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广电C刊论文精读(上)
02 广电C刊论文精读(下)
03 全年7大电影学术热点
04 2024周年纪念及逝世影人热点(上)
05 2024周年纪念及逝世影人热点(下)
06 10年真题中考频最高的外国影人
07 10年真题中考频最高的中国影人
08 10年真题中考频最高的电影
09 易混淆却频繁对比出题的9组电影概念
10 国产现实主义考点梳理(24年考察7次)
11 AIGC考点梳理(24年考察8次)
12 科幻电影考点梳理(几乎年年考)
13 女性电影考点梳理(大热门考点)
14 传统文化与电影(近年考频断崖增高)
15 戏剧戏曲考频最高的10个名解
16 考频最高的艺术类名词解释
在考研初试中,有关电影运动、电影流派的知识点可谓是考频极高,通常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考察会以不同的题型出现,从名词解释到论述题,有时也会由当下的电影热点切入,考察热点话题与知识点之间的影响或相关性。
这不仅要求我们全面理解这些电影运动、电影流派的基础概念,同时也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发掘其与知名导演、经典作品以及当下电影的发展、创作之间的关联。
这篇文章,戏梦将带大家梳理九大考频最高的运动与流派,分析它们不同的答题侧重点,助力稳拿高分。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运动/流派在过去10年的真题中考察频率不低于20次,有的超过50次。
目 录
一、欧洲先锋派
(一)考察先锋派电影的基础概念
(二)与同期创作的比较,对后代创作的影响
二、苏联蒙太奇学派
(一)主要创作者及其理论观念
(二)蒙太奇学派与美国风格/欧洲先锋派与蒙太奇学派
(三)剪辑、蒙太奇
三、左翼电影
(一)思想内涵、艺术特征
(二)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战
(三)人物形象塑造
(四)热点关联:中国电影学派、其他具有革命性的电影运动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代表人物、创作背景、代表作
(二)美学风格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中的地位
五、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左岸派)
(一)历史背景、思想主张、代表人物
(二)作者论、巴赞的电影理论
(三)电影手册派与左岸派
(四)当下热点:中法建交60周年
六、真实电影/直接电影
(一)二者的风格特征、创作缘起与代表人物
(二)对世界电影的影响
(三)当下热点:影像的真实性问题
七、新好莱坞
(一)代表人物、作品,创作风格
(二)新、旧好莱坞对比
(三)同欧洲电影新运动的关系
(四)当下热点:新好莱坞元老齐聚戛纳
八、台湾新电影
(一)艺术探索与审美创造
(二)新电影运动到新新电影运动
九、香港新浪潮
(一)关注产业发展
(二)香港新浪潮与台湾新电影比较
作为早期影响力极大、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其包括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运动、苏联蒙太奇电影运动、法国印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电影流派,欧洲先锋派电影的影响力可以说延续至今。在考点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可能会以填空题、名词解释的考法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概念本身熟练掌握,还要了解先锋派电影/法国先锋派的兴起原因、创作风格、代表作品、艺术主张等内容。尤其是需要储备具体的电影案例,并能说明所举例子相较常规电影创作的“先锋”之处。考察点多为知识性的内容,按要求全面作答即可。
这种考察方法很多情况下会设置与之对比参照的对象,例如选取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创作,如对比法国先锋派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异同、对比超现实主义电影与超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脉络与关联等。在面对此类题目设置时,首先要建立对比的意识,选取如电影风格、创作手法、创作背景等关键要素,分别论述两者的不同之处,并在总结性的段落中归纳出二者的相似点。
另一种题目设置要求我们拥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比如举例说明欧洲先锋派对当代实验电影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当代实验电影、实验电影导演有一定的了解,且答题时也需要有所侧重。首先需要调动影史知识总结出前者的影响要素,再结合当代电影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重点在论述二者之间的承继和关联,若能梳理出风格或手法的演变与不同即能够使作答内容更加完整。
蒙太奇学派的考点同样会集中在导演、演员、创作观念与具体影片实践这几个层面上。这一学派相对松散,电影人的艺术主张不一,但总体而言,对蒙太奇和形式构成的开拓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因此,需要我们以“蒙太奇”作为串联这一概念内部知识点的钥匙,发现学派内部的共性,并以具体影片为例发现其中的个性。考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这一类型的考点多集中在论述题中,一般而言会考察学派内部如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维尔托夫、普多夫金这几位主要创作者。因此需要区分不同导演之间蒙太奇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在具体作品中的创作实践,如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对于蒙太奇的认识差异,就曾被多个院校考察过。
这一类型的题目设置同样要求我们从对比的视角出发。前者要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在主流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如蒙太奇学派对剪辑手法的重视、同时期美国影片对情节的重视,答题重点在差异性上,不必要强求二者之间关联;后者则需关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电影流派之间相似的创作观念,因此定位不同的对比对象,是理解题目并进行作答的关键。
这一类题设可能并不直接考察苏联蒙太奇学派,但是会在题目中出现“剪辑”、“蒙太奇”等题眼,面对这种情况时,苏联蒙太奇学派就可以作为概念的起源着重提及,或是作为案例分析不同时期蒙太奇观念的变迁。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思潮,左翼电影的影响可以说从20世纪30年代延续至今天的新主流电影,因此在早期电影的研究中是重要的知识点。在考题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
