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是判断力和策划能力。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内容行业,一个内容,你写好了,你策划好了,一爆就起来了,就靠那么一下。但如果你不整这个爆款,不靠这一下,重复堆再多其实也起不来。
如果要铺量,你也不仅仅是为了铺量,而是扩大选择的基数,去摸那个属于你的独创爆款。
因为算法会自动帮你分发内容,甚至人工审核看见你的内容好,也会给你加流量推荐,数字杠杆能把你推到很高。
一份努力可以扩大100倍,甚至1000倍。
我记得我之前写历史,因为原创度高,搞得比较认真,一两篇爆起来,全平台就能有1万的收入,而我只认真弄了三四天。而且内容会有长尾效应,流量收益不是一次性给你的,而是今天一两千,明天几百,后续一天一两百之类的。
每天看到收益到账,周四统一提现,当月直接躺平。
上班摸完鱼,下班看着账号到账的收益,然后用DIY的PC主机氪金玩游戏,啊,消磨人的斗志啊。
真的怀念当初无意中去做营销号,天天白+黑洗稿还挣不到钱的时光,那日子多充实,多自在。
当然,开玩笑啦,干营销号,其实也没有很营销,我帮老板把那两个号的权重拉了一下,还帮他挣了更多钱。那段时间我一直认为是人生的污点。
自从媒介和物流更新以来,真正能崛起的人,基本上都是一招鲜,吃遍天。
比如那些大V,必然是有一个起号爆款,然后顺着这个起号的爆款,陆续铺一系列的内容,维持一个整体的流量矩阵,最后给这个流量矩阵匹配独属于自己的产品,完成商业上的闭环。
我自己看过,也做过许多账号,就是你要无限地逼近那个内容的爆款临界点,你只要摸到了,后面就好做了。
如果没摸到,你发一万个视频也没有意义。
就像吴军老师说的,做事不要低水平的重复。
当然,我知道有人肯定会说,对于大V和大号,感觉自己毫无竞争优势啊。
这个理论,在以前或许是对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看法,不对!
因为很多大V和大号,他们的资源和精力是分散的,比如要保证日更,保证后端产品,保证人员结构的稳定等等,所以尽管他们体量比较大,但输出的还是80分的内容,没有达到无法战胜的地步。
而且,你不需要每一个视频都比大V好,也不需要,你可以把资源集中起来,在某一个内容点上扎深,打透,形成局部的优势。
人家日更,你周更;人家一次性铺一片,你一次性做一个。他们花十个小时,你花三十个小时,是不是就形成局部的优势了?只要打通一次就好啦。
你必然知道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你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你家附近的旅游区,小餐馆连锁店的价格和人员变动等等,这都是一些社会类话题很好的素材。
哪怕跟我一样是个宅男,不熟悉也没关系,直接启动信息检索,你看两本硕博论文,数据绝对秒杀99.9%的自媒体账号,无非是你要把那套学术语言转化成新媒体的语言罢了。
具体可见这篇文章《百万文案的秘密武器》。
你需要的,就是给自己整个爆品。
任何行业其实都这样,比如瑞星咖啡的爆品,生椰拿铁;当年明月的爆品,《明朝那些事儿》;周鸿祎的爆品,360免费杀毒软件。
都是一下顶到头就起来了,而不是慢腾腾地铺大量低于平均水平的东西。
奶茶,难喝是原罪;内容,不好看是原罪。不要管那套运营法则多跳大神,人家都不想看,也看不完,搞再多花招,有什么意义呢?
我干了这么久新媒体,写了这么多东西,说实话,市场上的信息永远没有饱和,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查点资料,当然要懂信息检索啦,详情可以看我的知识星球。
你绝对可以找到值得写,能写的东西,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在低水平的互相搬运抄袭。
一旦你一开始就搬运抄袭,这就限定了你的上限,因为你选择了哪条路出发,就决定了你命运的终点。
就像你看起来做历史的人多,但你撇开了仔细研究,历史其实也有很多生态位的,某个细分领域,就那么五个十个人在更新。大多数人其实都在及格线的水位以下,他们不是你的对手。
其他领域也同理,大多数人其实连五百的基础播放都跑不出去。
廉价的重复没有意义。
所以互联网时代,努力根本没有用,只要你能聚焦、击穿,算法自动会给你赋能。
低水平的勤劳只能说明干的都是一些不重要、事务性的工作,而核心的环节,收益至少十倍起。
这就是我们经常吐槽和看见的,高层领导和企业老板,给人的感觉总是无所事事,但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他们捏住了核心环节,在做价值最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