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根说史】国难思良将,雪夜可擒贼——大唐名将传奇之李愬篇

民生   历史   2024-12-17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的地方

  乡土文学   


【老根说史】国难思良将,雪夜可擒贼——大唐名将传奇之李愬篇




作者 | 刘尚钞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前言:大唐是国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提起大唐盛世,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是一个让后人永世怀念的伟大时代。国富民强,将星闪耀,威震四海,万国来朝。大唐的恢弘景象,是大唐的铁血将士们杀伐四方、用忠诚和勇猛打出来的。唐人之自信,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就是大唐留给后世的时代最强音,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优秀儿女奋勇向前。


01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言文《李愬雪夜入蔡州》。文章节选自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这个历史故事被历代所推崇,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印象里,当时这篇文言文是要求学生会背诵的。

当初在大冯营乡中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说似懂非懂,并不能深刻理解故事的大背景和大格局,只记得风雪之夜,有一个名叫李愬的将领,他冒着严寒带领士兵绕开敌军主力悄悄逼近蔡州城,成功捉住了毫无准备的吴元济,然后用囚车把他押送到了长安,战斗就这么简单地结束了。

记得文中有句“夜至张柴村”,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张柴村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还有,一千多年过去,这个村庄还在不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唐朝历史的深入了解,才慢慢理解了这场战斗的奇妙之处和巨大意义。可以说,这场战斗之所以能够载入史册,并受到后世的极大推崇和热捧,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场经典奇袭战的范例,更是因为它是决定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也正是因为这场胜利,才结束了大唐中后期朝廷两大祸害之一的藩镇割据,唐王朝才得以实现短暂的中兴,大唐才得以续命近百年。

唐朝到了中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成为帝国挥之不去的两大噩梦。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就志在削藩,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没能削藩,反而还使各藩镇越来越坐大,越来越不听朝廷的话。唐德宗李适甚至因为削藩失败,不得不下“罪已诏”,皇帝自己主动承认错误,停止对藩镇的讨伐,通过屈辱让步才达成了妥协。各藩镇从此更加得寸进尺。

藩镇割据的情况下,中央集权实际已经名存实亡。正是因为李愬雪夜入蔡州,捉住了淮西藩镇的大首领吴元济,极大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唐宪宗李纯才终于摆脱被藩镇割据架空的态势,实现了“元和中兴”,这是排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唐朝第三个大好的时期。这也是难得一见的中兴之局。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愬的这场胜利,唐朝的国祚可能就是两百年,而不是二百八十九年。
李愬居功至伟。


02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李愬。
李愬,字元直,洮州临潭(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公元773年出生,名将之后,军人世家。早年因父亲的恩荫封官,任太常寺协律郎,后升任卫尉少卿。看官职名称就知道,刚出道的李愬其实是一个文职官员。

他的父亲李晟,是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之子。李晟曾跟随另一位大唐名将王忠嗣多次征讨吐蕃,镇守边疆,屡建战功,后封为右神策军都将。曾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册封西平郡王,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立下赫赫军功。

公元814年,早已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的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不通过朝廷任命就直接接管了军政大权,显然这是根本就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公元815年,志在削藩的唐宪宗李纯下诏削去吴元济的官爵,兴兵讨伐吴元济。然而令唐宪宗没有想到的是,讨伐之战很不顺利。仗打了一年多,却始终没有任何进展,连续两任主帅都不得力,淮西战局逐渐陷入泥潭,呈胶着状态。
连年的征讨,无尽的粮饷消耗,大唐的国力已经难以承担。与此同时,河北诸藩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在这种形势下,主和派占据上风,力劝皇帝退兵。主战派宰相武元衡甚至当街遭刺杀身亡。所有宰执大臣中,只剩下主战派裴度一人站在皇帝这一边。唐宪宗于是任命裴度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赴前线督战。

公元816年,唐军淮西前线的主将高霞寓在与淮西叛军的会战中,全军覆没,朝野震惊。朝廷调派荆南节度使袁滋接任,没想到袁滋还是碌碌无为,毫无进展。

这个时候,本来只是文官身份的李愬,意识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上表自荐,要求到前线杀敌报国。唐宪宗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加上李愬本来就是名将之后,于是下诏撤换掉袁滋,任命李愬为唐邓随三镇节度使,到前线平叛。

03
公元817年正月,李愬来到淮西前线。
他一边放烟幕弹迷惑敌人,一边暗地里厉兵秣马,积极筹划,准备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突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为此,他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三月至五月,李愬先后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栅、马鞍山、嵖岈山、冶炉城和西平等据点,与北线郾城一带的唐军兵势相接,连成一片。八月,李愬遣将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等诸城栅,切断了蔡州与申、光二州的联系。其主力进驻距蔡州仅六十五里的文城栅,建立了接近蔡州的奇袭基地。九月,淮西的精兵主力被成功引诱到洄曲(今沙河与澧河交汇处)和唐军对峙的前线。

