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新著丨《道体与心性》

财富   2024-10-28 09:00   重庆  



道体与心性

丁 耘 著

“文史新论”丛书

平装,定价:69.00元

ISBN: 978-7-108-07879-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0月



1


内容简介


呈现了作者继《道体学引论》(2019)之后的最新思考,推进了其“太一论”与“道体学”的论述,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寻求自我突破、“自立吾理”、构建体系的努力。


本书从“生生”问题出发,经过对现象学转向的探讨,尝试两线作战:在西方哲学方面梳理和再释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力量哲学传统(对“太一论”的充实);在中国哲学方面则解释和重构气论(对“道体学”的充实),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安顿主体性问题(心性问题),回应“心性与道体”之问。这一中西哲学的对照和融合,既能接续晚明以来的气论,也能回应肇始于中世纪晚期,尤其是黑格尔之后直到当前的西方哲学传统。作者认为,诉诸力量哲学传统,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思想的古今之变,为中国思想尚未真正完成的现代转向打开一条不那么偏激的出路。



2


作者简介

丁  耘


中山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比较哲学及政治思想史。著有《道体学引论》(2019)、《儒家与启蒙》(2011,2019)、《中道之国》(2015)等。译有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2008)。



3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判摄与生生之本

第一节  道体学判摄的基源

第二节  关于“生生之本”的分歧

第三节  对“生生之本”的可能追问与解答

第四节  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再次判摄


第二章  论现象学的神学与科学转向

第一节  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

第二节  思辨转向与现象学还原

第三节  现象学还原的不同道路

第四节  向存在者整体的还原与神学-科学转向

小结 整全之被给予


第三章  现象学之道学转向

第一节  “道学转向”的分叉:从“天道”到“心性”

第二节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心学论述

第三节  “儒瑜伽”

第四节  近溪学

小结 总评现象学之“道学转向”


第四章  情感与力量

第一节  直觉范式与斯宾诺莎的当代解释

第二节  个别事物难题(上):本质与实存

第三节  个别事物难题(下):情状、情感与努力

第四节  对斯宾诺莎基本情感学说的改造


第五章  莱布尼兹与力量现象学

第一节  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疑难

第二节  连续体迷宫与动力学

第三节  从质料现象学到力量现象学

第四节  力、量与时间

第五节  力量现象学如何解决连续体难题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被动努斯”说发微

第一节  《论灵魂》中努斯学说的疑难

第二节  被动努斯与感知

第三节  潜能与实现的阶次

第四节  高阶的被动努斯

第五节  处所、空间与质料

第六节  依据力量学说解释被动努斯

小结 被动努斯的心性论解释


第七章  心物问题与气论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晚明气论

第二节  晚明气论的“新唯识”之路(上):蕺山学

第三节  晚明气论的“新唯识”之路(下):船山学

第四节  现代中国哲学的“心学”与新唯识论

小结 心与气


第八章  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

第一节  心、性与道体

第二节  斯宾诺莎与道体学气论第一方案

第三节  力量阶次与“表现模式”

第四节  道体学气论第二方案

小结 道体学气论的心性学说


第九章  新气论纲要

第一节  “质”、“能”与“力”:气论解释的三个框架

第二节  如何用力量哲学接引气论

第三节  成物:实在哲学

小结 新气论之“新”


附 录

论中国哲学的标识性概念

关于“新中国的形而上学”

天下与天命:基于气论的历史哲学


后 记



4


作者序言

文丨丁耘


《道体学引论》是2019年出版的。这是一个小结,但更多地是一个开始。二十年代以来,我一直在《引论》的道路上推进。目前这部作品集结了这三年多来撰写的七篇主要文章,可算是推进的“路标”。由于没有事先规划好的道路,一边开辟一边行进,路标显示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直线,而至多是一些交叉之径。如按时序编次,虽有简明之效,但不易看出路径的曲折与互嵌。目前采取的编序,稍微打乱了时序,理路与主旨便清晰得多。论题分为三部:生生、现象学及其转向、心与气。约而言之,所涉无非形而上学之论旨与现象学之方法。《引论》反复申说,“道体”是问题之标识。借用一个德国哲学的小术语,“道体”是“问题学”或“问题论”(problematik)上的概念,只是标记,无所建立,亦毋须建立。而生生、心、气等,则是建立宗旨,回应问题。《引论》在问题学上,又以太一论为道体学的中介。“道体学”的表述不好直接用以概括西学,但太一论这个中介可以。《引论》诸篇,无非挑明了道体学作为太一论在中西哲学问题传统上的隐秘主宰地位。


