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做自媒体,都是在浪费时间。也包括很多公司。
他们就像在做一张自己完全不会的试卷,题目都是四选一的选择题,框框乱蒙。
偶尔对了几个,欢欣鼓舞,觉得自己是李白再世,掌握流量奥义;偶尔连续错了几个,又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英俊沉下僚”,都是世界的错。
通常他们账号的生命周期都是这样,一开始靠碰运气和搬运抄袭,在平台管得不严的时候,蹭了一波粉和流量,然后开始美滋滋。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流程和操作方案,他们其实没有产出内容的能力。
又只有全网搜罗搬运抄袭,但因为没人懂信息检索,最终的抄袭方向就是抖音上搜账号抄,连上一层的内容渠道和搜索引擎检索技法都不懂。
一般而言,开始还是可以维持一下,因为很多对标账号还是沉淀了一些过往的内容,尽管没有很好。
反正可以抄一段时间,但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能抄的抄完了,对标的都搬完了,开始你瞪我,我瞪你,陷入死循环。
这时候一般而言,会自己稍微弄一点内容,但是简单的搬运抄袭和洗稿习惯了,自己根本没有创作能力,写出来的内容,比之前瞎抄的内容水平低了几个数量级。
由此,只能更加加大力度的搬运抄袭,但是市场上有流量的,有价值的内容只有那么点,反复抄也没有结果。
虽然很不甘心,但只有看着账号逐渐衰败下去,反正疯狂招人和请外援,但发现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问题,同时还要掺杂复杂的办公室内斗。
大概六个月后,发现不行了,得出结论,这个赛道不行,或者某个人不行,项目解散或者转移到新项目去。然后game over。
就像我在这行混了几年,大小公司都待过,说实话,我基本上没见过一家公司,中高层能够完全理解内容是需要成本的。
无非都是抖音上那么多,抄一抄不就好了,就凭这个心态,绝对是做不起来的。
大家总是说红利期怎样怎样,我就是那个时期过来的,说实话,当时虽然流量相对好做一点,但你有流量很难变现,当时的商业渠道和商品联盟这些东西都没有,只能说是赔本赚吆喝。
而且红利期就真的那么好做吗?当时我们红利期,一条视频有一千万播放,但我们去其他公司交流沟通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公司的那点内容,连100点赞都凑不到,大多数人照样做不起来,很多人坚持两三个月就出局了。
所以不要把红利期当回事。
自媒体的本质,就是筛选精准粉丝卖货,你随便做一些流量,没人群,不精准,除了薅平台的一点微薄的补贴,没有用的。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这个流程搭建好了,不管是不是红利期,其实你都有钱赚,因为你的商业模式和闭环是通的,无非是水漫金山收益多,小溪浅流收益少而已。
真正好的账号和内容,其实都有一个快速迭代试错的过程,通过在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之间反复迭代,把粉丝和流量生长出来。
虽然这个事比较慢,前期也稍微有点苦,但一旦你迭代出第一个版本了,基本上核心粉丝群体就有了,平台也会在数据指标上留意到你,给你慢慢推流,因为你提供了真正的价值,平台为什么不推呢?
几个小爆款一叠加,基本盘一起来,整个模式就盘活了。
这就是基于核心粉丝群体,迭代出的原创性流量,变现也会很好。
你做得越多,你数据的记录得也越多,你对市场的体感也会更加深刻,你做的内容就越符合目标用户的口味。因为通晓流程,克服了前期的阻力,你可以用额外资源,在内容里,增添更加丰富的细节,这就是你差异化的优势。
你用这种方式把账号做起来了,哪怕遇到流量低谷期,你也很难衰败下去,因为你通过这种方式,扎根、生长,占据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生态位,别人学不会,抄不来。
如果他搬运抄袭,反而是帮你宣传。
这其实才是自媒体的正确打法,一个生长逻辑。
就像很多大V的账号,他们陆陆续续发了几千条视频,结果连一个正确的用户画像和受众分析图谱都没做出来,还是在半洗稿的碰运气,这就是没有用生长逻辑做号,所以越做越累,也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费尽心力整个暴论,有点流量。而内容一旦回归平常,马上数据又掉得很惨,流量大起大落,根儿其实就在这。
爆点其实是逐步逼近的,就像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里对高射炮弹道轨迹的修正一样,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击中目标。
但是每一次尝试都会给你带来真实的数据反馈,用每一次反馈修正一次自己高射炮的弹道轨迹,在这个如微积分无穷逼近的过程中,答案会自动显现。
在某一个扣动观众心灵扳机的瞬间,那就是属于你刷屏的神选时刻。
---(广告位)---
我是付兄,一名五年新媒体老兵,做过百万粉丝上过抖音热搜,诚邀您一起来我的认知写作训练营,让我们一起在认知写作和内容策划上,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