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就是我们平常三块钱喝的那个饮料,距今有138年的历史,而早恋呢?要不要猜猜它的历史有多久?差不多五十年,最多七十年。
早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本土概念。也就是说,落后的国家没有,比如非洲黑叔叔,人家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而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比如英美这些国家,我们看好莱坞大片和美式青春片就知道人家有多开放了。
而在中国的话,往前倒,也没有,比如解放前的旧社会,那会是包办婚姻,男女成婚那天才揭盖头,不存在早恋的条件。而且农村普遍推崇早婚,16岁就恋爱结婚了,差不多现在的初高中生。
比如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里面18岁的哥哥就和英莲妹子在河边浪漫了。
在费孝通《乡土中国》这种书里面,我们是看不到压制早恋的影子的。
所以早恋这个词,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中国的本土概念。
我之前有段时间在网上高强度互动,比如知乎这类地方,我碰到一个澳洲的中学老师,就问问他,人家你们那边怎么管早恋。但我想一半,我不知道早恋这个词用英文怎么说,就查了一下,发现是puppy love。
结果发过去把人家逗笑了,说这个词是形容6岁以下儿童的。
解释了半天,人家都不太理解,中学生谈恋爱的行为为什么要和成年人分开,英语里没有一个词描述我们定义里的未成年恋爱。
我是觉得,很多事就像新媒体一样,它本质上是内容营销和线上销售工具,非要编个词自媒体,然后反复抹黑,有啥意思呢?
就像现在的校园青春片一样,谈个恋爱牵个手,然后就快进到堕胎了,真的无语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早恋影响成绩,但这个说法也是缺乏科学依据和定量研究的,比如文献《校园“早恋”的中西方比较研究》就驳斥了早恋影响成绩论。
反而,缺乏对异性的合理接触,就会导致整个人在情感发育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上,有明显的劣势。
这点我的体会非常明显,我大学谈恋爱和找对象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和异性打交道和沟通的能力非常差劲,导致脱单非常难,同时被一些莫名其妙的目标牵着鼻子走。
我至今最后悔的事,就是大学没多谈几个女朋友,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而是要学会和人交流,以及懂女生的心思。
我其实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题和看书,那点分数有什么意思嘛,看那些书又有什么用嘛,整个社会还是人组成的,要懂人,要沟通,要交流。
就像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他真的说自己努力学习吗?我看也不是,所谓的远游,找老师,聊同学,这不就是搞关系、混圈子嘛。他要是一心真的只会读圣贤书,多半也是混不到那个位置的。越往上,与人沟通的能力就越重要。
就像现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也好,短视频平台也好,是不是充斥着大量的软色情、福利姬,其实你了解国外的社交媒体,会发现这些内容没那么多。
这其实就是早恋这种形式,阻断了男女之间的正常交流,被压制的需求加倍反弹到了新媒体的虚拟世界。
而那种软色情之类的东西,根本不是正常女性的真实状态,也不是人家的日常生活,这种屏幕的幻象,就让自己作茧自缚,越陷越深。
中学时刷分去了;大学时刷书搞绩点去了,毕业了我才反应过来好像被坑了,但进社会了,学的东西更多,工作和各种事其实更忙了。偶尔有空接触一下女生,发现根本不知道怎么聊。
什么爱好读书,运动,这是大家戴的面具。
我经常就是不知道说什么,然后说我最近看了啥书,比如《历代状元文章汇编》,其中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申时行,对策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在开篇……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啊。见光死。
后面有人告诉我,你不能和女生聊这些,你要说什么好吃,什么商场之类的。
我就去把三峡广场和观音桥逛完了,还拿小本本记了几十家店的名字,没事还去试吃一下。
结果呢,还是不行啊。
因为我其实不太喜欢这些事,所以背这些名词的时候额外僵硬,而女生一般又非常敏感,人家可以察觉到语气和用词上细微的差异。
说白了就是练少了嘛。
或许你说,那种喜欢阅读之类的女生也有,我过于偏颇。
确实是这样的,但大家平时事也不少,我接触的女生又非常少,样本量不够,根本碰不到。
所以从我的角度看,和女生尽早接触,学会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长远看,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利。
其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禁止早恋,或者说纯粹地专注分数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国家百废待兴,快速发展,缺乏人才,大学生还包分配。
毕业即进编,还能享受城市化的红利。
这是一个遗留的惯性。还有就是对情感和两性交往机会的剥夺,其实是儒法体系彰显权力的体现,人在十八岁前的可塑性是最强的。点到为止。
所以杜绝早恋,本质上就是降低人的情感发育水平,降低与人沟通与打交道的能力,你就只有依附于一些东西,比如找对象只能去相亲机构和某些亲戚的推荐,缺乏共情能力也很难当好管理者,最终就是完美的工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