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电影产业热点事件4大关键词

文摘   2024-12-16 21:07   英国  

01 全年7大电影学术热点

02 2024周年纪念及逝世影人热点(上)

03 2024周年纪念及逝世影人热点(下)

04 10年真题中考频最高的外国影人

05 10年真题中考频最高的中国影人

06 10年真题中考频最高的电影

07 易混淆却频繁对比出题的9组电影概念

08 过去考察超过20次的9个电影流派

09 国产现实主义考点梳理(24年考察7次)

10 AIGC考点梳理(24年考察8次)

11 科幻电影考点梳理(几乎年年考)

12 女性电影考点梳理(大热门考点)

13 传统文化与电影(近年考频断崖增高)

14 戏剧戏曲考频最高的10个名解

15《当代电影》全年重点论文24篇精读

16 2024年戏剧C刊重点论文精读

17 考频最高的艺术类名词解释

18 广电C刊论文精读(上)

19 广电C刊论文精读(下)

20 2024年热门影视剧综艺考点盘点

本文将2024年电影产业热点事件梳理概括成几大热词:AI、微短剧、影业自救、影片重映,这些关键词是在整理总结这一年来影视行业的重要事件后,得出的高频热议内容。冲刺后期既可查缺补漏,预测考题,也可做产业知识积累,丰富论述题答案。

注意:此考点在“2023年的产业热点事件”梳理中就着重强调过,去年果然有八所高校出题,今年AI技术突破不断、热潮不减,仍是产业押题的重点,详细的真题分析与作答可点击查看戏梦往期

🔗新趋势!之前没考过,去年有8个学校都考了它!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跃进,使电影的制作方式、技术流程、创作思路都面临着革命性改变。在制作端,AI 可以辅助创作者在前期筹备阶段进行剧本创作、概念设计、市场预测;在拍摄和后期制作阶段提高制作效率;在发行放映阶段,AI可以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处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排片,使制作方获得最大收益;在影片修复与增强处理方面,AI极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传统上,电影制作中的智能技术主要用于后期制作,如特效处理、音频编辑等,以提高效率和质量。随着 AI 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制作开始探索如何将智能技术引入到创作阶段,从而更直接地影响电影的故事构建、角色发展和创意产生。因此,从发展角度看,电影智能制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AI 技术仅仅辅助制作的初级阶段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辅助创意和创作的中级阶段,而未来的超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直接创作电影作品,而这将是电影智能制作的高级阶段。

1、自动化,借助AI技术,实现电影制作过程中一些繁琐手动操作的自动化,减少人工成本。

2、自我学习和优化,通过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等方法,从用户反馈和数据中学习,并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提升制作质量。

3、快捷高效,可以大幅度减少制作时间,极大地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使更多的电影项目得以实现。

4、大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电影、观众偏好、市场行情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制作团队进行决策和优化。

1. 以剧本为核心的前期开发

随着以 ChatGPT为代表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文字生成产品不断成熟,未来的电影剧本创作将更多引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在输入文字源素材及提示词的基础上,按照编剧要求生成多种剧情走向、丰富构思、填充细节,并可以进一步生成分镜头脚本等,其功能已经从辅助决策过渡为直接参与创意生成,实现对编剧行业的赋能。

◈2. 美术设计与数字资产制作

在美术设计与数字资产制作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二维图像、三维资产、纹理、动画、场景生成领域均取得飞速发展,已开始应用于电影数字资产、美术场景、概念图等素材生成流程中。

◈3. 动作捕捉与角色视效制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动作和表演捕捉流程向着无标记、智能化、便捷化发展

◈4. 其他后期制作流程

人工智能在后期剪辑、视效合成、调色、声音和音乐制作、母版制作等环节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工具在剪辑上,可实现根据剧本内容自动组接镜头与转场效果,生成初步或最终剪辑版本;在后期调色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可提升镜头匹配等流程的工作效率,使调色师更加专注于创意环节。