左翼电影的概念及其重要影人、代表作品是重点内容,填空题、简单题会涉及具体作品、影人、创设刊物,关注点比较细;论述题的部分,我们按照常规电影运动的思路作答即可。
这种类型的题设考察的知识点较为宏观,本质上指向的是对于电影作为艺术、武器或娱乐的不同认知。
首先需要明确两种创作流派的理论主张,其次延伸至两种电影创作风格的不同之处。在作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论战的两方,除对它们既有主张的客观陈述之外,还需要肯定软性电影对电影技法、电影不同面向的发掘,以及左翼电影被意识形态所主导而损失的艺术性。
这种题目设置在有关左翼电影的考点中属于难度较高的一类,首先它要求我们观看过左翼电影的经典(主要)影片,对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足够的了解,其次还要将这些人物进行归类,并将不同类型的人物与左翼电影的理论主张结合分析。可以把握三个重要的群体:农民形象、小市民形象与女性形象,大致能够涵盖左翼电影中的角色塑造。
在我国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对于中国文化、文化自信的发展与开掘将会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导思想,在电影这一领域内,近年不断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关注也会成为初试中频繁考察的内容。左翼电影运动所具有的先进观念、影像风格以及对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功用,都要求我们重视这一考点。
除此之外,暂未考察过但也可能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也包括左翼电影运动同蒙太奇学派、巴西新电影运动等的比较。
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形式相对而言比较明确,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和其他电影流派、电影思潮的答题思路并无二致。重点在创作背景上,需要我们从社会背景、创作背景以及产业背景几个层面分开论述;除此之外,还应关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分期,即早期坚定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后期以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为代表向现代主义风格的过渡。
这一个类型的题目涉及我们较为宏观的知识体系建设,不仅要意识到其新的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对于传统现实主义观念的承继、延伸和发展,还应联想到其对此后其他电影创作流派与风格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将其放置在世界电影史的框架中进行定位,进而客观的评价这一电影运动的重要性。
此外,由新现实主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而向更为内在的精神世界领域深入,新现实主义运动致力于探索社会情境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转向不仅同彼时的社会思潮相契合,也通过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法国新浪潮这个知识点是一个内涵极广,内容极多且在电影史学习中难以饶开的考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先锋观念、创作者的重大影响力以及对后世创作给养。不论是放在法国电影的脉络中还是放在世界艺术电影的脉络中,都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答题中注意审题,紧抓题眼,有所侧重。题目设置中主要分为三类:流派概况、理论内容、对比影响。
这种考法较为基础,且在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中都有涉及,具体的创作者与经典影片也同样考频较高,其中有两点应重点关注:分别是新浪潮诞生的背景,以及其历史意义。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风格形成的要素,以及新浪潮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位置。
发端自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的“作者论”以及巴赞的电影理论,是构成新浪潮电影运动理论成就及其实践的重要基础。前者对于“谁属于电影作者”的探讨,从法国影响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学界,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导演研究标志性的方法之一。
而巴赞的电影理论可以说极大的推动了现实主义电影观念的演进与发展,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心理学、长镜头理论、场面调度理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理解现实主义电影,理解新浪潮导演们的创作指明了道路。
作为最后新浪潮电影运动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创作群体,手册派与左岸派也多次在考试中被放在一起考察。我们需要肯定其作为同一种电影运动参与者在视听与技术层面的开拓性,也需要在导演背景、创作主题、声画剪辑、文学改编等多个方面发掘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尤其是左岸派群体对于文学改编电影的青睐,同样也可以作为论述“改编电影”的具体例证。
法国有着深厚的电影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兴起的电影运动、流派影响深远。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电影一定是考试的重头戏,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20世纪30年代“诗意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真实电影”、20世纪50-60年代“新浪潮”等内容考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且多数出现在简答、论述题中出现,大家在复习时也要多下功夫。
这一组概念由同时期法国与美国两个不同的纪录片创作运动组成,且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单独考察的频率也不低,部分院校也会直接要求考生举例阐释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考察方向有以下两点:
