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上份工作后,我就对学历祛魅了,并且我坚定了一个观点,就是卷学历,就是走死路。
说出来你可能很难相信。之前我的同事大都是所谓985、211和海内外名校毕业的所谓“高端人才”,但开选题会之类的时候,大家却在那对骂。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对骂!
比如说:你这个煞笔!然后另一个人又反驳:你才是煞笔!
你TM选的什么题;你TM又选的什么题?
其中有个女大妈,特别喜欢歇斯底里地大喊,每次我都要离她远点悄悄蒙住耳朵。
你知道吗?看到他们这样,我整个人都懵了。
这就是所谓的名校+行业精英团队?他们就不觉得这很不合理吗?
干自媒体,本质上就两件事,一方面是找选题,另一方面是写文字。
我发现他们其实并不会系统地梳理框架找选题,而是非常依赖于小红书和视频号所谓的暴论,没有信源也不去调研,有一个爆款洗一下有流量,没有就杵原地懵了,根本没有创作力。
另一方面是写东西,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学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写“人话”。因为高学历的人初高中成绩太好,和应试教育体系过度拟合,而我国的高校,特别是名校,本质上就不是为市场就业培养的,他们是为科研做准备的。
所以他们写论文,整行业报告那一套非常熟,但是要他写一些面向大众传播范式的流媒体文稿,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根本不会。高学历反而成了反向制约。
如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和刻意练习,最终的结果,就是写不出字面意义上的人话,然后流量很差。
因为不管你学历再高,履历再牛,必须有个手熟的过程,形成肌肉记忆。
其实受教育越多,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这个逻辑链条,能够存在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十到四十年。
大概就是改革开放后,恢复了高考,让许多高学历的贫困学子鱼跃龙门,这帮人就是现在各大中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享受到知识的红利后,试图模仿他们过去的路径,于是疯狂鸡娃,不惜上天价补习班。
他们获得成功,真的是因为教育吗?
当然不是。
一方面是小平同志的干部年轻化,大量启用了大学毕业的新人,让过去的那些毛时代的干部慢慢退休了,腾出了大量的岗位空缺。
现在的公务员选调制度,就是当初干部年轻化的配套措施。干部退休疗养制度,其实也是为了缓解老干部不满的一种安抚手段。
大学生毕业人数少,国家百废待兴,就业前景大好,这些人赶上了。
另一方面是国际化带来的资源额外输入。
比如引进外资的化肥厂,化工厂,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粮食产量提高的核心因素所在,而不是简单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加入世贸后,广阔的国际市场,加上欧美资金输入东南沿海,造就了长三角珠三角的一片繁荣,这也是江浙沪地位的核心因素所在。
如果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内亚是文化和技术中心,那么今天的上海估计就是西安和洛阳。
就像建国初期,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最强的,就是东三省,因为东三省有大量日本留下来的军事物资和技术人员,加上毗邻苏联的技术输入,一度成为全国之星。
如果江浙沪减少,或者中断了外来的资源输入和国际市场对接,它们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
链接,永远是最有价值的事。
就像近代重庆,开天辟地的大事,就是《马关条约》的开埠,让长江流域正式和国际市场对接,重庆才得以被带动发展。
所以今天你来重庆,你会看到开埠码头遗址是一个很大的景点,在观景台喝着果汁,吃着慕斯蛋糕,远眺解放碑的来福士广场,也是一种别致的享受。
很多事情要怎么讲呢?
比如高铁,春运,说实话,就是这十几年的事而已,中国的许多传统,历史都没可口可乐长,可口可乐是1886年诞生的。
为什么会有高铁,就是因为春运带来了大量的返乡人流,为了维持宗法制下的一点体面,必须回家过年。
那为什么会有春运?自从1985年,各种原因之下,乡镇企业逐渐消失后,富余的劳动力被引导到沿海打工,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进厂打螺丝概念的由来。
为什么会去沿海?因为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后,大量外资和技术首先输出入到经济特区,而经济特区就是沿海附近那几个地。
当然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海南岛和霍尔果斯,但是发展得最好的,还是深圳厦门这些地方。
所以这一套,就是整个中国这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质。
依靠加入世贸的国际市场,集中劳动力到东南沿海,挣美元外汇进行技术引进,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同时,用房产让民众掏出积累资源,实现推动发展。
为什么要内循环?
因为在贸易战,以及与世界有脱钩风险的情况下,必须有一套自身可以运行的体系,这某种程度上也是高层的共识。从各种软件和设备国产化的进度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剖开了这个链条和发展模式,发现学历其实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是经济上升期的惯性。不是你学历高找到好工作,而是时代背景下好工作机会多,人家按惯性倾向于要高学历的吉祥物而已。
而且随着大学扩招,学历一直在指数级贬值。好多小学老师原来大专毕业的都要,现在统一严格要求专业严丝合缝的研究生了。
现在都这样,未来随着人口锐减内卷得更夸张。
所以卷学历,未来就是死路一条。学历高找好工作,只是特定时期的文化红利而已,普通人真正能挣钱,还是要培养解决市场真实需求痛点的一技之长。
在未来,我是觉得,除了特许经营的那种企业,比如烟草,大多数企业就三种岗位,一是销售,二是技术研发,三是打杂。
其中待遇最高的肯定是销售,因为就我了解,除了那几个样板企业和阿里腾讯这种互联网巨头,大多数企业是没什么技术研发的,哪个程序员敢说自己写代码不看GitHub?
打杂的就是人事、行政这样岗位了。
我倒是觉得销售很有潜力,值得去干。当然我说的并不是什么地推销售,保险销售,而是,你要去真正挖掘市场需求,找到人群痛点,整合资源,给这些人提供真正具有性价比的产品。
在我看来,自媒体的本质不就是销售嘛,做注意力商人,通过内容换取精准流量。
很多时候,我看见许多大学生会犯我当年一样的毛病,总是在地图的岔路前,焦虑自己到底要走哪一条路,生怕选错。
但其实,你选哪一条路结果都差不多,因为真正对的那条路,不在地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