◈5. AI直接生成活动影像

随着多模态 AIGC 工具进一步发展,影视创作者已可以直接实现基于风格化迁移与多模态生成活动影像内容的制作。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不可或缺的人类情感。随着强人工智能技术开始介入内容创作,引发了其是否可能替代人类创作者并对电影叙事伦理性产生何种影响的深刻思考。

使用 AI 生成的剧本、短片或者电影是否是从人性的角度和情感出发,其作品是否缺乏人类创作者的情感和独特视角,这一定会引发有关电影艺术性和现实性的伦理考虑。AI需要大量数据来学习和生成内容。因此,电影制作中使用的数据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何合理使用并保护这些数据,是电影智能制作中的一大难点。AI可以根据观众数据生成个性化的电影内容,个人的隐私性和合规性如何保护,此外,AI个性化推荐是一种形式的信息过滤,有可能导致“信息茧房”问题等。

◉ 2月

华策影视表示,公司去年组建了AIGC应用研究院,自研的编剧助手、剧本评估、视频检索、AI剧照等功能已在内部应用或内测,目前技术储备已可实现4秒时长的文生视频。

◉ 3月:

AI 操刀的长篇电影《Our T2 Remake》在洛杉矶举行首映式。《Our T2 Remake》由 50 位 AIGC 创作者历时数月分段合作完成,全片达到了近 90 分钟的常规商业电影放映长度。

◉ 4月:

上海电影在美国开启“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和寻找优质AI影视创投项目。

◉ 5月:

《致亲爱的自己》获得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短片单元的最佳影片,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开设“AIGC电影短片单元”竞赛。

索尼影业高层Tony Vinciquerra表示,索尼正集中精力搞AI,调动采用AI技术运用在电影制作流程上,以提高效率。

◉ 6月:

由上海电影股份公司与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的“AI+IP”海上论坛在上海影城举行,共话AI技术对电影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可能。

英国首都伦敦查尔斯王子影院宣布,由于公众反对,放弃上映一部由人工智能(AI)程序编写剧本的电影。

◉ 7月:

中国首部AIGC连续性叙事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7月8日于抖音全平台上线,

◉ 9月:

快手可灵AI启动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

“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正式发布

猫眼娱乐发布首个动态故事板AI生成工具“神笔马良”

詹姆斯·卡梅隆加入Stability AI董事会

◉ 10月:

中国动画《致亲爱的自己》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AI短片大奖

人工智能(AI);AIGC;Sora等视频生成式AI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或产业的影响;(材料)你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电影没走出寒冬,短剧发展热火朝天,这是目前影视行业真实写照。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

即使没看过短剧,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闪婚老伴是豪门》等短剧作品应该也多少有所耳闻,短剧发展的速度和势头正引起全行业关注和影视公司入局,戏影备考,对这种产业大热事件一定要有所了解。

据国家广电总局对于微短剧的最新定义,微短剧即指“单集备案时长规定为20分钟以内,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

随着竖屏时代的到来,微短剧这一新兴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发展迅速,精准对接了数字时代观众碎片化、即时化的娱乐需求。一分钟一集的短剧,改变的不只是剧集的单集时长,更重要的是节奏。看短剧跟刷短视频在频率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原本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的铺垫,在1分钟内就反转结束并迎来下一个悬念,短剧带来的是更快的爽感和情绪满足。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杰表示,“微短剧并非忽然出现,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12年开始涌现的一系列‘无厘头’风格短视频内容,一些作品崭露头角后,各类视频平台纷纷入局,相关管理工作也随之展开。”

2020年被视作微短剧元年,国家广电总局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增设“网络微短剧快速登记备案模块”,正式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作品分类,后续又下发文件,就微短剧的定义、审核标准、审查细节、备案误区等问题作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相关治理工作也持续开展。

整体上看,2018年至今,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成长和爆发三个阶段:

