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纪念张飞诞辰1855周年”……近年来,不少地方打着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文旅IP的旗号,纷纷选择对古人“下手”,兴师动众“纪念古人”。
发展文旅时,注重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本来无可非议。但是从前些年的名人故里争夺战,到巧立名目设置“孟姜女哭倒长城处”,再到扎堆召开“纪念古人会”,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充满“争”和“蹭”的浮躁心态,而不是沉下心来好好进行文化传承的态度。
就拿各类古人纪念会来说,据报道,不少会议主题设置宽泛、涉及领域众多,学术研讨是“为了纪念而纪念”;有的形式大于内容,以研讨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对公共资源造成浪费;还有的会议主题和古人事迹毫无关联,但主办方硬要从中挖掘“文化意蕴”“现代价值”,进而上升到“政治格局”“人才思想”,明显牵强附会。
可实际上,这类“挖掘”姿态却往往收效甚微,反而成为大众印象中的“负资产”。
这是因为,这些年,文旅发展的逻辑早已不断更迭变化。大家在出行时更加注重体验感和文化含量,那类形式大于内容的噱头式活动,根本无法与人们的真实需求形成对接。
而且,如今很多人自己就对戏剧、茶、古典文学等“入圈”颇深,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穿凿附会的空洞活动外衣,很容易被大家“戳破”。
说到底,以为举办几场纪念活动,便能打造文旅IP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懒惰”的发展逻辑,事实上也很难让游客买账。近来备受吐槽的纪念举措,除了内容浅表化,还有个典型特点——找错了重点。就拿秦皇岛山海关为“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立碑一事来说,明明围绕“天下第一关”的重要军事战略位置,有关城门、瓮城等城防结构,历史上重要战役等内容,有无数可以深入发掘的内容。
如果可以通过溯源历史细节(比如重现守城人的一天)、数字化呈现等方式,展现那些磅礴激荡的历史,又何必硬蹭缺乏史实依据的传说呢?
中国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并不缺文化资源,缺少的恰恰是发现文化“宝藏”的眼睛。而“抓错重点”的表象背后,恐怕是很多活动组织者自己对相关历史文化和文旅动态都是一知半解。
这再次说明,文旅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关键的还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创造能力。
对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更重要的是“搭台”,做好公共服务,形成充满活力的发展氛围。而像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等具体活动,则要更多让文史专家、年轻群体参与组织,针对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索。
例如,近些年景德镇成为很多年轻上班族的“精神后花园”,其成功的秘诀在于,通过文创市集、陶器制作等活动,拉近了传统陶瓷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距离,同时满足了年轻人治愈精神内耗、适当放空的需求。
文旅发展没有巧立名目的捷径可走,扎堆办“噱头会”的乱象,该被叫停了。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68期
作者/任冠青 编辑/宾丝丝
编 辑 | 龙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