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根说史】功高不震主,忍辱得保全——大唐名将传奇之郭子仪篇

民生   历史   2024-12-16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的地方

  乡土文学   


【老根说史】功高不震主,忍辱得保全——大唐名将传奇之郭子仪篇




作者 | 刘尚钞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前言:大唐是国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提起大唐盛世,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是一个让后人永世怀念的伟大时代。国富民强,将星闪耀,威震四海,万国来朝。大唐的恢弘景象,是大唐的铁血将士们杀伐四方、用忠诚和勇猛打出来的。唐人之自信,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就是大唐留给后世的时代最强音,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优秀儿女奋勇向前。


01
他是战功显赫的四朝元老,他的一生纵贯大唐七位皇帝。
他是平叛安史之乱,收复两京(长安、洛阳)的关键人物。

他是中唐时期“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大将军。

他和皇帝是儿女亲家,并且娶的还是皇帝最宠爱的女儿。

他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戏剧《打金枝》中的关键人物。

他被唐德宗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他85岁寿终正寝,死后皇帝为他辍朝五日,倍极哀荣。

他是善终,也是大唐中期所有武将中结局最好的,朝廷在悼念诏书中对他评价极高,将他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周公,认定他“勋高今古,名震夷狄”。

后世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是: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

他就是大唐中兴名将,号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的千古完人,大唐王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


02
郭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这是一个太原郭氏的官宦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郭子仪自幼身体单薄,但喜欢练习武艺,立志长大后像初唐名将薛仁贵一样征战四方。他在父亲的任职处,得到了当地驻守将领的指点,获益良多。郭子仪在十七岁时参加了武举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慢慢混到了九原郡太守的位置。

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的时代风云人物。

准确地说,他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成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郭子仪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寥寥几笔,可以说是籍籍无名。正是由于安史之乱,才让郭子仪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以至于时来运转,精彩纷呈。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乱世出英雄”,郭子仪正是在平叛斗争中一步一步走到大唐政治舞台中央的。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郭子仪已经58岁了。在此之前的大唐,天下太平,郭子仪也没有多少机会建功立业,所以有点默默无闻。正是由于安史之乱,才给了郭子仪人生出彩的机会。

公元755年十一月,郭子仪受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和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不久便击败叛军史思明部队,收复了河北。到了十二月,河东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分都已收复,郭子仪因公又加封司徒、代国公。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历代的皇帝都对手握重兵的武将不再信任,既要利用拉拢更要防范压制。公元759年五月,朝廷宣慰使、大宦官鱼朝恩妒忌郭子仪的功劳,在唐肃宗那里进谗言,导致郭子仪被召京城,兵权尽被剥夺。

失去兵权的郭子仪没有任何怨言,他处处以大局为重,对大唐王朝仍旧是忠心耿耿。

公元761年二月,唐将李光弼、仆固怀恩兵败邙山,叛军史思明又再次攻陷了洛阳。情急之下的唐肃宗不得不再次起用郭子仪为朔方等多州节度行营,兼兵马副元帅,又进封汾阳郡王驻守绛州,至此老将郭子仪再度掌握兵权,参加平叛战争。

公元763年,祸害帝国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03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大将仆固怀恩本是战功卓著的忠臣良将,却仍难获信任,一再被朝廷猜忌和打压,被逼无奈之下,只好造反。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对外谎称皇帝驾崩、郭子仪病死,他引诱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等出动三十万联军,直扑长安,很快杀到了泾阳,长安城再次危急。
当时的皇帝已经是唐代宗李豫,他逃到陕州,号召各路将领出兵勤王。但早已被朝廷各种骚操作寒透心的将领们纷纷选择作壁上观,只有郭子仪不计前嫌,四处募兵勤王。

出现这一幕怨不得别人,唐肃宗、唐代宗父子俩都是处处防范那些为江山社稷浴血奋战的将领们,不仅猜忌和打压,还蓄意滥杀无辜功臣。仗还没打完,皇帝就着急着要这些大将们的脑袋了。没有几个人愿意再为朝廷效力。