1、2018—2020年:幽默为主的萌芽


2018年,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了一批短剧创作者,例如“七舅姥爷”“陈翔六点半”等,其创作的短剧大多以幽默、搞笑、反转为特点,夸张的表达手法和幽默的叙事风格吸引了第一批微短剧受众,也初步掀起了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传播的浪潮。2019 年,快手上线了“快手小剧场”板块,为日后微短剧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条件;2020 年底,快手正式提出“短剧”的概念,并推出“快手星芒计划”的扶持政策,基于快手的流量算法推出分账模式,通过资金和流量实现优质供给良性循环,逐步规范微短剧的发展道路。


2、2021—2022年:全面出击的成长期


2021年初,短视频平台抖音也正式进军微短剧。自当年 4 月启动“新番计划”以来,抖音不断升级策略,推出了新番计划 2.0,并在随后的 7 月成立了“千万爆款俱乐部”。与此同时,“快手星芒计划”成功树立起了平台厂牌的形象,并进一步更名为“快手星芒短剧”。自此,整个微短剧行业迎来了显著的发展。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价值观导向上,微短剧行业的平均水准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呈现出更为专业和精良的面貌。


3、2023—2024年:井喷式增长的爆发期


2023年伊始,大量不同题材的优秀微短剧不断涌现 ,正式拉开了进阶式的市场竞争帷幕。2023 年,网络微短剧市场业已突破了 373.9 亿元 ,预计2027年,网络微短剧的国内市场,有望接近1006.8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微短剧市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彰显出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

微短剧“野蛮生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内容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版权争议频发等问题。

◈1. 创作上的“草台班子”

微短剧行业当前就可以看做一条文化流水线,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各主体为了实现快速变现,放弃了文化作品本应具有的创造性,而是使用统一的制作模板,力求用最短的制作周期实现收益。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部微短剧的成本在30万到40万之间,在15至30人左右的剧组规模下拍摄5到7天,有些时候为了节省成本,还会将两三个项目放在一起连拍,尽量使用相同的班底。虽然这样取巧的拍摄制作流水线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但作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高强度拍摄过程会压缩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演员表演水平、后期制作效果更难以保障。

◈2. 内容同质化严重

在短视频生态下成长起来的微短剧叙事也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为主要标准,这就促使大量微短剧以“爽”“快节奏”为主要生产方向,以吸引流量为主要目的,以爆款短剧为“榜样”,遵循“霸总”“赘婿”“战神”“重生”“穿越”等套路模板,创作出一些内容差异较小的作品。内容碎片化、粗俗化、浅薄化严重。

◈3. 版权争议频发

短剧带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结合短视频和影视剧特点,常通过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再套用相似的框架,以缩短制作时间和利用原作热度快速变现。但这种模式下,一些制作方为追求利益,未经原创者授权,采取搬运、改编甚至抄袭的手段,仅做表面改动,制作相似度高的作品,或通过剪辑手法改变原作情节,这些行为侵犯了原创者的权益,对IP改编市场造成了混乱。

身处野蛮生长期,微短剧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剧积极的地方,例如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生动实践遍地开花。这种微短剧精品,推动了文旅融合,也为微短剧创造新的文娱消费选择开拓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随着短剧行业的发展与洗牌,越来越多精品微短剧也在慢慢涌现。行业的自我更新是一种规律,当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这个赛道,精品化的产出是必然的。

(人民艺起评)微短剧再火,内容依然为王。“精”,未必在于大制作、大营销,主要在于好立意、好故事。剧不在长,有“精”则灵。想要保持微短剧的生命力,升级内容品质是唯一路径。毕竟,持续用优质、多元的内容去满足不同圈层用户内容消费需求,微短剧才能真正建立起核心竞争力,走得更远。

◉ 1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积极探索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跨界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短剧影视产业基地在南沙成立。

◉ 3月: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指导,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抖音主办的第十一届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创作论坛暨精品点映礼”在成都举办。

◉ 6月:

6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宣告微短剧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首届上海微短剧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上海计划每年设5000万元经费扶持奖励微短剧产业链。

◉ 9月:

25日,上海杨浦区发布11条政策支持微短剧产业。

◉ 11月:

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霸总”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

