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呀。
今天我想聊聊被无数人已经说烂的话题,就是如何消除人生的焦虑与迷茫。
说实话,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多年了,从上大学开始,我就感觉不安烦躁,毕业工作后更焦虑、更迷茫了。
我经常独自一人对着电脑想问题,但老是想一半就卡住了,一深入,就像独自一人漂浮在黑暗的深渊。
然后我就会闭着眼睛趴在桌子上,浑身轻微颤抖,脑海里构建的思维框架被梆一下冲散。挨了一会,状态恢复了,泡杯茶继续想。
期间我试图和周围的人交流,说实话,大多数人都是混子,他们连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只懂一丢丢。每天复读的话,提炼一下大致意思就是,我很牛叉,我要挣钱!我要挣钱!
然后被翻着样割韭菜,对商业和创业的理解,也仅限于开馆子和摆摊。稍微一深入,你会发现他们除了那几个教条式,也不知道是不是编出来浪费人时间的商业模型之外,其实啥也不知道。
那些所谓的高人,就是我经常吐槽的自媒体韭菜大师,一个小时收几万,或者一个月十几万几十万,本质上也就是东拼西凑了一点劣质内容割韭菜,只是说包装得好而已。
真正能收高价的咨询,其实是提供渠道,收渠道费。比如你遇到了啥问题,找了某个机构,人家可以找到相关的、信得过的人,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打通一些链路,写个条子什么的是吧?
这种高价咨询才是才是合理的,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仅凭几个文字符号敢这么割韭菜,只能说,中国真的存在经济奇迹,让人很多捡了钱。这是一种财富再分配,骗子本质上是通过智商进行财富的转移。
当然,如果去看网上的信息,那更是良莠不齐,充斥着功利性的动机和制式的模板。
看了一圈后,我其实很失望,这并不是所谓对草台班子的失望,我觉得草台班子没什么,能输出完整内容,拿到收益的就是好内容,做有利润内容的就是好团队。
而是大家低水平的互相忽悠,互相混日子,而且还不思进取。这套模式可以维持,其实就是源于外资的输入和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投资,等于说,大家都是在泡沫上混日子。
这些事加剧了我内心的烦躁,然后我的解决方案是,看书,大量看书。
因为我感受到了现实和网络的高度无聊,翻来覆去就那么点东西。
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提前是,你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通识教育。如果看的书太少,就很容易产生狭隘偏激的看法,就很容易把早已发生过的事当成独见。
我看书其实是不挑的,我什么都看,垃圾书就刷地一下翻完,好书就放慢速度品一品。
然后看多了之后,无形中就会有一种体感,知道怎么选书。我选书从不看什么出版社和标题之类的,我就会看看作者的履历,然后翻几页看看,大致就有判断了。
看多了,就会慢慢厘清整个世界的坐标系,触达人类的认知边界,知道整个市场是怎么回事,大家的水平是怎么样,这样就方便给自己定位。
前段时间,我看了很多自媒体大V的书,他们出版的时间大概是2016到2019年,离我们现在也有好几年了。我本来就对他们那套有点嗤之以鼻,这会正好方便检验。
我挨着去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抖音和视频号之类的内容,我发现这些全网百万、千万粉丝的大V们,公众号阅读也就两三百,抖音视频号几十个赞。
可见所谓的红利过了,他们那套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我现在很喜欢看各领域真·大师的书,他们其实写得反而简单,而且内容所透露的道理,极为深刻。
就像我鼓起勇气翻开了维纳的《控制论》,才发现人家结构清晰,用词精准,娓娓道来,非常好理解。至于具体的公式和推导,其实不必深究,你知道逻辑次序,记住结论就行了。
真大师是不会骗你的,倘若不准确,top级的大师都这样了,那人类的知识边界就在这了,你至少给你知识图谱拼上了角落的那一块。
很多看似复杂的东西,你把它的上限确定了,然后把它的下限确定了,然后在中间找,就会简单许多。
要把无限的空间压缩为有限的选择,然后用穷举法试验修正。
看书的速度也很重要,我一开始用快速阅读还有点不习惯,但适应了之后,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文字其实是无意义的符号,意义是我们人为赋予的。
所以你不要盯着书里的字,一个个地看,你扫一眼过去,去感受他到底想说什么,那些潜藏在文字底下的真实想法。
逐字逐句地看,你很可能看不懂,但你宏观地看,整体地看,反而非常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只是说围绕他想说的这个意蕴,用各种方式打包了一个壳而已。
而且你还能从字里行间,看出那些他不敢说,或者不想明说的东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得“间”,这时候你们就可以共通交流了。
然后看多了,对很多事情就会从模糊的观点,进化到清晰的认知,哪怕在陌生的领域,也有那套基本的原则打底,像带着指南针上路一样。
人类为何恰好喜欢三种主颜色的画面,四种五种就会乱?这是因为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向神经元传递信息的信道,瞬间只能容纳三种颜色的信息,而这是由于神经细胞间信息素的传递速度决定的。
打个不恰当的的比方,你可以想象在屋外的空地上有一个透明的东西,我们看不见,这时候下雪了,雪花一片片地落下来,这个透明的东西被雪花覆盖着,出现了一个古希腊雕塑般强健人体的形象。
雪花就是通过阅读摄入的信息,而这个覆盖出的人像,就是我们的“自我”。
在积累阅读的量后,还需要留意一点,就是要把信息结构化,按一定的级次排列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型,
很多人对知识模型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以为它是二维的,能写在纸上的,比如一个笛卡尔坐标系,或者什么金字塔原理,不是的,它很可能是三维多边形。
当大量的知识被一个大模型统摄起来后,很多观点和看法就会自发的涌现,和ChatGPT的运作原理有相似之处。
量变引起质变没有错。
总的来说,不分领域的大量阅读,然后用一套思维模型分类统摄信息,就能极大地消除迷茫和焦虑,因为迷茫和焦虑的本质是无知的变体,当你了解清楚了前因后果之后,有了使劲的方向,这种感觉自然就消失了。
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不过感觉篇幅太长了,就先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