当时郭子仪手上只有一万多兵马且人心不稳,而对方却是三十多万大军还兵强马壮,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靠死拼硬打显然不是办法,分化瓦解才是御敌之策。因为郭子仪之前曾经率领过唐军和回纥联军与吐蕃打过仗,回纥很多将领都尊重和敬仰郭子仪的人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郭子仪决定只身闯敌穴,以诚相待,感化和拉拢回纥军队。两军对峙之际,一方主帅要单枪匹马去对方大本营谈判,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太冒险,纷纷反对。但郭子仪艺高人胆大,硬是只身一人策马扬鞭,直奔回纥大营而去。

郭子仪充分利用回纥将领对他的信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利诱,凭一己之力成功说服回纥再次倒向唐朝。郭子仪与回纥统帅药葛罗歃血盟誓,约定两国再次联手,共同对付吐蕃。郭子仪凭借他的崇高威望再次成功挽救了唐朝。

这就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故事。

04
郭子仪对皇帝的心思一清二楚。
他深知“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自公元757年从叛军手里收复长安之后,郭子仪就开始各种专业辞让,主动上表请求解除他的部分职权。

可以说,郭子仪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皇帝让干啥就干啥。即使是率军打仗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只要听说皇帝召见,郭子仪转身就走,决不能让皇帝起疑心。天下离开谁都转,但脑袋只有一个。郭子仪是难得的人间清醒。

公元765年郭子仪成功瓦解吐蕃、回纥联军,解除长安威胁后,唐代宗为表彰他的战功,下诏任命他为尚书令。这可把郭子仪吓坏了,尚书令这个头衔在唐朝有着特殊意义,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担任此职,之后这个职位就长期空缺,不再授予他人。

郭子仪上表辞让,甚至苦苦哀求,坚决不肯接受。唐代宗一再催促他尽快就职,并且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盛大的就职典礼。郭子仪打死也不肯就任,唐代宗没有办法只好收回成命。改为赏赐他六名美人,以及一大堆珍宝奇玩,这一次郭子仪愉快地接受了。

郭子仪先后两次收复长安,一次从叛军手里,一次从吐蕃手里,算是这次成功瓦解吐蕃回纥联军,保住长安,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建立大功。“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郭子仪,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换作一般人,早就飘飘然了。

皇帝之所以时常将郭子仪雪藏,就是担心这一点,功高震主。要不是实在没有办法,皇帝也不会起用郭子仪,但现在郭子仪的功劳确实已经太大了。唐代宗要给郭子仪封尚书令,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试探,如果郭子仪欣然接受,那他就死定了。如果郭子仪拒绝,说明他知进退,还有分寸。

哪些东西可以要,哪些东西不能要。郭子仪心知肚明,拿捏得十分到位。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即使是立下不世之功,也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05

还是这一年,公元765年,唐代宗将他最宠爱的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郭子仪儿子郭暧。这显然是一桩政治联姻。婚姻绑定是最有深度的绑定,也几乎是历代皇帝安抚重臣的最好方式。

豫剧、京剧有一出戏叫《打金枝》,讲的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的故事。

公元767年,郭子仪七十大寿。小夫妻俩商量好第二天一大早去给父亲拜寿。谁知到了当天早上,升平公主的公主病又犯了,赖在床上说啥不起。郭暧见状,气不打一处来,平时娇惯也就算了,这么重要的日子你还耍公主脾气,郭暧发怒,上去就打了她一巴掌,并飙出一句话:“你不就仗着你老爹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做那个皇帝呢!”

这一下可是闯了大祸,公主立马进宫去找老爹告状。郭子仪听说儿子讲的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后,当即大惊失色。赶紧将儿子捆绑起来,进宫向皇帝亲家请罪,请求皇帝宽恕自己家教不严。

唐代宗亲自起身为女婿松绑,并对郭子仪说了一句居家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意思是小儿女们在闺房的几句戏言气话,我们做长辈的,何必当真!