微短剧;如何看待微短剧;根据(材料)做一个短剧策划

今年暑期档总票房116.4亿元,相较于去年暑期档的206亿元,票房缩水严重;国庆档票房21.04亿元,比去年少了6.32亿元。即使不看这些热门档期的票房数据,从直观感受上也能明显察觉到,今年的电影市场无论是在票房表现还是在话题热度上,都不及去年。不仅国内如此,2024 年前三季度,全球影院票房累计达到 232 亿美元,较疫情前三年(2017-2019 年)平均水平(296 亿美元)下降了 21%,与疫情前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 好莱坞罢工影响

2023 年的编剧和演员罢工导致大量电影项目推迟,影响了新片的供应和票房吸引力。这一事件对北美及全球票房带来持续影响。

◈2. 市场供应受限

电影制作公司资金不足和创意匮乏导致新片推出减少,观众选择受限。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成为制约票房增长的重要因素。

◈3. 全球经济低迷

居民收入减少导致电影消费能力下降,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一经济压力对全球电影市场产生了广泛影响。

◈4. 观影习惯变化

流媒体服务的普及让观众更倾向于在家观看电影,影响了影院观影需求。这一变化尤其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明显,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流媒体平台观看电影。

◈5. 电影质量与宣传问题

部分电影质量不高、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导致观众不愿购票。同时,市场宣传不足也让观众对电影缺乏了解。此外,观众对明星的依赖减弱,票房不再只靠明星效应。

面对这种情况,电影产业也在寻求应对策略和新的突破点。整体来看,电影创作端在降本提质,院线放映端在进行影院升级和品牌打造。

◉ 1月:

万达电影发布公告,表示近年来外部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放缓重资产影院建设速度。

◉ 5月:

迪士尼公司对其流媒体和动画制作部门进行调整,皮克斯工作室将裁员14%,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预计将重新聚焦于为影院制作高质量的特征电影。公司正寻求提高Disney+的盈利能力,计划缩减在流媒体平台上原创内容的开发规模。

迪士尼CEO鲍勃·伊格尔在财报会议上表示,将减少产量,更多地关注质量,漫威电影尤其如此。每年最多制作3部电影、2部美剧。

◉ 2月:

全球最大电影院AMC公司调整策略,多样化其院内服务,与更多音乐家达成音乐会电影的交易。通过提升高端观影体验来增加票价,关闭、翻新或迁移影院。为了寻求新的收入来源,AMC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许经营小吃和商品。

◉ 7月:

中影发行与央视就2024年巴黎奥运会电视节目内容发行放映达成合作。此次巴黎奥运会电视节目影院发行放映,将通过中影预约放映平台向全国部分影院提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彩赛事实时转播的预约观赛服务。

万达电影表示已与中影在预约放映及内容直播领域达成合作,未来将积极与相关机构共同推动重大赛事的直播落地。

◉ 8月:

首都电影院·电影文化生活新空间在西单店亮相。能量补给站、蒙太奇生活馆、拾光茶舍、味蕾电影院等全新区域登场。首都电影院积极思考落地“放映+”的新业态,从内容、服务、空间等多维度开展创新尝试,首都电影院·电影文化生活新空间应运而生。

在9月海浪电影周期间,中影预约放映与小红书达成“预约放映观影模式”深度合作。

根据产业总结中官方性说法来看,直接出电影市场“消极向”的问题概率很小。但备考还是要对整个市场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并重点关注电影行业中“降本提质”、“影院创新”的动作,作为回答论述题材料性补充。

承接“影业自救”这个话题,老片重映其实也可算作振兴电影市场的一环。经典电影重映往年也有,只不过今年尤其多,甚至还有像《孤注一掷》《奥本海默》这种明明去年刚上映过的电影,此外还与“分线发行”相关,因此单开一个话题来讨论。

另外,“电影重映”可能不会直接出题,大家可以作为涉及电影产业问题的材料补充,以及在“分线发行”考点中作为例子灵活使用。

◈1. 当前电影市场新片乏力

电影重映的主要目是补充市场供给,增加票房收入,提振市场。今年大批老片重映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目前电影市场新片供应短缺、质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在票房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重映老电影成了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市场策略。像《哈利·波特》《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影片经过时间的考验,拥有稳定的观众基础和良好的口碑,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影院,为影院带来可观的票房收入。同时,重映影片的宣传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当然,重映片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精准把握档期和有效满足观众的需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观众怀旧情怀的需求

