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时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生中著作丰富,参与过第二国际内重要的理论论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主要讨论的是卢森堡与伯恩斯坦、卡尔·考茨基以及列宁的辩论论争。
首先需要明晰的一点是,卢森堡作为女性革命者,曾经热情支持过女性主义运动,但这一姿态和行动很少被女性主义运动的其他人提及。因为在她看来,女性平权的斗争,服从于阶级斗争且只可能在阶级斗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才可能真实实现。
卢森堡预言,资本主义改变不了工人阶级贫困、中产阶级消失的必然宿命
《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书中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清晰地梳理了卢森堡与伯恩施坦论争的主要情况。伯恩施坦系统地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学说内容,将革命作为一个遥远而无需去追求实现的梦想,宣扬马克思预测失败,甚至大谈特谈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大国经过内部调适重新焕发生计。卢森堡就此予以了辛辣驳斥。实践证明,她不仅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意义上捍卫了欧洲以及北美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声誉,确保了20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有效汲取马克思理论价值遗产。
比如,伯恩施坦认为,19世纪后期,已经不存在马克思断言的工人阶级贫困、中产阶级消失、资本和劳动二元对立加剧、小企业被大企业取代、垂直整合增强而形成资本垄断。伯恩施坦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股份公司的增多,让人们都成为小股东,这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可以成为全民的股东主义。
卢森堡对此给予了嘲弄,然后严肃予以了抨击。如《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书中归结谈到的那样,首先,卢森堡指出伯恩施坦处理数据的方式很粗糙,没有控制变量。请注意,这个批判的意义,不亚于列宁等人在很多问题上进行的理论批判,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以及专栏作家,非常擅长通过这类的偷换概念、调整变量来愚弄读者。
其次,卢森堡指出,股票发行的意义,使得小的货币资本联合成为大的资本,生产与资本所有权分离,但这仅仅意味着资本家这个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被社会化、泛化了,但资本主义的运作原理没有改变。
罗莎·卢森堡还基于对马克思学说的一致性、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对伯恩施坦的前述一些观点给予反击,指出工人阶级贫困、中产阶级消失、资本和劳动二元对立加剧、小企业被大企业取代、垂直整合增强而形成资本垄断不仅不会在已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消失,而且还会在别的资本主义化的国家陆续上演——缓和阶级矛盾的杠杆和工具,无一不是暂时和表面的,不能掩盖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根本矛盾,无法证伪资本主义灾变的必然历史方向。
理论的批判,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
一战爆发前后,一直到其生命的终结,罗莎·卢森堡的生命最后阶段其实大多在监狱度过。德国政府逮捕卢森堡,是因为她坚定地抱持反战态度,这在当时的欧洲参战国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实属少见,更多的革命者、民主主义者也狂热地投入到帝国主义战争。当然,这一点也使得卢森堡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经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示了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景。但马克思自己的文本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其实很少,而且将之界定为一种临时的策略和手段,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为了恢复秩序,所以在特殊阶段实行,并不会长期推行。马克思也强调革命专政,尤其是以革命的暴力来抗击反革命的暴力(比如巴黎公社的斗争),但反对依靠先进少数来强制落后多数的想法。但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构想的具备革命爆发可能、实现暴力革命或和平过渡的社会主义,应当首先是西欧和北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强调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暴力与镇压,秩序反过来,也就是革命者、多数群众对少数被专政对象的统治。这与卢森堡的构想完全不同。卢森堡认为只需要制度,而不需要斗争手段,革命因为负有历史使命,所以必然是现实的广大的亿万人民群众的行动。
所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虽然卢森堡予以盛赞,但也批判了列宁等人推行的土地政策(包括将土地分给农民,以及取消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并认为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原则,违背了民主原则。卢森堡抱持理想主义式的和平斗争观念,认为布尔什维克在没有取得立宪会议多数情况下,就以专政手段夺取革命胜利,虽然是应时之举,但是应当事后尽快召集能够确保获得足够合法性的民主方式。如果“尽快”实现不了,怎么办,卢森堡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卢森堡认为列宁、托洛茨基都忽略了无产阶级专政对群众的教育功能,而这番话在当时的俄国如果要落到实处,至少要花费几十年,因为俄国的识字率非常低,等待群众经过文化教育改造以后再来支持革命,又如何确定到时具备革命成功的条件。
同时期,对列宁、托洛茨基提出激烈批评的还有考茨基(同属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民主是一种普遍的制度规定,一种被广泛承认的游戏规则,一种愈加发展完善的公共办公产品”——考茨基甚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干脆否认了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会议后的行动合法性。
对于考茨基等人的意见,列宁毫不留情地讥讽指出,就是她和他念兹在兹的民主体制,赞同爆发了世界大战,带来了对欧洲各国人民的屠杀,她和他迷恋于民主的纯粹性,无意中犯了一切资产阶级民主派常犯的小错误,就是将形式上的平等当成事实上的平等。
当然,卢森堡在资产阶级民主问题上,不同于考茨基,她希望发展出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替代资产阶级民主,但正如《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卢森堡当时面临的形势跟列宁完全不同,列宁以及托洛茨基的每一步选择,其实都带有被动性,也就是拯救革命形势以及拯救俄国这个国家的被动选择,这种情况下,首先去考虑任何选择符合理论经典定义的民主制,实在是有些奢侈的。
正如书作者所归结到的那样,相较于伯恩施坦、考茨基甚至很多名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卢森堡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文本的理解当然更为深刻,但确实存在拘泥教条的一面,比如其基于“群众才是历史创造的主体”的观点,对于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政党组织形式的批评,不免就是可笑的。事实上,一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等国掀起的革命起义,恰恰就是因为没有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那样的革命政党,没有组织能力,所以才很快被反动势力扼杀,而卢森堡自己也被残酷虐杀。
所评图书:
书名:《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作者:马嘉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编辑 | 张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