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看来,三十五岁定律其实就是一个骗局,职场上最不好用的,就是应届生。当然我不是说应届生不行,而是成长也需要时间。
有时候真觉得,互联网噪音真的过载了,不能老是看那几个为了卖货,投流的段子手编的视频,任何事情还是要回归真实世界。
在传统行业,三十五岁毕业的说法,可能差点意思。但在我这个行业,就是新媒体内容行业,是不是越年轻越好,直接快进到三十岁定律?
其实,这就是被杜撰的骗局。
越是应届毕业生,越年轻,某种意义上越干不好自媒体。
你能看到持续翻出流量的网红,哪怕她三十五岁了,她也一样有流量,这和年龄没多大关系,就像papi酱火了十年了,现在也没见过气了。
所谓的00后、网感,这些东西都没用,之前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互联网狂飙突进,大水漫灌,你换谁来都可以。每天坚持洗稿、搬运、抄袭,一定就有结果,这和00后和网感有什么关系吗?
也就说老人刷手机比较少,00后刷手机比较多,抄的渠道比较广而已。
这其实也侧面说明了,大多数内容行业的公司,根本没有一个系统性的信息搜集渠道和数据分析能力,只能依赖于这些玄学式的操作。
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都懂,本质上就是过度细分的预备公务员,培养的是那一套面向体制的学术范式。而自媒体,或者说新媒体,要求用古典风格说人话。
但淫浸在准公文体系里太久的人,往往难以下笔。
所以新媒体领域有个特点,除了清北这档学校,其他学校就是这样,学历越高,写得越不像人话,因为他们成绩太好,和大学教育这套科研写作范式过度拟合了。
其实我也毕业五年了,我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刚毕业的年轻人就好用呢,应届生就好用呢?
比如你拉一个应届生和我一起写稿做内容,我按时上下班,产出数量和质量至少是他的三倍,因为我相对而言比较有经验。
我知道整个流程是怎么回事,最关键的卡点在哪里,哪些环节要下大力,哪些环节可以水过去。我盲打键盘,每分钟打字速度可以到120~140字,他洗稿也不一定有我快。
他磨蹭一下午,我可能半小时就搞定了。所以让应届生熬夜加班搞一堆二十分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吗?
我的理解就是,因为之前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各个行业发展太快,商业模式比较原始,整体而言,不需要水平太高的人。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多时候就是资源变现、人脉变现。这个单子我通过某种渠道是吧,或者跟某个人的关系,可以拿到,还是政府订单,不用担心打款的问题,美滋滋,然后就能挣钱了,其他的,无所谓。
验收不也是某几个特定的人来验收嘛,只要是特定的几个人是吧,是不是可以想办法接触一下。
市场行情好,或者说靠渠道挣钱,不怎么参与市场竞争,这时候对产品和业务不重视也很正常。
等于说三十五岁毕业和优化,就把人员的培训和人才体系建设这一块成本给砍了。
但一旦硬着陆,要进行市场化竞争,或者市场比较卷了,才发现自己搞不定这个事。
自媒体,或者内容行业,看起来是玄学,要网感,但其实不是的。
自媒体领域很多东西其实是确定的,新花样远远没你想的那么多,很多内容都是换皮的重复,就那么几个主题和情节,只是说有的人看太少了,不知道而已。
我对整个行业的看法就是,大多数公司的问题在于,流程混乱,没有真切地建立一套数据体系和内容标准,通过稳定内容的质量,来把核心用户的痛点迭代出来。大家都是凭感觉虚空输出。
瞄准用户痛点,抓人眼球,这话说了跟没说有什么区别。你问他痛点是什么,他们大概率也是不知道的,然后又就搪塞一些话,什么用户关心的话题。
那继续问,用户关心什么嘛,继续含糊其词,什么孩子教育,美味的食物,良好的阅读材料。
呵呵,又在幻想了,人家真的关心教育吗?真的想找好书读吗?
我咋后台数据看的是,人家最喜欢看黑丝高跟美女跳舞,怎么快速挣到一百万呢?
不要以想象,代替现实。
一定要有一个框架,建立用户画像,进行迭代修正。这也是我知识星球正在做的事情。
就像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里写的一样,要建立负反馈的控制回路。迭代的间隔要短,每次迭代产生的信息,要对下次行为进行修正。
就像我昨天写的那篇文章一样,互联网时代努力并不重要,扎透和方向更重要。
比如有的材料,最好的搜索方式可能你想不到,是用俄语在Yandex上搜,在一些犄角旮旯,你会发现大大的惊喜,因为很多俄国人真的有纯正的互联网分享精神。
因为英文世界,很多信息开始封闭收费了,而且由于政治正确的因素,很多内容也有偏见,甚至也逐渐消失了。
你让应届生996熬夜,用百度搜一个月他也找不到啊。
所以35岁定律其实就是一个骗局,简单劳动,势必无法搭建起复杂架构,无法解决复杂任务,最终只能得到简单回报。
尽管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但要形成基于肌肉记忆、默会知识的神经元网络,还是需要牛顿时空观下的,绝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