在这一段时间内,李愬用礼贤下士和推诚待人的方式,先后成功招降吴元济手下的骁将丁士良、吴秀琳、李祐等重要人物。

李愬甚至安排李祐与自己同住一顶帐篷,夜晚与他促膝长谈,还任命他为自己的警卫队长,将麾下三千精兵全部交给他指挥。李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李祐的信任,终于获得了最宝贵的情报。李祐告诉他,吴元济的主力都在前线和边境,守卫蔡州城的都是老弱病残,完全可以出其不意,乘虚而入直捣敌巢,一举擒拿吴元济。

此时奇袭蔡州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李愬决定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公元817年农历十月十五日,风雪交加,叛军放松警戒。李愬利用这有利的天气作掩护,命史旻留守文城,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率三千人为中军,命田进诚率三千人殿后。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此次行军的目的地和遂行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行进。

唐军东行三十里后,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其不备,全歼这里的守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栅,防备朗山(今确山)方向之敌,另以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这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听闻均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的威严,无人敢于违令。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终于抵达蔡州城。


04
在接近蔡州城墙的地方,有一处鹅鸭池,李愬令士卒惊扰鹅鸭,以掩盖行军之声。
自从前前任的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抗拒朝命、割据为王以来,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达过蔡州城下。此时的蔡州城毫无戒备,没人发现唐军的行动。

四更时,唐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部将李祐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墙,杀死熟睡中的守城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

李祐等人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接大部队进城,开始挺进内城。鸡鸣时分,雪渐停止,李愬率军进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才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官军来临。
吴元济此时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这才感到恐惧,率亲信登上内城抵抗。

李愬入城后,一边攻打内城,一边优抚在洄曲前线的淮西叛军大将董重质的城内家属,并遣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董重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吴元济彻底丧失了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
十七日,唐军再次攻打内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抱来柴草助唐军焚烧内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烧毁,吴元济已成孤家寡人,无奈之下只好出城投降。十八日,李愬命人将吴元济押解京师。唐军进城后,李愬不滥杀一人,使得淮西将领纷纷归附唐军。
李愬平定淮西叛军后,其他各藩镇恐惧不安。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病死,其弟王承元上表主动归降。公元819年,朝廷又挟平定淮西之声威,收复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青州)等十二州。

从安史之乱开始形成的藩镇割据混乱局面,至此才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05

李愬出身将门,为武将之后,自己又凭夜袭蔡州而一战成名。
但李愬最初的身份却是一名文官,《全唐诗》收录一首《梅花吟》的七言唐诗,作者正是一代名将李愬。从诗中我们窥见李愬文能提笔作诗、武能纵横疆场多才多艺的另一面。
《梅花咏》唐·李愬

平淮策骑过东来,适遇梅花灼烁开。

相耐岁寒存苦节,故于冷境发枯荄。

这首诗描述的是,李愬进军蔡州的途中天降大雪,平定淮西藩镇的官兵策马向东奔腾而来,刚好遇上梅花盛开的场景。梅花是最耐寒的,将苦节存于枝头,所以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枯萎的根部也能长出鲜艳的花朵。

诗文借物咏志,歌颂梅花即使在最寒冷、最荒凉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展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整体而言,《梅花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不仅描绘了梅花的美丽与坚强,更寄托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咏物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抱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06
公元821年七月,幽州、镇州又发生了叛乱,朝廷新任命的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遇害。
刚刚就任魏博节度使的李愬听说后,将一把宝剑转交给深州刺史牛元翼,并派使者对他说:我父亲曾用这把宝剑立下大功,我又用这把宝剑讨平了蔡州叛贼,如今成德军叛乱,请您也用这把宝剑去讨平他们。

牛元翼受命后,情绪激动,禀报李愬说:愿率军听令,竭尽我的全力。

李愬决定再次亲自带兵平叛。但天不假年,就在准备出发之际,李愬却突然病倒,不能正常处理军务。无奈之下,唐穆宗李恒只好派田弘正之子田布接替李愬,任命李愬为太子少保,让他回到洛阳养病。

公元821年十月,一代名将李愬在洛阳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唐穆宗李恒听说以后非常悲痛,命助丧财物增加一等,追赠太尉,谥号“武”。

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将李愬、高崇文作为武臣的代表,与文臣的代表裴度、杜黄裳一起配享唐宪宗庙庭。这是李唐皇室对李愬功绩的充分认可。

多说一句。大唐立国289年,历经21位皇帝,期间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将举不胜举,有人做过统计,大唐共有44位功臣身后获得配享太庙的待遇,而李晟、李愬父子俩均在其列,这是十分罕见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父子二人对唐朝的杰出贡献。

在北宋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愬位列其中。明代末期著名学者黄道周编篡的《广名将传》中,李愬亦位列其中。

大唐名将李愬的英名得以百代流传。


(全文完)



往期文章:

刘尚钞精品散文回顾

作者简介

刘尚钞,男,河南省社旗县人。现居北京,乡土中原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