纳的重点。



首先我们来看到动词。这是在学术用语里面最容易被识别的,很多同学也会有意识地去吸收,尝试用在自己的论述里面。



例如上图,这位同学在论述张艺谋近年的风格转变时,有意识地加入了学术用语,来对影片的表达进行分析,“契合”“转换”“抗衡”“延续”等词汇让整体的表达上了一个台阶。如果把这些词汇去掉,换成日常用语,文字就将成为“原始情调表达了人的觉醒,后来又变成了人伦情感”,学术的质感将整体降低。

那么有什么词汇可供我们使用呢?以下是学姐们做出的干货内容重点整理。



樊启鹏《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观察》



孙承建《被数字视觉化了的世界:虚拟制作时代电影的身份危机》



《中国电影现代性的民族性、时段性和当前课题》



司若、黄莺《中国网络电影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研究》



张燕、张亿《如何释放“影游融合”话语的现实阐释力和理论想象力?》



徐爽、袁铭泽《主体自述与悲悯叙事:藏语电影祛魅范式探赜》 



     黄诗娴《台湾电影的“苦情”脉络及其流变研究》



燕、张忆《香港电影中的茶餐厅场域文化研究》



黄钟军、翟嘉璇《新台湾电影的疾病书写与时代隐喻》



              薛峰《中国早期电影的漫画想象》



其次则是名词。相比较上面列出的动词类别,名词类别有不少都被广泛使用,例如“流变”“全景空间”“泛化”等等,但其他的学术用语中的名词,出现频率极低,大家还是保持一个口语诉说的状态。



例如上图,在阐述类型本土化时,这位同学使用了“变异”一词汇,来表达好莱坞影片在中国本土发生的变化,但“变异”和自己的本意是不契合的,远远不如使用“服膺”一词,来表达类型在本土完成的一个转变,“对本土逻辑服膺,从而自身发生迭代”,这样会更加合理且“高级”。

而可供我们吸收的学术用语中的名词,学姐们同样完成了整理,以下是非高频使用、同时具备学术性的学术名词。



陈犀禾、陆佳佳《新中国电影范式的历史转折点——论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业和美学》



王培雷《从“新浪潮”到“后新浪潮”——香港电影表演的初始现代》



        饶曙光、朱梦秋《共同体美学与戏曲电影》



     程波《<河边的错误>:文学的资源与改编的突破》



劭雯艳《戏曲电影作为“跨媒介”艺术类型的认知反思与实践思考》



陈晓云《<涉过愤怒的海>:复仇叙事、伦理追问与作者表述》



杨鹏《作为诗性的生成机制:影像历史诗学转义修辞的内在肌理与价值取向》



孙承建《被数字视觉化了的世界:虚拟制作时代电影的身份.危机》



罗杰·卡迪偌《以物而思——论杨·史云梅耶早期电影中物的临在》





为什么要积累这些词汇以及可供我们积累的内容,已经分享给大家了。但在使用上,还有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逐个击破,才不会发生拿了不会用拿了瞎用的惨剧。

首先,该怎样才能吸收这些词汇。

在时间紧张的当下,贸然地要求自己,全部学会这些词汇是不可行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在这之上加以分析利用。我们可以拿出自己曾经练习的卷子,将其中的重点押题的论述,翻找出来重新比照着看一遍,用本文给大家分享到的学术词汇,进行替换、升级。



例如这位同学在分析《长津湖》时,阐述到“《长津湖》展现了两重全景空间”,“展现”一词稍显平淡,替换成:弥合“会更好。那么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卷面上删改。将其变成”《长津湖》弥合了两重全景空间“,整体表达将会有质的飞跃。


李道新《数字人文、媒介考古与中国电影”源代码”》

其次,则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学术词汇加以吸收。

上文我们列出的学术词汇不少,但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合适我们理解、使用。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也可以通过重点、热点论文(时间紧张,1篇即可),有意识地在其中找出合适的词汇,来做出整理和吸收。


例如论文《作为诗性的生成机制:影像历史诗学转义修辞的内在肌理与价值取向》(杨鹏),选择这篇论文进行分析之后,其中的关键词汇,例如“症候”,即可被整理成一张纸片,夹在书中,整理后随时翻阅。

最后则是,不论我们选择哪个部分和角度来进行吸收,想要完成自己词语库的升级,都需要谨记两条法则

一是多看,看到自己非常熟悉,能够立刻知道是什么含义;二是动手写,至少要写个1-2次,让这些词汇能从自己的手中流出来。

这样才能将以上内容进行合理吸收和利用。考试在即,为大家分享的学习方法,我们一定要协调好时间,合理吸收。祝各位一战成硕!

作者/伽通学姐

排版/Mint

编辑/驹子


戏梦电影考研
全国戏影考研头部机构,总录取人数为全国之首。辅导专业包含艺术学(学硕)、戏剧与影视(专硕)。创办7年,辅导院校30+所,累计上岸近千人。顶级教学团队,各院校针对小班辅导,全程陪伴,助你圆影戏之梦。 咨询添加XMFILM1或XMFILM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