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石头的年轻人,其实是在“养自己”?
时事
2024-11-15 19:00
湖南
北宋时期的隐逸诗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无子,唯独喜欢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由此产生梅妻鹤子的隐士文化。能和林逋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把石头养成了新“宠物”,为它们取名、打扮、安窝,甚至要给这些“可爱”的石头上户口。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淘宝上被认养的宠物石头越来越多,8月宠物石销量相比上月增长246%,一度登上淘宝热搜榜。在这些购买宠物石的年轻人心中,石头早已不再是冷冰冰的矿物、玩物,而是能够起到陪伴作用的“宠物”。他们以一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独创性地赋予了石头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其能够正向回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扎堆养宠物石的现象背后,反映部分年轻人的社会心理状态。跨城市交通的日益便捷,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变成了社会流动性最强的群体,他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和家人、友人联络大多通过社交软件,但人与人之间陪伴的温暖是不可替代的,网络空间若即若离的虚拟性反而加深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因此,寻找有趣又可靠的心灵寄托,成为当代年轻人缓解精神内耗的最优解。
养宠物石与养喵星人、汪星人等小动物相比具有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活宠物会带来诸如走丢、生病等“麻烦”事,给原本就忙碌的生活增添一些烦恼,石头反而会永远呈现一种不离不弃的姿态,经由年轻人自身情感的长久浸润,宠物石将会容纳诸多情感价值、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承载着许多故事,让年轻人独处时积蓄“心安即是归处”的心理势能,继而为开展工作和生活提供充沛的行动能量。借助宠物石,年轻人更能在浮生一日中沉淀下来,认清内心深处最真切的追求,养育自我的方式也变得更为纯粹、更为恒久。石头的拟人化演绎和文化附加值自古有之。传说女娲不仅抟土造人,而且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的窟窿,剩下一块未用上的石头,被曹雪芹演绎为转世的通灵宝玉,一块顽石的前世今生成就了皇皇巨著《红楼梦》。不仅如此,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符号的孙悟空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说孙悟空是“石生”也不为过。在古人心中,动物与静物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人类能在主观上赋予静物情感与思想。风吹幡动,禅宗六祖慧能却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发挥社会属性较弱的主观能动性上,在自我情感和文化塑造上,多些向上向善的主观唯心主义未尝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年轻人养宠物石的行为并非匪夷所思。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城邦的动物。宠物石是年轻人身处孤独语境下的产物,暂时跳脱现实的养宠物石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能成为年轻人塑造精神世界的有益补充,但不能作为生命与生活的全部,毕竟社会型人格的建构离不开与人的交往和处事上的磨炼。社会应关注年轻人养宠物石背后深刻的精神需求,拿出切实的举措来缓解“城市森林”里“孤独的风”,而不能单纯将养宠物石行为视为怪异的癖好。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72期
作者/沈鑫杰 编辑/何淋淋
编 辑 | 王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