经典电影重映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重温经典、回味过去的机会。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人物和情感,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回忆,满足他们的怀旧需求。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这些老电影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老电影都经过了修复和转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画面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还增强了音效和特效的表现力,让观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享受到更优质的观影体验。

情怀营销是当前电影市场的一大趋势。通过重映经典老电影,片方能够利用观众的怀旧心理和情感共鸣,激发其观影欲望。这种情感链接不仅有助于提升影片的票房表现,还能增强观众的影院观影习惯。

◈3. 宣传策略

有的影片重映不是为了救市或者票房,而是与系列/导演新作上映做联动宣传。比如,《沙丘2》上映后的《沙丘》重映;暑期《白蛇:浮生》上映前,《白蛇:缘起》重映;邵艺辉执导的《好东西》上映前两周,《爱情神话》重映。

“分线发行”在去年电影行业中就被推到舆论风头,特别是历经“春节档”分线发行风波时,被影视行业反复讨论提及。而今年重映影片中最热门选手“哈利·波特”系列采用的就是分线发行方式,据了解,《哈利·波特》系列此次重映覆盖了全国295个城市超3400家影院,这相当于全国仅有约30%的影城有资格排映。除此之外,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完美的日子》《爆裂鼓手》等影片重映也都为分线发行。

这些电影的重映策略可以看作是分线发行的探索、再尝试,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为促进电影市场多元化发展,中影发行将试点多部进口影片分线发行,力求把特色优质的进口影片更精准地投放到院线影院。中影发行将根据每部影片的特性与受众定制发行策略,为有受众基础、有排映需求、能满足排映条件的影院供片。”

“分线发行”具体内容可点击查看往期:

🔗如何理解“分线发行”纷争?

# 4月19日,《沙丘》重映 (3月8日,《沙丘2》上映)

# 4月30日,《哈尔的移动城堡》于内地重映,纪念上映20周年

# 6月29日,《白蛇:缘起》重映 (8月10日,《白蛇:浮生》上映)

# 9月15日,《流浪地球2》重映 (3D重制)

# 11月1日,《这个杀手不太冷》重映(分线发行)

# 11月2日,《爱情神话》重映 (11月22日,《好东西》上映)

# 10月11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哈利·波特”全系列八部正在陆续重映中,最终篇于11月29日重映。(分线发行)

# 12月6日,《爆裂鼓手》重映 (分线发行,艺联专线上映)

电影重映;分线发行;2024年多部电影重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陈军,赵建军,鲁梦河.AI与电影智能制作研究与展望[J].现代电影技术,2023,(10):16-26.

[2]覃皓珺,许怡.微短剧行业如何向“精”而行[N].经济日报

[3]孙士媛.出圈、隐忧、前景:基于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微短剧分析[J].新闻论坛,2024,38(05):52-54.DOI:10.19425/j.cnki.cn151019/g2.2024.05.015.

[4]陈睿智.网络微短剧发展现状、问题及治理路径[J].融媒,2024,(10):52-58.

[5]张晓涵.老电影扎堆重映情怀能否带活市场?[N].济南日报

[6]张守营.全球电影业在挑战中寻求多元化复苏之路[N].中国改革报

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中影发行将试点多部进口影片分线发行》

综艺报:《超30部影片重映,2024为何成为“重映元年”》

部分新闻、资料等来自于中国电影报、灯塔票房数据与行业资讯

作者/小路

排版/Mint

编辑/驹子

戏梦电影考研
全国戏影考研头部机构,总录取人数为全国之首。辅导专业包含艺术学(学硕)、戏剧与影视(专硕)。创办7年,辅导院校30+所,累计上岸近千人。顶级教学团队,各院校针对小班辅导,全程陪伴,助你圆影戏之梦。 咨询添加XMFILM1或XMFILM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