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或许没有比久别重逢更有纪念意义的了。
四年后,合肥朋友“胖子”又来重庆了。我把他带到长嘉汇,四年前同一家火锅店里。
烫毛肚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再也不会一整盘往火锅里扔。对岸灯光全点亮的时候,也不像当年没见过世面“哎哟!跟照片里一样”的大呼小叫,只时不时淡定瞄一眼,闷头继续。
四年变化,可能是二十郎当岁一跃到了三十而立必须要有点成熟稳重,也可能这次来重庆的目的全然不同。
“胖子”供职的一家新能源企业,在重庆布局搞了几个小目标的项目,就这么“莫名其妙”被外派过来,未来可能要呆上几个月,或者几年。
对一座城市,当一个人从游客身份,不得不切换到生活状态,心气意识完全不同。你必须更深入地去了解它,而不会再对那些定格景点,有太多执念。
接下来几天,“胖子”每天都要走两万多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爬坡上坎,却极少发朋友圈。只在路过观音桥那个著名打卡点的时候,忍不住定格一张:
我在重庆。
四年,从“我来重庆”到“我在重庆”,谁也没法“预见”。
这两天,我也每天两万多步,观音桥到长嘉汇,长嘉汇又回到观音桥。
启元二期三期,观宸一期,长嘉汇新组团,迎来密集交付。
当那些熟悉的湛蓝、温润、圆弧、花瓣、浮岛、树影……再次在视野中徐徐铺开,并裹挟着岁末年初的意念,生活起点的野望,你能感受到的,并只不是房地产语境下的交付,而分明是一种同频城市、预见城市、超越城市的意志传递:
独属于香港置地的意志。
三年,观宸(与华润置地合作开发)首期交付,开始进入生活叙事阶段。而同时,观宸二期、中環万象城(与华润置地合作开发),仍在紧锣密鼓地塑造着更宏大的极核信心。
十五年长嘉汇(与招商蛇口合作开发),“朗峯”组团大平层交付,就像曾经掷地有声的“两江峯”一样,涓滴细流持续更新着重庆封面,让更多人看见两江四岸的汹涌,也被看见生活的奔涌。
四年前,行业黄金时代的尾声,很多人以为新的奔腾年代即将拂晓,城市新区还能吃上很多年城镇化红利。“极核”两个字,仍只是生物学教科书中的概念。
而更早的十五年前,长嘉汇还只是弹子石一片荒芜与陈旧交织的坡地,与江对岸的灯火辉煌格格不入。没多少人在意,当500亩土地被拿下后,那场发布会上作为伴手礼的一个精美沙漏所表达的隐喻:
启元,就像一种启示,破壳而出。人们这才发现,相伴而生的城市“极核”概念,会与观音桥的今生将来,匹配得如此恰当。
紧跟着,观宸来了,它通过更宏大的链接和指引,又把“极核”演绎得更为生动磅礴。
十五年,“预见”早已“遇见”。
一个长嘉汇,装进了一座重庆城最精华的历史、人文、活力……也装进了一部分城市预见者们厚重与轻盈兼具的生活。
四年,“预见”终于“遇见”。
启元全盘交付,湛蓝耀眼的玻璃幕墙鳞次栉比,连同观宸已经呈现出的花束般温润界面,不仅引领着“极核”新的天际线,更似清晰具象的精神图腾,吸引着下一波随波逐流者们纷至沓来。
或许一个新重庆人更能感受到时间深刻,当“胖子”走进今天的观音桥,直截了当又略显老套地感叹:
哎哟,变化真的太大了……
仍记得2023年盛夏,顶着38℃高温,走过同样的两万多步。
在那场“去启风”的产品运动中,感受到三个项目最新的产品意念。当时用了“六个一眼”来总结:
启元,一眼高贵,一眼仰望。
观宸,一眼城市,一眼奢华。
长嘉汇,一眼波澜,一眼壮阔。
观宸一期则似“天空”,从声名显赫的“传送门”上到会所,再接入归家园区,直至走进楼栋大堂……整体动线颇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垂直纵深感。
两者的统一性,藏在会所、架空层,以及户型空间所传递的心理感受上,事无巨细的功能空间,舒缓优雅的弧形,纯粹的艺术质感,全维的生活照料,制造出共同的意识抽离。
我们曾以为的城市核心豪宅,多聚焦于建筑界面和外部视野的单调叙事上,但“极核豪宅”呈现出的底色,让人窥见另一种可能:
传统房子重在物理资源堆砌,空间功能体验,通通人性即可。而对豪宅而言,土地天赋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部分,土地之上的界面、空间、园林,乃至意境,都必须通通神性。
文风技法的“统一性”,还呈现在长嘉汇最新交付的组团中。
迂回的园区意念,舒缓的弧形元素,精分的社交空间,又给长嘉汇略显老派的豪宅底色,增加了一抹“极核豪宅”的素养跳脱。
越来越多当年离开观音桥的人,越来越多有“先见之明”的人,回到这片土地上。
2003年,观音桥在大拆大建中,开启商业腾飞之路,城市意识上,从此与生活无关。
二十年白骥过隙,观音桥从生活走向商业,现在又回到生活中,这是有趣的城市迁徙闭环。
这样的案例在世界一线城市数不胜数,远如纽约中央公园周边,北京温榆河畔中央别墅区,近如成都金融城,都形成“富人区”聚集效应。
重庆组团式发展,两江四岸特殊的地形地貌,会阻滞板块人群的衔接流动。“富人区”也有,但总归显得笼统不纯粹,并未真正形成高度统一的表征。
现在及未来的观音桥,已有清晰丰富的生活方式场景闭环。
当越来越多高端人群,住进启元、观宸,在观音桥高度聚焦,围绕这群人生活习惯的高端优质资源自会在潜移默化中高度聚集。
不久之后,随着重奢中環万象城开业,这场书写多年的生活方式大戏或许才算真正完结,也才算真正开始。
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宣言,对过去总结陈词,对未来赋予深远。
四年极核双星,十五年城市封面,二十年江与城,乃至约克郡,天湖岛,光环……一个个名字,清晰佐证着一个企业与一座城的羁绊。
有人问,除了这些经典项目,香港置地究竟还给重庆带来了什么?
或许是一种精神。
没有逐路跟风,以专注定力,亦步亦趋,向山行的精神。
或许是一种链接。
提起重庆,自然关联起香港置地,或者提起香港置地,自然关联起重庆的链接。
或许是一种呼应。
做行业里“先见”的极少数,又呼应着城市里“先见”的极少数。
每个人都想成为生活的极少数,孤独又勇敢,自信又坚毅。比如这天下午,我带着“胖子”在观音桥逛了一圈,指着启元的湛蓝冷峻对他说,“这差不多就是重庆最好的项目了,以后买一套。”
他连忙摆摆手,眼里却好像放着光,“先留下来,以后再说。”我很想问他,“朋友,这些年你是挣了多少钱啊?”
不管怎么样,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开始启元了……从此再不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