这两者除发生区域、创作者与作品这几个层面的不同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创作观点上的迥异。对于真实事件的拍摄方法、创作者干预与否以及结构影像的不同方式,都使二者在相似的现实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同。
因此在作答时,不仅要关注到这两种电影运动不同的创作观念,还应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下二者生发的原因。与常规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不同,也构成了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影响至今的动因。
这一类的题目设置,着重考察的是现实主义电影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以及记录电影整体的发展脉络。首先要理解纪实影像在作为社会记录与历史证明、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变革、文献档案功用等层面的价值,其次要理清从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维尔托夫,到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再到新记录电影运动的这一条世界纪录影像的发展脉络。
长期以来,纪录片意图代表真实,书写真实。当演绎介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它将如何拓展我们对于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形式的认识,又将给予纪录片作者和人物怎样的潜力进入人性的深处?这是从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中延伸出的思考。
在考试的题目设置中,这一个知识点不论是单独考察还是放置在对比的框架内都拥有较高的考频。单独出现时与“古典好莱坞/好莱坞黄金时代”相似,考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具体风格、创作者的关注,对比出现时则多出现在论述题当中:
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电影流派的产生背景,理解欧洲新电影运动对于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以及独立制片的兴起(都可作为单独的题目进行考察)。
在好莱坞的体制框架中,新旧好莱坞的横向对比,要求我们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概念本身,因为其涉及对美国电影分期的考察、对彼时社会背景文化的了解、电影理论与电影文化的普及、不同区域电影运动的相互影响等诸多要素,需要我们全面理解,调动自身的知识框架。
在对比之中,可以聚焦分处两个时期的不同创作者所具有的差异,也可以关注横跨两个时代的创作者所表现出的风格变迁。类比一下,也可以从类型电影的角度切入,从同种类型在不同时期的变革延展至新、旧好莱坞的观念。
与上一类题目设置相比,欧洲新电影运动同新好莱坞之间是影响-被影响的关系,而新、旧好莱坞则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创作体制不同时期的承继与新变。因此在影响关系中,更多的要求我们找寻二者在影像风格、创作观念、拍摄手法等层面的相似之处,同样也涉及到“迷影群体的观影经验与自身创作的关系”、“独立制片方式的全球化”等方面的话题。
在今年五月举办的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上,导演乔治·卢卡斯在闭幕式上获荣誉金棕榈奖,而为他颁发奖杯的正是带着他的新作《大都会》参与竞赛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另一位新好莱坞时期起步的导演保罗·施拉德,也凭借《哦,加拿大》也参与了今年的金棕榈奖角逐。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齐聚戛纳,虽然这是一种难以复刻的巧合,但也衍生出戛纳与好莱坞的关系、艺术电影与商业制作之间的关系等热点话题,同样不能忽略。
应充分认识到,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美学上的变革。因此“变与不变”将会是把握这一类型题目时的关键。
阐释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艺术探索与审美创造,有两个角度的答题思路。其一是将其放置在台湾电影的创作传统中,分析新电影运动与早期的乡土电影、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异同,从新的创作背景、创作群体、情节内容层面点明探索与突破之处。
其二是将新电影运动放置在同期华语电影的大框架下,如与大陆第五代导演的对比、与香港新浪潮的对比。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脉络中发掘其独特意涵。
这一类型的题目关注到的是新电影运动内部的创作分期与观念上的分化,类似的题目设置还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要求我们熟练掌握电影运动不同的发展走向,以及随社会背景变化电影创作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考察,在大多数年份里较为常规,多集中在名词解释、简答题当中,其审美追求、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等方面则在论述题中体现。但今年时值CEPA20周年,更有《白日之下》《年少日记》《九龙城寨之围城》等香港电影在大陆院线引发热议并获得不错的口碑与票房,对于香港新浪潮这一知识点的考察形式就会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出现。
CEPA20周年所带来的香港电影政策调整与产业重塑,带来的变动是巨大的,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在不同层面上获取了新的发展。联想到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创作指向,产业问题较艺术层面考虑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香港新浪潮运动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
因而CEPA20周年的成果也帮助我们正视新浪潮运动的局限性,对产业层面的关注程度,很多情况也下是决定一个电影潮流是否能够长久运作的关键因素。
这两个电影运动因开展时间的相似性,也会作为对比研究的两个对象进行设问。在相同点上,可以从题材的本土化与在地性、电影语言的创新、创作者的敬业态度与反传统精神等角度作答。而不同点则可以关注创作主体的差异、创作政策的差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
作者/V
排版/Mint
编辑/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