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第12万道幸福的门

文摘   房产   2025-01-07 11:00   重庆  

生活就是这样,离开一道门,又会推开一道门,循环往复。

在这个小雨淅沥的周末,林意推开成都龙湖·怡心御湖境的大门,在管家和工程师陪同下,仔仔细细审视一遍新家后,回到接房大厅,郑重签下几个字,她这才从工作人员口中知道:
恭喜你,龙湖在成都交付的第十二万户业主。
刚刚过去的2024,恰逢龙湖入蓉二十年。
十二万道门,就是龙湖送给这座城市的十二万份礼物。
每一道门,都有不同的识别编码,里面藏着龙民们,不同的故事与心事。又共同凝聚成岁末年初这样一部微电影:
《当幸福来敲门》。

第十二万户

“我是晶蓝半岛跑出的娃儿……”

携带刚刚收到的“身份礼物”,挤过等待接房的人群,林意想再回新家看一看。她这才说出:

“其实,我就是从晶蓝半岛跑出来的娃儿……”

从龙湖入蓉第一个项目走出,到“第十二万户”归来。兜兜转转,来来回回,不经意间,时间为我们架构出超越生活本身的宿命。

长大后,我们走过的所有路,都像记忆中那一条。

林意记得,七八岁陪父母去晶蓝半岛接房,像“不关自己啥子事一样”,在大草坪上疯跑,爸爸劝导“不要践踏草坪”,陪同交付的龙湖一位叔叔反倒说:

“大草坪就是给娃儿耍的……”

成都龙湖·晶蓝半岛实景

而眼前的御湖境,是林意不得不自己面对的人生课题。

她里里外外检查得格外仔细,最钟意的,还是这条从会所到楼栋伴她一路归家的风雨连廊。一步一景,走得从容笃定。

高差三米的瀑布飞流直下,超过千平米的硕大水景,一棵景观工程师4天飞了5个城市才选中的北海滇朴树,一轮由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的下玄月……

“潜意识里的白月光,好像真正在现实里具象化了。”

御湖境的风雨连廊

而晶蓝半岛那条路,每到这个季节,就洒满金黄的银杏。

路的这头,是父母庇佑下的温暖尽头。那头,是长大后通往外面世界的广阔大门。

“捡叶子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

多年前,林意离开晶蓝半岛到国外求学时,父母对她说:

人家都往成都跑,你成都人偏偏往外跑,以后还是要回来。

两年前,林意回来了。拿到人生第一份OFFER的同时,也在父母帮助下,让人颇为羡慕地买下人生第一套房。

“看来看去,最后还是龙湖。”

就这样,十余年后,从晶蓝半岛那条路上跑出的孩子,带着强烈仪式感的身份识别,回到了成都,回到同一条被庇佑的路下:
从一个龙湖,到又一个龙湖,直至一生龙湖。

从龙湖回到龙湖

第一户

“第一眼银杏林就爱上了……”


想为十二万户业主,在岁月长河中准确地标注出路径编码,互联网大数据功不可没,但或许,对“善待你一生”的初心恪守更为重要:

你真把业主当回事,业主才把你当回事。

前一阵,当晶蓝半岛的管家告诉陈泗琪,她是龙湖入蓉交付出的第一位业主后,65岁的阿姨激动得难以言表。

二十年前,陈阿姨45岁,从事建筑行业,从同事口中听说:
“成都来了一家重庆很厉害的开发商,叫龙湖。”

冬天的晶蓝半岛

不久之后,龙湖成都一号作品晶蓝半岛亮相,在这座城最有故事感的地方——九眼桥,龙湖开始落笔自己的故事。

流淌的府南河畔,建筑点状围合式布局,超25000㎡中庭,超高规格园林配置,如外来物种,击中挑剔的成都人。

那年冬天,陈泗琪和老公第一次走进晶蓝半岛。

“周边小区都光秃秃的,这里的银杏林却金黄金黄……”

成都龙湖·晶蓝半岛银杏林

一眼银杏,就谋定十几年的生活。

又一年冬天,2007年11月24日,包括陈泗琪一家在内的1742户业主,住进了晶蓝半岛。

17年白骥过隙,银杏林下的孩子远走高飞,银杏树下的容颜爬满风霜,树叶泛黄飘落,又来年新芽,周而复始,再也不用离开。

晶蓝半岛常住常新

在65岁去回眸,一切都清新得如同45岁的初见。

当年选型的现代风格外立面,如今依然拿捏审美潮流。每年定期保养外墙、公区、景观,常住常新,历久弥新。

现在,晶蓝半岛二手房价约30000元/㎡,比旁边同期甚至更晚开发的小区贵5000元/㎡。

退休的日常惬意悠然,府南河边逛一逛,九眼桥上走一走,和老邻居们打打麻将,牵着小孙子穿过银杏林,孩子突然挣脱手,往前奔跑,弯腰捡起一片树叶:

奶奶你看,这片好漂亮。

生活无非是种传承循环,同一片树林下,会跑出孩子,会跑出孩子的孩子……

晶蓝半岛里的孩子

第六万户

“兄弟,你住几栋几号?”