话虽这么说,当不当真,还不是皇帝说了算。领导给你说随意的时候,你能随意吗?郭子仪必须按剧本走,捆儿子,请罪,表明心迹,一个都不能少。

唐代宗很清楚,郭暧说的虽是一时气话,但却也是心里话,往往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才是真话。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当时大多数人特别是军队中郭子仪众多部下的看法。

你要是认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那你就太天真了。


06
就在“打金枝”的事情发生后不久,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就被人挖了。
此事震惊朝野,郭子仪当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有这么大的胆子,挖他家的祖坟?祖坟被挖,不管在任何朝代,都是对人格最大的侮辱。这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满朝文武得到消息以后,都很紧张,担心郭子仪知道此事,情绪激动,怕他愤而发生兵变。因为此时的郭子仪正手握重兵,率军在灵州与吐蕃大军打仗。

但郭子仪的表现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得到消息的郭子仪迅速从前线返回,入朝觐见唐代宗。金殿之上,七十岁的郭子仪老泪纵横,跪拜在地,奏道:臣常年统兵在外,不能很好约束士兵,军中挖掘别人祖坟的事情屡有发生,所以我郭某人才遭如此天谴,这是我应得的报应,怪不得别人。

不管遭受多大的侮辱,郭子仪首先想到的,还是怎样做才能让皇帝放心。明明是他自己受辱,却主动转移矛盾,用战乱时期乱兵盗墓来做检讨,转移视线,化解矛盾。

以郭子仪当时的威望和地位,谁敢如此侮辱郭子仪?始作俑者是谁,其实不言自明。

唐代宗不惜冒着激怒郭子仪的风险,也要敲打郭子仪。正是因为女婿郭暧的那一句狂言,深深刺痛了唐代宗那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

郭子仪很清楚,祖坟被挖肯定是受到皇帝的指使,但他也只能将满腔愤懑和委屈深埋心底,甚至不敢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怨恨。


07
郭子仪的小心谨慎体现在方方面面。

对皇帝给他的加官进爵,首先要推让一番,对于实职或者敏感岗位,一定要让出去;对于虚职和无关紧要的,推不掉就接受。而对皇帝赏给他的美女钱财,则全部笑纳,有时甚至主动要。

公元764年,67岁的郭子仪平叛凯旋归朝,唐代宗皱着眉头问:“爱卿要何封赏?”,郭子仪脱口而出:“老臣家中妻子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足矣。”

郭子仪话音刚落,朝堂上所有大臣都笑的前仰后合,指着满头白发的郭子仪,说他一把年纪了还想要娇妻,真是为老不尊。唐代宗佯装皱起眉头,心里却暗暗地松了口气,然后也大笑着说:“允了!”

唐代宗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赏赐美人不算什么,重要的是郭子仪没有因为皇帝逃离长安,而发难逼宫。过了几日,郭府上下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到了接亲这天,无数街坊邻里争相围观,场面好不热闹。吹吹打打,锣鼓喧天,67岁的郭子仪身穿喜服,早早地站在门口迎接娇妻进门。

这正是郭子仪想要的效果,演戏必须要演的真才行。

其实郭子仪早就想好了,不要高官厚禄,豁出老脸也要向唐代宗要金钱美女。这样做,一来可以彰显唐代宗善待功臣的伟大英明,进而放低对自己的戒备之心;二来以此表明自己并没有政治野心,只想享受人间快乐。

他家的宅子是皇帝赏赐的,面积很大。但郭子仪没有把它圈起来建豪宅,而是打通开放,贩夫走卒都可以自由出入。甚至连郭家女眷对镜梳妆,外人都能透过窗户看得清清楚楚。

郭子仪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天下人:他们家没有秘密,尽可随意参观。


08
到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时,郭子仪已经是四朝元老了。此时的他早已交出兵权,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虽然郭子仪已经退居二线,但仍是大唐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唐德宗对他的赏赐越来越多,郭子仪的私生活变得更加奢靡,他在家里经常举办各种豪华宴会,即使平日里会见客人,他也要左拥右抱,美姬环侍。

郭子仪是故意这么做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只有表现出对金银财宝的热爱,沉湎女色,才能让皇帝放心。而只有皇帝安心,他的家族才能保全。

公元781年,85岁的郭子仪寿终正寝,唐德宗为他辍朝五日,命群臣前往吊唁,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享代宗庙庭,陪葬建陵。对于人臣来说,这是极高的荣誉。唐德宗亲临安福门送葬,又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同一时期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等等,都是悲惨的结局,而只有郭子仪一人得以善终。在他的身后,他的家族仍继续享用着无尽的荣光。

只有郭子仪自己知道,为了这样的结果,他这一生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全文完)



往期文章:

刘尚钞精品散文回顾

作者简介

刘尚钞,男,河南省社旗县人。现居北京,乡土中原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