丁耘:《道体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引论》出版以来,世势略有浮沉,思绪亦随之有所远近。我在不止一个场合表示过,这个时代仍需要系统阐释西学。这是我们接续中学、认识现代世界无法绕过的思想前提和教学前提。这里我要强调“系统”阐释,也就是要把西方哲学(这里取最广义,包括所谓科学及神学)放到其复杂的传统中把握。如果无法认识诸传统的丰富内容和复杂关系,那么“古今之别”就只能是一种关于历史时间的纯形式表述。在系统阐释中,也许可以发现,与太一论的问题传统相应,善、是、神、理性、精神等等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义理传统网络。这张网络在其显隐消长的特定状态下,或许可以帮助捕捉到古今之别的实质。


以上主张,固然并非这三年才有的觉悟。但这三年的努力亦不可说毫无新的创获。《引论》出版以来,个人的思想道路大体上有三个方向的推进。


首先,在西学阐释上,将太一论转进到力量哲学。本书不止一篇文章涉及力量哲学,但均未直接讨论太一与潜能、太一论与力量学之关系。太一以某种方式“蕴藏”了力量。而就其自身言,既不是力量,又不只是力量的虚静。这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中显然是一个专门论题,其重要性或许超乎专门研究者的设想。本论各篇未从太一论直接出发。这是今后研究,或他人研究可以接续的地方。


其次,与西学阐释相应,本书将《引论》中的道体学明确推进到道体学气论。道体学只是敞开问题,道体学气论则有所建立,亦有所接续。气是对道体的述谓之一。《引论》中对此多有讨论,乃至抑扬。基于某些考虑——其中包括对“古今之变”的考虑——本书顺着气论及相应的力量哲学道路建立了一些方案。这两条彼此映照的道路是从《引论》诸路中派生的。今后亦将顺之工作,以实现力量哲学与气论更多的解释可能性。


第三,在中西哲学上的系统阐释之旁,本书特别依傍现象学传统做了方法论上的探索。这方面的意图也是不必掩盖的,这就是改造(而不是否定或放弃)现象学,使其突破单纯的“心性”之囿,以力量为中介,开显道体。书中无论对现象学运动史上各种“转向”的考察,还是自行建立力量现象学的探索,无不服务于上述意图。现象学的各种转向之发生也许说明了,向更超越的东西、原初的超越性、太一、道体(不管叫什么)等等的转向,这本就是现象学自身的“隐秘憧憬”。这与胡塞尔现象学自觉对比的“近代哲学”的历程完全一致。


弗朗索瓦·库普卡:宇宙之春 Printemps cosmique 2(1911-1920)


在对《道体学引论》的各种讨论中,有一个概括颇为引人注目,同时也不好理解——“新中国的形而上学”。“什么是新中国的”比“什么是形而上学”更不好回答。这个概括也许只是一种期许、有点过分的揄扬;也许会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主要不是将之视为激励,而更多地视为一个问题的总方向:即如何在形而上学上给予新老中国以贯通的解释,而不是用诸如“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之类搪塞过去。如果没有基于原理的贯通性,那也就没有任何“形而上学”可言了。新老中国在“形而上学”上的贯通与差异,会体现在道体学气论“接着中国哲学史说”的方式上。这种接续是实质性的,但同时必然会在表达上呈现深刻的断裂。这种断裂当然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在形而上学上,“新”意味着需要真正系统地阐释西学。这是中国哲学的历史性使命,而不是某个人的使命。在我个人当前的思考中,这一使命体现为力量哲学传统对气论传统的激活。但所谓力量哲学传统,也不是现成摆在那里,供人随意支取的东西。接引这一传统,需要现象学。说得更确切些,需要对现象学的改造。这些就是下面这本书试图发起的事情。


2023年8月14日



5


推荐阅读


丁耘丨新气论纲要

丁耘的“新气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陈来、张志强、吴功青简评“新气论”

丁耘丨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完整版)

丁耘丨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丁耘丨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阶段

吴飞丨丁耘的判摄之学(上)

吴飞丨丁耘的判摄之学(下)

吴飞丨论“生生” ——兼与丁耘教授商榷









经略网刊
想象下一个五百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