在龙湖成都“十二万户”大数据中,藏着许多玩味细节。

2007年首个项目晶蓝半岛交付,直到整整12年后的2019年,交付出第五万户业主。而从五万户到十二万户,仅用了5年。

2019年12月31日,龙湖梵城迎来交付,接近5000户的超大社区。第六万户业主陈重在成都奋斗多年以后,终于在这座城市“有个家了”。

成都,来了就不想离开

这个男人身上叠加着城市中生代几乎所有的冲突要素,家庭与事业,压力和抉择,主动或被迫……

多年前,陈重还是一名广告人。

“一生一栋”“回家的路有很多条,可家,只有一个”……这些从香樟林、蓝湖郡等项目流淌出的经典句式,让陈重把“住龙湖”放进留在成都愿望清单的第一条。

拼命加班,赶最后一班地铁,搬过几次出租房,买下龙湖梵城,交付入住,结婚生子……生活正按部就班的时候,又总会猝不及防。

龙湖,成都的一扇门

前两年,陈重离开他曾觉得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转行成了一名保险经理人,从轻装上阵突然西装上阵。那个晚上,陈重喝得酩酊大醉,倒在距家最后一百米的小区门岗处。

第二天醒过来,才从妻子口中知道,是门岗保安小哥把他背着送回来的,“大冬天,整得别个满头汗。”

两年过去了,保险事业蒸蒸日上,那位保安小哥还在,每次路过岗亭,两个男人相视一笑,陈重总会隐约想起醉梦中有个声音在问他:

兄弟,你住几栋几号?

龙湖园区的温暖日常

和人一起生长,和城市一起生长。二十年,龙湖也已长成一棵树,向下的根系,深植于成都广阔的肌理脉络中。向上的枝蔓,又链接、照应、温暖着这座城的千门万户,南来北往。
不只是住宅里的十二万户,还有天街里每年1.1亿人次的客流,更有生活在冠寓里的无数年轻陈重们: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冠寓里聚会的年轻人

千门万户

一部温暖的成都日记……


刚刚过去的2024年岁末,龙湖在成都又迎来里程碑大考。连同御湖境,累计交付超过6000户。

映辰《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梦幻表达,三千云锦《四景山水图》的宋风哲学,九里璟颂“雨林咖啡”的小资情调……直至御湖境“清风明月”的优雅体悟。

成都人又一次感受到了龙湖审美与技法兼备的硬核产品力:

有非同凡响的交付,才有非同一般的交情。

成都龙湖·三千云锦宋风美学

一百种职业眼中,有一百种龙湖印象。

同行乐道于它的危机意识,财务稳健。媒体人喜欢它的真实。广告人青睐它的叙述。

一百个成都人心中,有一百个龙湖记忆。

小红书上关于“成都龙民生活”主题的帖子,浏览量超过八十万。业主们用镜头和纸笔写下了一部龙湖的成都日记。

这边拿相机拍摄管家们如何“秋风扫落叶”,那边就为小区画出一幅油画。
这边在追踪家门口天街的施工进度,那边已喝下物业送上的冬天第一杯奶茶。

业主把龙湖长桥郡画成了油画

在成都,龙湖业主复购率达到23%。更多的精彩,正链接着成都与龙湖。

我们在西宸·御湖境里看见阿布扎比海上卢浮宫,亦在龙湖·嘉辰感受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灵感。

有滨江·云河颂、天府·云河颂“一颂双响”的艺术张力,就有龙湖观萃在紧绷时代下呈现出的松弛情绪。

成都龙湖滨江·云河颂

二十年,成都GDP10倍增长,常住人口翻了一番,地铁里程实现从0到601公里的突破……

二十年,龙湖在成都除了缔造60几个自有项目外,龙湖智创生活,还把幸福服务链接到更多老派豪宅。

去年第10座天街开业,使东安湖变身打卡地。筹建中的第13座天街,给了青羊区全新的期待,也让龙湖网格化布局的根系更为扎实丰富。

在未来,更会有越来越多成都人,住进了龙湖龙智造修建的小区。

成都东安天街开业盛况

第一户,第五万户,第十二万户……直至未来更多的千家万户。每一户都携带独一无二的符号编码,成为过去将来,龙湖与成都共进的清晰轨迹和生动证据: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龙湖。

(文中人物系化名)



商务合作加微信
部图源网·如侵联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拆房
搞搞房地产,写写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