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老师的原始音频,请点击以下 黑色三角形播放按钮:
所以乾慧地被称为凡位——凡夫位。一直到七信——第七个信,十信里面的第七个信,才真正进入了圣位。第七信就相当于四果,见思惑断尽,见惑跟思惑断尽了。
什么叫见惑?见惑就是你用肉眼看见一个东西,立刻被它迷惑,立刻被它吸引。人的感官都是向外敞开的,而在感官的背后有一个意识的状态,有一个意识的中心。这个意识的中心在凡夫的角度上它是个体化的,你会觉得你的意识中心是你本人,你不会觉得你的意识中心是别人,对不对?它是一个个体化的感觉,它是主观的。
而当你的意识中心被感觉成是个体化的、是个人化的、是主观的,它就会有一个自我感的倾向,就认为这个中心是“我”。这很好理解,对不对?认为这个中心是我本人,有一种自我感的倾向就出现了。
随着自我感倾向的出现,就立刻出现一个效应,什么效应?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他害怕消失,他害怕自我的毁灭。这很正常,他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就立刻出现了。
所以这种自我保护的倾向,这种要延续自我感的倾向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效应,什么效应呢?你的感官都是向外的,凡是感官感觉到能够滋养自我的,滋养这种自我感的,它就会伸手抓进来;凡是你的感官感觉到一个现象是对自我的威胁,它就会伸出手去挡住它。所以这是两个动作,要么是侵略、占有,要么是排斥。一个是占有——往里抓,一个是排斥——往外推。
你不能怪它,这是它出于自我保护的一个天然的反应,所以你不能怪它。
这就是见惑的起源。你看见一个东西你就想要抓,或者看见一个东西你想要排斥。对于外在物理世界的反应,自我的反应就是这样的——要么吸收,要么排斥。它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倾向,它是意识个体化带来的一个天然的回应。
而一个人,他破三关证悟以后,他的个体化意识的倾向出现了一个本质的转变,他忽然意识到他的意识中心融入了一个海洋般的状态,不再是个体化的。他似乎有一个意识,而且这个意识是海洋般的,但其中却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海洋般的意识中间却没有一个可以称作自我的一个独立个体。这就是破三关达到的一个体验、经验。
一旦他的意识破除了自我感的这个中心点,他对外的反应就会有所不同。但以往的惯性依然存在,以往的这种抓取跟排斥的惯性依然存在。所以即使他破了三关,他经验到这个海洋的意识状态,当他看到一个事物,看到一个蛋糕,他依然会有某种吸引,依然有某种惯性,依然是往回拉的、往回抓的;看到一个蟑螂,他依然有一个惯性是往外排斥的,这种惯性依然存在。
他这种聚焦的意识倾向依然存在,但这种倾向已经没有基础了,已经没有背景了,已经没有支撑它存在的后面的这个种子了。因为他的意识是海洋般的,不存在一个需要维持自我感的这么一个动力。
🌿🌿🌿🌿🌿🌿🌿🌿🌿🌿🌿🌿
文章由小编整理自 意识内化网站 https://yishineihua.com/
以下是 夕阳老师本人 的赞赏账号。
想赞赏的同学点击【喜欢作者】按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